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采用非线怀分析计算的方法,对矩形、圆形截面的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做了理论分析与计算,建立了荷载偏心对构件承载力影响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将受拉钢筋的极限应变控制设计引入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中,对以受压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控制设计的理论进行有益补充.提出钢筋的极限应变控制设计控制设计的方法,为现阶段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了离散裂缝模型、片状裂缝模型以及断裂力学裂缝模型等裂缝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了薄层裂缝单元模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用弹性力学的理论推导出了薄层单元的刚度矩阵,并将其内嵌入开裂混凝土单元中形成组合单元,简要介绍了薄层单元一混凝土组合单元刚度矩阵的计算方法。随后简要介绍了软件的设计,进行了算例分析,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软件的计算精度及可视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钢 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上混凝土板受拉会产生裂缝。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考虑了混凝土的拉应变软化特性,对钢 混凝土双面组合2跨连续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上混凝土板裂缝分布和宽度。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变换下混凝土板厚度和混凝土极限拉应变值,分析其对双面组合梁挠度和裂缝的影响;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荷载 挠度;荷载 最大裂缝宽度曲线进行拟合,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压构件、矩形截面大偏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了对它们受力特征的认识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层法对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利用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模拟预应力混凝土多跨连续梁的加载试验全过程,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特性,通过各层单元引入对应材料的非线性模型,并采用离散裂缝模型,能较正确地模拟预应力混凝土梁从弹性状态到极限状态的受力特性,算例表明该方法既能使混凝土非线性分析的结构模型得到简化,又能较好地预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正截面裂缝开展、荷载挠度曲线关系和钢筋及混凝土的应力变化过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混凝土结构原理》辅助教学软件,以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为依据,包括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受弯构件斜截面、受扭构件、预应力构件计算及变形和裂缝宽度验算七个部分。本软件利用友好直观界面,突出混凝土结构计算原理这一重点,并以便捷的对话框形式完成对数据的输入、输出。此外,软件能自动提示出错信息,便于使用者查找错误。本软件可供教师考查和学生自检,具有方便适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偏心受压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柱强度的基本计算公式基础上,结合支护桩的受力特点,得出了均匀配筋支护桩计算的有关公式,据此制成了计算用表,计算简单且结果准确,适用于不同截面尺寸、保护层厚度以及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和Ⅰ级、Ⅱ级钢筋。  相似文献   

9.
以“段-中川模型”为基础,叠加几种无限大体和半无限大体的弹性力学问题解答,用选点法近似满足边界条件,推导出了均布荷载作用下含断裂过程区混凝土简支梁的应力函数全场解析解;由能量法得到了梁的自振频率,分析了裂缝长度和断裂过程区长度对自振频率的影响;将断裂过程区的长度用节点非线性弹簧表示,采用Ansys软件数值模型模拟了带断裂过程区的混凝土简支梁,得到混凝土简支梁典型截面的应力分布、竖向位移、裂缝张开位移和自振频率。理论计算结果和仿真分析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钢筋混凝土梁桥在中小跨径中应用较为广泛,经过多年使用后往往处于带裂缝工作状态,尤其是涉水时往往耐久性退化速度较快,进而会引起结构承载能力降低。而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耐侵蚀性能,将其粘贴于在役梁的梁底受拉区,既可以起到隔绝空气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作用,也可以提升在役梁的抗弯能力,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量。以一座经BFRP布粘贴加固的在役简支板桥为研究对象,开展理论分析与基于ABAQUS的精细化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加固前后的受力性能,进而研究BFRP布对在役简支板梁的受力性能的改善效果,并通过试验对加固前后的受力性能提升规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BFRP布粘贴在梁底受拉区可以协助板底主筋参与结构受力,使钢筋和混凝土受力重分布,使得裂缝发展程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梁的整体抗弯刚度,加固后桥梁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变形能力提升20.6%,钢筋应力水平下降23.9%,抗弯承载能力提高26.9%,增强了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以一座钢管混凝土连续梁拱组合单线铁路桥为工程背景,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两步分析法,首先利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计算拱肋安装及后续施工阶段结构的受力状态,得到局部模型的力边界条件;然后利用ANSYS软件建立拱脚结点局部有限元模型,分析施工期间拱脚结点的局部应力分布规律和应力集中程度;最后将拱脚结点应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拱肋与梁体间传力顺畅,拱脚混凝土基本处于受压状态;拱脚内侧与箱梁顶板交界处应力集中现象较明显;拱脚上部拱肋周围、拱脚前脚趾处及两拱脚之间箱梁顶板的局部区域出现较大的拉应力,建议在同类桥梁的设计中加强这些部位的构造措施和配筋。