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折"的变声构词揭示了它的音义特点和历史演变。在汉语史上,"折"的原始词和滋生词始终使用同一个汉字记录,其读音则一直表现为别义异读。"折"的变声构词也反映了上古汉语词义孳乳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传注里记录的"破读"很多属于构词现象。从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到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前贤时彦对上古汉语发生过的变声构词现象或自发或自觉地进行了艰苦的摸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目前,系统理清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的状况,对确认研究方向,加快研究步伐,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右”原始词作“右手”或“右边”讲,古读上声。“右”和“又”同词,但是中古人作注时“右”作“右手”和“右边”讲读上声,“又”作此义讲读去声。从语言的角度说,作“右手”或“右边”讲的“右”不论写作“右”还是写作“又”,都本读上声。“右”的滋生词,作“扶持”“帮助”讲,则读去声。“右”的变调构词当来自上古,甲骨文即有变调构词,至迟晚唐以后,“右”的原始词的读音开始向滋生词读音混同,如同今天的读音。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里,"学"没有异读,而"校"是多音多义字。历代音义文献表明,"学""校"在汉语史上均发生过音变构词,其中"学"属于变调构词,"校"属于变声构词。根据语音、意义和字形的历时变化,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学"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变化较大;另一类以"校"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基本没变。理清汉语史上这些音变构词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解释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成因,也有助于现代汉字规范化和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  相似文献   

5.
某些构词方式及相关问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些构词方式,事实上并不存在:“兼语式”词缺少兼语式必不可少的构成者兼语,对此予以解释的“兼语隐含”说又明显与存在同一现象的语句的处理相矛盾,这类构词方式的存在没有理由。“承接式”“注释格”两种方式与“联合式”同时存在是种属关系的并立,它们应统称为“联合式”。“重叠式”合成词应归入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因为词重叠之后仍被看作一个词,语素的重叠也应同样看待.“正偏词”多数为偏正式。某些构词方式,应予以调整:词和短语的偏正类应二分为“状中”“定中”,这样,既能反映出二者并不相同的实际,又能与句子中相同情况的处理相一致。“底下”一类词应从后补式中独立出来,叫做“方位式”。  相似文献   

6.
团风方言中存在利用声调的转换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的现象。这种“变调构词”手段所构造的变调词都是有音无字的,其语音形式大多是填补团风方言中声韵调配合中的空格,其与原词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文中以变调为纲,列举了变调构词实例106个。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绝不只是存在于团风方言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为正确解释汉语史上的“破读”现象提供了现实的方言依据。  相似文献   

7.
汉语音变构词可以分为变声构词、变韵构词、变调构词三种简单的类型及其他复杂的类型。音变构词是传统的音义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义之学不仅在我国,在整个世界的学术体系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及研究成果十分广泛,但是专门研究音变构词的诸家论著对于四声别义的材料有不少遗漏,因此音变构词的研究在资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研究音变构词对语言学特别是汉语史的研究和大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编纂修订以及古文献的阅读和整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乐 ",读五角切义为 音乐",是原始词;读五教切义为 喜欢,爱好",是滋生词。不能仅仅把这两读的词义区别看成是区分名词和动词的标志;只有从构词的观点入手,才能准确地把握这种异读现象及其在古人音注中的反映情况。 乐 "的这种变调构词现象不是六朝以来的经师人为分出来的,而是有实际口语作基础,它来自上古汉语,魏晋时代仍有保留。宋齐以后,去声一读在口语中逐渐消失了。近代汉语,去声读法还保留在读书音系统中。现代汉语读书音中,五教切一读完全消失,人们把作 喜欢,爱好"讲的 乐 "读成快乐的 乐 "。  相似文献   

