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夜情怀     
近读《菜根谭》,有这样一句话记忆很是深刻:“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说的是,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走得过去;在享受甘美的滋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若是人与人都如此相处,这个世界不是更加温暖和美吗?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要考虑译介主体模式的构建。《解密》从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是译介主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其主要包含三个因素:译者对文本翻译策略的理性选择、权威出版社的大力宣传和海外主流媒体的书评报道。可见提高作品国际意识,吸纳海外译者,建立出版商等赞助人合作体系,是实现译者主体最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香港《译丛》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的一个典范。在其主创出版者与撰稿人群体中,海外汉学家是一支重要力量。在文学编选方面,他们的跨文化身份明确了域外读者的阅读期待,他们的学术关注点又将选材进一步聚焦,最终选定代表性的中国文学篇目。而且,在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中,近乎直译的汉学翻译方法与相关研究性文本相结合,是一种全方位深度传译的“丰厚翻译”模式。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进程中,海外汉学家群体的地位与作用亟需得到学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马庚存 《东方论坛》2005,(6):120-1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起的留学潮,海内外学者对中国留学教育问题的兴趣渐浓,研究的范围、规模也较之以往有很大扩展,如高宗鲁、茅家琦等对留美幼童的研究、李喜所对容闳等的研究、董守义对清代留学运动的研究、周棉对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的研究等.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曾刊载过相关的笔谈文章,<神州学人>则专门研究报道海外留学生,国内外还举办过若干次有关中国留学教育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领头羊,其在海外的传播效果和途径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社会翻译学角度出发,以《废都》葛浩文英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海外传播的经历,分析社会要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发现,场域之间的差异、博弈和演变给《废都》英译版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适合的土壤,资本给其出版和传播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出版渠道,各类型代理人促进了目标语读者对英译版的理解和接受。未来,中国本土文学的海外译介和传播不仅要注重作品题材的选择,改变翻译意识和习惯,重视资本的联合和转化,还要注重相关专门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拓宽出版渠道,重视译后评价效应。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之前,海外主要是对《聊斋志异》进行翻译和介绍,未展开学术方面的研究。20世纪以来,海外对《聊斋志异》主要进行了文献考证、思想艺术与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聊斋志异》的海外研究,弥补了国内研究文献的不足,深化了中外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拓展了研究路径和视角。比较而言,《聊斋志异》海外研究的文学性、艺术性、表象性研究数量较少,有的存在以偏概全、以虚代实等弊端。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戏曲的一朵奇葩,问世400多年来在国内舞台上以各种形式久演不衰。文章旨在研究该剧在海外的传播,主要综述《牡丹亭》剧本问世以来在海外的翻译介绍情况和作为戏剧在舞台上的演出及引起的相关评论,通过综述《牡丹亭》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和反响,了解传播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今后该剧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蚀》与《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演进轨迹。在对二者的评价上,理论界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从具体文本出发,就小说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内容不相符合的现象,结合茅盾的文学思想发展过程,才能对茅盾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大陆文学主流意识与海外研究者群体对于茅盾的评价,特别是海外研究者中那种"《子夜》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具有无法重复与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特留份制度是继承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上的遗嘱逆伦诉和日耳曼法上对遗产进行自由份与特留份的划分,具有对遗嘱自由原则进行合理限制的独特价值和功能。《法国民法典》在继承日耳曼法上对遗产进行自由份和特留份的划分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特留份制度,主要表现在详细规定了特留份份额的确定、特留份继承人及其顺序和特留份扣减等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没有特留份制度,仅规定了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遗产份额的必留份制度。基于必留份制度与特留份制度在价值基础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性,我国在将来修改继承法的过程中,应当在改进现有的必继份制度的同时构建特留份制度,而《法国民法典》上的特留份制度在坚持原则性同时兼顾灵活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对此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丘中有麻》作为爱情诗欣赏,比之于“思贤诗”,来得贴切,只是子嗟、子国只可作一人看,变文以协韵耳;从文学语言等角度,疑“留”通“劉”之说,认为“留”当通“”。  相似文献   

