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去非 《云梦学刊》2002,23(3):77-78
杜甫的《双枫浦》一诗 ,素来号称难读 ,研究家们也各有不同的看法。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在杜甫湖湘诗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真正理解了这首诗 ,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晚年的杜甫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时代的变革及其政治社会思想的更新,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作为文艺学的杜甫研究处于这一规律的支配之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必然以其崭新的面貌体现出这一时代及其社会思潮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先说句题外的话: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岳阳楼诗词选》是本受欢迎的好书,一年内两次印刷,亦可证明。但正如该书前言所说:“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敬希热心的读者给以批评指正。”(这种求是、谦虚的态度,值得提倡)我觉得对杜甫《过南岳入洞庭  相似文献   

4.
<俄狄浦斯王>凝结着作者关于人类理性的深刻思考,折射出富于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一方面,作品通过俄狄浦斯追查凶手的过程表现了人们对知识与真理的推崇和追求,尤其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与探究,从而肯定和张扬了人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品还揭示了世界的非理性以及人的激情、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通过俄狄浦斯最终毁于命运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对非理性的贬抑和拒斥.  相似文献   

5.
胡叔和 《江淮论坛》2000,(1):103-106
如果我能够 ,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为子君 ,为自己。这是的确的 ,子君的“逝” ,子君的死于“无爱”的连墓碑也没有的冰冷的人间 ,引起了涓生的“伤”———从心灵深处涌出的悔恨和悲哀和由这种悔恨和悲哀交织而成的歌哭。“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子君就是怀着这种个性主义的人生信念、理想追求 ,不顾父亲“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 ,与同是怀着个性主义的人生信念、理想追求的涓生 ,自由恋爱 ,无畏同居的。无论“那鲇鱼须的老东西”和那脸上搽着加厚的雪花膏的小东西 ,怎样不怀好意隔着玻璃窗暗中…  相似文献   

6.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它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悲歌。 《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作者又改变了历史故事的内容。《汉宫秋》说:汉元帝荒淫,令画工毛延寿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毛延寿乘机敲诈勒索,有成都秭归县王长者之女王嫱,长得天姿国色,因无钱纳贿,便在美人图上点了个破绽,被汉元帝打入冷宫,汉元帝偶然巡幸后宫,见到王嫱,倾倒王嫱的美色,并得知毛延寿受贿和点破美人图事,传旨处斩毛延寿。毛延寿携美人图逃往匈奴,献与匈奴王虖韩邪,匈奴王虖韩邪按图追索王嫱,派兵压境,元帝被迫不得不忍痛将王嫱送去,王嫱将汉家衣服留与汉土,走到番汉交界处,投黑龙江而死。王嫱死后,元帝深居汉宫,听孤雁的哀鸣,引起了无限的思念之情。匈奴王虖韩邪见王嫱已死,愿与汉朝重新和好,恢复邦  相似文献   

7.
喜则笑,悲则哭。哭者,流泪而放悲声也,此乃“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之一。凡是杰构巨著,无不对七情作了出色的描绘。人们熟知的《水浒》作者施耐庵,亦是一个描写人物情绪的圣手,他不仅工于写怒写笑,也善于写哭,使哭声哭貌呈现出百般情态,蕴合着千种情怀。我们从《水浒》中可以看到:哭的描写,不仅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更是被用来烘托、渲染、强化作品的悲剧色彩和深邃的主题思想。如此哭态描写的魅力及其艺术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4,(2)
<正>2009年,鉴于《杜甫全集校注》是山东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必须有始有终地完成,在时任校长徐显明推动下,遂先后提出了"山东大学关于完成《杜甫全集校注》的意见"和"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终审统稿工作方案",重新启动"校注"工作。经山东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杜甫全集校注》组成员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确定《杜甫全集校注》后期工作,由"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由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成员承担,张忠纲任全书终审统稿人。此后,《杜甫全集校注》在已有基础上顺利启动。在山东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并力支持下,项目组诸成员全力以赴,校注工作进展甚速。张忠纲结合近年杜诗研究的新进展,对汇集的初稿逐卷剔厘补订,详加审改。又经五年努力,《杜甫全集校注》终克告竣,《杜甫全集校注》共分诗二十卷,文赋二卷,附录五卷。编撰过程中严格统一体例,统一要求,分工撰写。《杜甫全集校注》采用编年体例,又因杜甫传世之作,以诗为主,故诗、文分编而先诗后文。诗之编年、主要参照注杜全集最晚出本,即清人杨伦《杜诗镜铨》。对《镜铨》编次有异议者,则参伍他本而调整之。  相似文献   