9.
由于动词“踩”与“踏”同义,所以这两个动词与不同的、但同义的论元搭配时,会形成同义的复合词。并且与二词同义的其他足部动词与同一个论元搭配时,也会同步构词产生一些同义的复合词。掌握同义或近义词之间的同步构词现象,有利于我们掌握词汇系统,使得辞书编纂能够更好地注意收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同源词和构词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一,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中形成的。词义引中产生新义,近引中义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中义就分化为同源词。这种同源词是由词义构词法形成的同音的同源词,有的字形没有变化,有的字形有不同。二,音近同源词是由音变构词法形成的。一般来说,音变构词必须有严格的语音标准,不能随意把语音相远的词定为同源词;有人认为有所谓声韵各有不同来源的“声韵同源”词,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观点。 三,由结构构词法造出的都是复合词,复合词总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它只存在共语素的同索词,不形成传统意义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语语法中的“_man/_men”是构词的附加成分。本文主要对该附加成分造的词与链接的词是否只是名词、有没有直接链接词干而形成名词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对“_man/_men”附加成分是否像某些书中讲的一样,真的是无用的附加成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初步考察华语新词语构词单位所体现的区域差异和互动现象,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华语新词语的衍生过程中,同义构词单位的选择、同一构词单位的分布特征和构词力等方面存在区域差异,而构词单位选择的趋同、构词单位在华语区的扩散则是词汇区域互动的具体表现。为全面认识构词单位的构词力,应该以“犬华语”视角考察“叠加构词力”。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语言中,和食物相关的“X界”的生成方式除直接构词外,还有缩略与杂糅、合并与简称、谐音构词、仿拟构词和类推构词五种。“X界”的构词能力强,涉及范围广,偏重双音化和多音化,具有即时、细化、丰富的特点。“X界”的语义色彩既庄重又诙谐、既严肃又活泼。“X界”中蕴含着群体心理认同和个体情感的社会心理,带有时代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印记。  相似文献   

14.
英语构词法与快速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忆单词是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 ,而构词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好办法。构词方法、词的结构型式、构词分析等三方面对速记单词有重要的作用。引进“情景记忆法” ,又营造一个联想式记忆环境———派生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假”“借”“丐”三字所反映的变调构词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历史考辨。其中:“假”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上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去声。“借”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长入(>去声)。“丐”字,原始词,义为向人乞求,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乞求得到满足,施予,给予,动词,长入(>去声)。这三对词都属于使动构词,来自上古;后来口语中,“假”只保留了上声读法(今天去声的“假”跟滋生词的“假”词义不同,是不同的词);“借”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宋元之际已消失:“丐”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六朝中后期已读成了去声。 文中附带提及,“反训”一说是不可信的。一个词的词义可以反向引申,但这种反向引申在词义引申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而词反向引中出来的新词,跟原来的词应属不同的词,同一词不可能兼有正反二义。“假”“借”“丐”的原始词和滋生词词义之间是非使动和使动的词义分别,不属反向引申。  相似文献   

16.
夏县“延话”是流行于夏县东浒等四个村庄的一种社会方言变体,是一种特别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以特殊的词汇形态存在着。文章通过对夏县“延话”材料的构成、构词分析及演变趋势的分析,揭示其在词汇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构词奠基于词根,词义因构词而丰富,更因语境等因素的变化,随语用而扩大、缩小乃至转移.称谓词交际性强,与语境的关系密切,随着时代、地域、文化、阶层的不同,使用上有构词、语义及语用等等的变化和兴替,这些情况在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唐代渐趋明显.敦煌变文中"阿婆"一词分别出现在九篇变文中,总计有28处之多,除了构词与词义的研究意义外,更可作为唐代称谓词在语用表现上的考察.根据唐代寺院宣讲的实况,衡之讲唱者与听众的互动关系,参酌《北里志》、《因话录》等记载,押座文、解座文中的"阿婆"似可解读为当时妓女对假母、老鸨的称谓.  相似文献   

18.
从"闻"见"二字音变构词的具体情况来看,上古汉语中,除了使动构词、意动构词等构词手段外,还有被动构词.上古汉语中,就已发现的材料看,被动构词是相当少见的.  相似文献   

19.
港台“国语”与大陆普通话同义复合词在构词时主要存在两点差异:一是构词语素相同而排列顺序不同,如“牢监/监牢、情事/事情”;二是对同义语素的不同选择,包括对同义名素、动素和形素的不同选择,如“手膀/手臂、恣纵/放纵、温热/温暖”。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词汇的历史发展和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收录的语素“白”15个义项,最有构词能力的是①义,其次是④义,再次是②义,最弱是(14)义;最能产的构词方式是偏正式,其次是联合式,最弱的是重叠式;形容词词素构词义项最多,名词词素次之,再次副词词素,最弱的动词词素;语际中的“白”的语素变义是非常接近辞书所收的语素共义,但(11)义的语素共义概括其语素变义还有很大的空间。通过分析发现,它们的语素变义比较近同于语素共义,但有的词语语素义没有概括,有的概括不全。语素“白”作为词的结合能力最强的是①义,⑤⑥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