拱脚结点应力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说明用实体有限元模型计算的局部应力是可靠的,可用于设计验算。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统一强度理论,对方钢管自密实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机理和约束模型进行分析,考虑方钢管材料的特点及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出了方钢管自密实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计算公式与文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并得出统一强度理论参数b、钢管厚度t、参数k等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该结果为此类方钢管自密实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方柱轴心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 ,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 ,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 ,在运行过程中 ,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针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钢筋混凝土是现代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在一起工作,钢筋受拉,混凝土受压.保护层作为保护受力钢筋不被锈蚀的重要部分,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工程中经常发生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力的情况,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给住户带来不便,严重的甚至危及结构安全.对此.政府与施工企业群策群力,从技术上提出解决的办法,企业在施工现场加强管理,努力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在设计与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双向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的验算公式,不少文献都涉及了用应力叠加进行解释。但众所周知,在塑性阶段的极限承载力状态下应力叠加原理是不成立的。引进国外有关研究资料,对验算公式作出诠释。  相似文献   

16.
结合砖砌体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对组合砖砌体受压区的等效矩形应力图形进行了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组合砖砌体小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并通过一个实例的对比,分析了规范中公式的误差大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少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原理,提出了混凝土裂纹处存在钢筋的力学分析模型,把钢筋对混凝土的作用力假想为一对集中力,钢筋位于混凝土弹性区时,认为钢筋与混凝土连为一体;当钢筋与混凝土裂纹相遇时,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脱粘的部分段。同时根据直线形的混凝土拉应变软化曲线,在过程区各节点上设置无体积、无长度的虚拟弹簧.对少筋混凝土三点弯曲试件的断裂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模拟了不同配筋率下少筋混凝土三点弯曲试件起裂、扩展、破坏的全过程,计算结果显示:配筋率对裂缝扩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一台带内拉筒的钢制焊接烘缸的应力分布情况和结构安全性,采用有限元法,对烘缸的应力进行了有限 元计算和分析,得到了烘缸的应力分布图,并对危险区域的应力强度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最大应力出现在烘 缸盖板与外筒体及内拉筒连接处的环带和盖板人孔开孔处的内侧区域,该区域是影响结构安全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9.
对典型高层框筒结构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底层大开洞对抗震性能的具体影响.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底层开洞高层框筒结构的抗震分析,一般意义上的刚性板楼层假定,以及与实际受力行为相符的弹性板假定,二者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开空层楼板平面内传递的水平力要小于开空上一层楼板,需要增加板厚来降低板应力.楼板配筋可采用小震时主拉应力小于混凝土开裂应力、中震时不超过钢筋抗拉强度的原则控制楼板的厚度和配筋量;同时,开空上一层的框架梁有必要考虑其受轴向力的影响.可以采用弹性板模型指导设计,并使用合并模型(即开洞层与上一层合并的模型)的计算结果,对开空层及其上一层的水平和竖向抗侧力构件内力进行复核.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实际应力水平是反映混凝土结构受力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从而也是反映混凝土结构功能可靠性的主要指标.利用应力释放的力学原理,进行了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存应力测试研究,同时对应力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应力测试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为准确评估现有结构承载力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