9.
了青是《申报·自由谈》1912-1914年间的一名普通作者,但他的逝世却引起海内外士人的广泛关注.了青事件之所以能够在《申报》上成为一个公众传播事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了青境遇所折射出的清末民初广大士子文人的命运悲剧和深刻的时代悲慨.  相似文献   

10.
<正>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原是多年前我在台湾大学担任杜甫诗课程时,所撰写的一册研究杜诗的参考书籍。当时共搜辑了自宋迄清的杜诗注本三十五家,计共得不同之版本四十九种,曾分别为之考订异同,对诸家之说各依时代先后加以整理校评,共写成了二十余万字的《集说》。初稿完成于一九六四年,其后于一九六六年由台湾中华丛书编  相似文献   

11.
周启强  肖谊 《云梦学刊》2001,22(2):72-73
法雷尔的短篇小说<春夜>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故事,它反映了20世纪中期美国城市下层青年的人生观和生活处境.通过对自然主义思想的阐释,法雷尔成功地塑造了两位美国城市青年,赋予了作品永恒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悲歌——论《长生殿》的深层情感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死问题是《长生殿》所反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作品把李杨情缘与他们的生死连在一起;把李杨的生死与天宝之乱前后的历史盛衰交织在一起;在写李杨生离死别的同时还写到牛郎织女的天上情缘。如果把以上三组对此视为作品的表层结构,那么,作品的深层情感内涵则是:对死的悲叹和对生的渴望。这种情感蕴含在爱情问题与历史兴亡问题的深处,从而使作品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13.
贾秀云 《晋阳学刊》2005,(2):115-118
郝经是元初重要的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儒学的积极倡导者.入宋议和改变了郝经的人生轨迹,在16年的被囚生活中,郝经反思了他所做的一切,此间所写的<和陶诗>真实记录了郝经被囚时期对自己行为的思考,以及痛苦、希望、失望的种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方以智的思想,对近世日本颇有影响。早在十七世纪,当方以智的《通雅》、《物理小识》传入日本时,就被该国的一些学者所接受,如新井白石(1657——1725)仿《通雅》而作《东雅》;三浦梅园(1723——1789)于其重要著作《赘语》内引用《物理小识》近二十次。在当代,研究方以智的学术和思想的日本学者,亦不乏其人。他们的研究,或象岛田虔次那样,将方以智的思想与三浦梅园的思想加以比较;或象小川睛久一般,探讨方以智的“通几”与易学的关联。全面系统地研究方以智的,当推关西大学中国哲学的主任教授坂出祥伸的《方以智的思想》。这篇力作,不但资料丰富,更重要的是在观点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我正是从对友邦学者的观点加以反思以  相似文献   

15.
《登楼》一诗,是杜甫登楼诗作中之上乘之作,亦是杜甫七律成熟、发展、以至达到高峰中的一篇重要诗作。该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在此之前,广德元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国家统一的局面初步恢复。但同年十月,吐蕃曾一度攻陷首都长安,皇帝李豫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承宏为帝,并改年号。兵祸连绵,民不聊生。十一月郭子仪复京师,代宗乘舆反正。十二月吐蕃又破松(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维(今理县西)、保(今理县西南)三州,朝庭内外交困,灾患重重。时诗人流寓蜀中,在一次登楼赏景时,感时抚事,触景伤怀,写下七律《登楼》:  相似文献   

16.
悲美作为最优先的审美价值取向源于《源氏物语》。小说以悲为美,熔写实精神与唯美倾向于一炉,把风雅、幽玄、物哀等美感特征编织在悲美这一文化网络之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一、“行役”不是“旅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为生活所迫,抱病携家远行,从秦州前往同谷。道路艰险,饥寒交迫,诗人在《赤谷》一诗中写道:“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前人论及此,尝有“苦语每为废读”之论。冯至说:“我们读  相似文献   

18.
《城堡》和《海的诱惑》两部作品虽然创作手法和外在形态相似,但作品的内蕴却不同:《城堡》关注的是人类生存与死亡的斗争,有浓厚的悲剧感;《海的诱惑》表现的却是对人们之间和谐关系的向往,在失败中存在希望。《城堡》反映出西方文学传统中重个人、重思辩的色彩;《海的诱惑》表现出重群体、重伦理的特质。残雪作品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积极接受外来影响,同时又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诗经》反映战争带给人民苦难的作品不少,《豳风·东山》与《小雅·采薇》是其中突出的佳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两篇作品同是经过长时间艰苦作战后的军人,在回乡途中的抒情之作,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却有明显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身分的差异与他们参与的战争性质不同。但是学术界长期对这两篇作品的作者,说法不一,其中有的失之不确。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笔者本着知人论世的精神,不揣冒昧,对此问题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差异,从比较的角度,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与读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