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是经济的重要细胞,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企业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而与之相伴相依,唇亡齿寒关系的工商银行又应该怎样适应、服务企业改革并同时进行自身的变革呢?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一)企业改革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切入点,其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释放了企业的活力。由于企业改革切实转变了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内部管理得到了加强,活力不断地显露出来。二是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随着股份制的建立,企业的筹资渠道由银行单一投资变成了多家和个人投资,使资金来源扩大,资金…  相似文献   

2.
我国所有制的现存主体形式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以下简称国有制)。即国家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权的代行主体。改革伊始,便触及了国有制这一我国所有制的主体形式。扩大企业自主权确实给经济注入了一些活力,但这一改革并未克服旧的国有制的根本弊端,而且还带来了许多新的棘手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社会总需求膨胀。社会总需求膨胀在旧的国有制下主要导源于国家的扩张冲动,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很小,有可能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加以克服。现在的社会总需求膨胀则主要导源于企业对消费收入与投资资金同时增长的追求。如果企业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即消费基金与投资资金恒等于已经创造出来并且已经实现的价值量,那么就不可能出现以消费与投资同时膨胀为  相似文献   

3.
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误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英红  徐言祥 《理论界》2004,(6):285-285
一、目前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误区1.全面预算管理财务行为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随着管理的计划性加强,全面预算逐渐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全面预算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  相似文献   

4.
财政政策要与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服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途择一种能够适应和推动新经济机制运转的财政政策,便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一、前期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整个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的财政体制和管理经济的调控手段发生了根大变化:一是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二是改革了预算管理体制,对地方财政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调动了地方理财的积极性;三是改革了工商税制度,加强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四是改革了资金拨转制度和管理办法,实行了“拨改贷”和基金制度,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投入的原始资本,即所有者的权益;二是向金融、财政、其他组织者借人的资金,即企业的负债、投贷者,投入的资金一旦足额到位,企业要发展,仅靠增加资本金是比较团难的,为了满足企业再生产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多数企业把负债经营作为筹措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 负债经营是指通过企业举债方式借入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以期获得更多利润的经营方式,负债经营能使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本,弥补企业资金短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负债提高企业资本金的收益率,产生财务杠杆效益。因此,即使企业资金充裕,企业也需要考虑投资收益率与资金成本的关系,正确地做出投资与负债决策,一方面可对外投资,另一方面可负债经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收益与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重构财政分配机制,应突破现行财政管理模式,一方面统一财政资金管理口径,另一方面建立公共性财政和经营性财政二重预算管理模式,这是财政摆脱困境的基本出路。另外,调整国有资产结构,也可取得一举数得之收效。 一、统一财政资金管理口径 统一财政资金管理口径,就是将现行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现行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并存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导致了财政资金分配与管理上的许多问题,而诸多问题的根源正是由于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因为,预算外资金是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国有企事业单位自行筹集、自行支配的财政资金。而它的分配和管理尽管  相似文献   

7.
一、改革进程中的预算发展国家预算起着巩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运作的作用。1.税收的趋势1978年以前,企业将其全部剩余资金上缴财政,政府则承诺向企业提供投资资金和所需流动资金。为了提高效率,有必要允许企业自留部分利润用于投资和作为管理及劳动的奖金。因此在1978年,中  相似文献   

8.
增强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工业企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它是否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对于宁夏经济的振兴至关重要。企业活力能不能计量?搞活企业有没有定量标准?这是经济理论界普遍关心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探索搞活企业的途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的活力表现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如何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呢?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这里的关键在于确立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一直被列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一部分的题目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认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十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焕发出过去从未有过的活力。没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焕发,没有村镇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没有农村以联  相似文献   

11.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伴随着的投资决策的分散,调动了各方面生产经营主体的投资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打破了在旧体制下大家都伸手向国家要投资、争投资的一统局面。但是,由于新旧体制交替,社会主义的资金市场的建立刚刚起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的投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投资管理中出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国家集中的建设资金相对减少和国家承担的建设任务很多之间的矛盾;投资资金的分散化与重点建设需要集中资金的矛盾;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与单一行政调控机制的矛  相似文献   

12.
增强国有制大中型企业活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使企业能真正成为经济主体。如何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呢?我国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提出了通过两权分离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财产关系的措施。本文试图对这个措施及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些探讨,以求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出发,并且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正确地理解和贯彻这个指导思想,对于卓有成效地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增强企业活力是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城市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现行经济体制束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种种弊病,恰恰集中地表现为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增强企业活力尤其是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十二年的改革,国营大型企业的状况虽然有了不小的变化,但从总体上来说企业活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88年末实行宏观紧缩政策以后,情况更趋严重,1990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下降18.5%,其中利润总额下降58%,企业亏损面高达31%。因而,搞活企业尤其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经济工作搞得如何,关键在于企业搞得如何;而企业搞得如何,关键在于大中型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充分发挥出来。因为生产力在企业、大中型企业;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这个最基本的细胞,如果没有生机和活力,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重要性,是由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骨干。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从哲学角度研究决定企业活力的基本因素,可以加探我们对于改革的理解。什么是活力?活力是一切有机体旺盛的生命力。它表现为机体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发展、繁衍和竞争诸方面的强大能力。作为企业来说,它的活力主要表现为在生产和经营中企业的广大职工发挥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之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一种运行模式转变为另一种运行模式,而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则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否定了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严重地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我国国民经济长期以来缺乏生机,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缓慢的根本原因。针对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创新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通过马尔科夫链将风险因素引入零基预算编制,并结合创新的特点,作出优化选择,使零基预算在创新预算编制中弥补传统预算的不足,提高了创新项目投资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对企业加强创新投资管理、提高创新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合理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每一个阶段的投资预算,既能保证技术创新的资金供给,又能避免企业陷入投资的无底洞;马尔科夫链与零基预算的集成,对创新过程的风险、总量、效益和效率等因素进行综合平衡,使预算具备了计划、控制、评估的综合功能,克服了我国企业长期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中的不足,使预算控制更加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19.
一、改善宏观控制应该使用经济手段 我国近年来按照既要搞活企业,又要进行宏观控制这一思路在进行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市场;另一方面,又积极探索如何运用经济杠杆把逐步呈现出活力的企业管住,使之活而不乱。发挥企业活力与加强宏观控制,两者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是推进体制改革的正确思路。但是,真正做到既搞活企业,又在宏观上管住,是很困难的事。这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发性的商品经济进行干预,企图克服通货膨胀,控制经济“过热”,防止增长速  相似文献   

20.
在深化企业的改革中,不论采取哪种经营承包形式。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用最小的劳动和物质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那么,企业的活力在哪里呢?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中搞活企业的根本途径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笔者就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谈些看法。 一、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主人翁地位是责任感的基础,责任感是发挥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的前提。因此,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