11.
从《吊屈原赋》字面上看,因为有着和屈原相似的生平际遇和文化人格,贾谊借凭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愤懑,两者悲剧命运具有相似性。然而,与屈原所处的"臣亦择君"的战国不同,汉初是政治大一统的时代,以贾谊为代表的士人面对的是"家天下"政治制度的确立和与之相应的"士"与"君"隶属关系的演变。与屈原"留"或"走"的选择困惑不同,贾谊还面临着由"庙堂之高"向"江湖之远"境遇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无路可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万岁》昆明版726页本是万岁本的最后版本和海外学者利用率最高的万岁本;北林版2种和农机版《学习文选》是北京农林系统的院校编印的万岁本;《资料选编》是日本版《毛泽东集补卷》的重要来源之一;354页本是海内外都利用过的一本万岁本。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受到国外译者的青睐。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本文以《唐诗三百首》的重要英译本《群玉山头》中杜甫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译者在动植物、乐器、地理等物质文化和伦理、历史典故等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上对中国的文化产生的误读现象。这体现了在译者的主体选择下中国文化失去话语权、处于边缘地位,进而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本文认为,为消除该文化流失与误读,一方面,国内译者应增强文化使命感,向外输出准确的文化作品译本;另一方面,面对海外译者的译本,我国应增强版权意识、坚守文化底线,严格审核海外译本。  相似文献   

14.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是通俗性娱乐性作品翻译传播成功的例子,是翻译(译者身份、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与传播内容(故事情节)、传播环境及渠道(海外出版与宣传销售)、传播受众(读者定位)相互配合与协同运作的结果,而非原著翻译加出版发行两个独立的步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必须符合传播的基本规律,才能促成文化对外传播.翻译选材的内容适于传播,是传播的必要条件;翻译作为文化对外传播的手段和方法是前提条件,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有利的传播环境与渠道是文化走去的充要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遗嘱与信托的双重属性使得遗嘱信托的设立与执行需要同时符合继承与信托制度的要求。《民法典》的颁布赋予了遗嘱信托在继承法框架中的合法地位,但依然未能解决长期以来继承制度与信托制度不相衔接的顽疾。从涉及遗嘱信托纠纷的裁判可以看出司法实践存在遗嘱信托的定性混乱、遗嘱信托效力的裁判思路不一、受托人行为效力的认定标准不一、信托诉讼适格主体的判定规则不一、遗嘱信托的执行监督制度缺失等问题。因此,为完善遗嘱信托的适用规则与制度框架,应当在司法适用层面统一遗嘱信托与受托人行为效力的认定标准与审判思路,弱化遗嘱信托的要式主义,明确受托人的诉权与受益人的代位诉权,并在实体规则上明确遗嘱信托的生效要件,完善遗嘱信托中必留份与特留份制度,引入生前遗嘱代用信托制度,完善遗嘱信托执行的监督机制,以构建符合我国法律制度框架与社会实践需求的遗嘱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夜叉国》的佛经渊源及中外民族融合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故事中的夜叉,写出了儿子伴随人类父亲与夜叉母亲生活,有了爱美向善之心,逐渐向先进、强势文化靠拢的成长过程。蒲松龄笔下的海外"夜叉",是有等级关系的社会组织。他们能与中原来的徐郎聚处如家人,颇具人性人情。基于"华夷之辨"观念看待海外"异类",蒲松龄也把南洋群岛土著居民"意识形态形象"化了,这也是蒲松龄不能完全超越的创作心理定格。  相似文献   

17.
正温州人走出去早,具有全球化的先发优势。海外温州华侨,主要是商人,就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最早实践者,他们在全球各地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网络、商务网络和智力网络等。借助温商的这些网络节点,温商的全球化呈现了走出去的先发优势,特别是涉及海外并购、海外中国商城的开发建设、海外工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区等建设,均体现了温商全球化之网络扩散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过桥     
与桥的缘分那天,他踏着三轮车,载着厂里生产的一车台灯,往登赢桥上拉。他要把这些东西送到城东的206车队,然后托运到无锡去,这是他们挣钱的方式。就在上桥的时候,他隐约感到后面有人喊,转过头来,发现是老家的熟人。"留伯!你在戚庄大小也是个干部,放着干部不当,到城西来做人家跑腿的,还回戚庄吧。"见他变得又黑又瘦那位老乡说道。、戚庄,是盐城西乡学富镇的一个村,郧蔽豁养他的地方。留伯依稀记得自己初中  相似文献   

19.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 ,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 ,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 ,赖博学以成 ,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20.
记忆是海外游子寻求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显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小说《上海女孩》讲述了两个上海女孩旅居美国,在洛杉矶唐人街奋斗的故事.《上海女孩》的核心是思乡,作者通过追忆往昔的记忆书写,叙述了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依然传承故乡文化、追求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