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顾广东的改革开放历程,能看出延安精神的光芒闪烁其中。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灵魂和本质;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敢于创新,坚持务实求真,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精髓;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政治本色。广东改革开放的胜利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特有风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国民性的精神之升华,是我们时代精神之显现,是一种具有强大活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生命哲学。延安精神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历史的优良传统永远不会过时,是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也是我们抑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3.
张道岭 《学术交流》2003,2(2):24-27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贵和”传统美德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缔结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在当前情况下 ,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诸多人民内部矛盾需要及时化解 ,由传统美德中“贵和”所派生出的民俗化表现形式 ,有着独特的调和作用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4.
巴杰 《创新》2009,3(12):69-71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将理想、作风、纪律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凝聚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延安精神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先锋模范作用凝炼、升华的过程,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先进性的精神源泉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形势下,回顾和重温延安精神,对于深刻领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无疑会提供一些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耻辱、可耻之事的感受及其行为调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引证了先秦典籍对耻感文化的论述以及各阶级、阶层人士由耻感文化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耻感文化的特点:(1)注重内省、慎独,强调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2)改过迁善,见贤思齐;(3)能激发人的一种奋斗精神;(4)崇尚操守,砥励名节。文章认为,先秦时期形成的耻感文化传统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实践意义,它以其独特的完整的体系而为后人所继承。认真发掘、继承和弘扬这种耻感文化,对于当今乃至21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世界由诸多民族构成。民族与文化间的联系是深刻而密切的,而决定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伦理文化,可见伦理对于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作为伦理钍的共体的民族与作为普遍物或普遍定在的精神的结合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伦理精神的具体化,伦理精神内在于民族精神之中。伦理精神和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一个精神,即民族作为伦理实体的精神。民族伦理实体一经形成,其内在的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便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并以“整个的个体”即主体的形式出现在由诸多民族伦理实体所构成的伦理世界之中。在全球化语境下,要增强作为伦理实体的中华民族的伦理认同,以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觉、自信、自强及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的地位,并为构建和谐世界、推动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延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参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相融相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通性、社会共同理想的统一性、价值判断标准的一致性,延安精神所体现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传承、精神动力来源、理论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曾经形成过若干地域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和大庆精神都属此类、这些精神不但在本地域对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们的思想和作风产生过重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地域乃至全国也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延安精神象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着全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走向光明、走向革命。大庆精神象一面招展的红旗,鼓舞着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交战线广大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迅速地改变着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这些精神,毫无疑问都是革命地域精神。  相似文献   

9.
蔡萍 《社科纵横》2008,23(7):103-104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由此,笔者认为应当深刻认识和感悟中华文化传统和她所彰显的文化魅力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王正 《浙江学刊》2004,6(1):128-132
书香,实际上凝结着书与读者的精神血缘关系."神仙考验"试的是门徒的"慧根",实质上试的就是"师徒"之间的缘分.有了缘分,也就有精神交往的通道,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而文人读书时渴望"红袖添香",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享受艳福",而且是为了托付精神,就是在理想世界里期待自己的精神趣味终能被某一"知己"读解.文人希望自己是原书作者的有缘人和知音,能够承传前人的精神传统;文人又希望自己的作品得以精神流芳,希望有后人成为自己的有缘人和知音,使文化的精神链得以绵延.纵向的历时性的精神链延伸,一旦在横向的共时性的"红颜知己"身上得到确证,就增添了"书香"源远流长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因而也增添了文人的读书、写作的激情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王平 《学术交流》2007,2(10):42-45
龙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确立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目标,可以在古老的龙文化中追寻其思想源头和精神动力。龙,英文译为"dragon",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象征,这与中国在国际社会努力构建和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是背道而驰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观念、思路、形式和手段的同时,必须关注语言翻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新审思和认识对外翻译在构塑与传播中国国际形象中"有何作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的"常道"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这个"常道"所包含的主要内涵或核心价值应该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为<易传>中的两段话,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于2 0 0 4年4月2 0~2 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原名为“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的路甬祥教授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于2 0 0 3年共同倡导发起,论坛的宗旨是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提供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贯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论坛还旨在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为在新世纪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独特的贡献。论坛邀请…  相似文献   

14.
刘芳 《探求》2005,(Z1):38-39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那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培育起一种延安精神.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以及民主团结的精神等等.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声势浩大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认真地研究延安精神与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联系,将会大大地增强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增强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进而引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日新进取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蕴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国的一种本土化文学思潮(现象),而由"人性→人生→人类"忧患意识转化为"忧生患命→忧道患志→忧时患世(忧国患民)"的忧患精神是其本土化的一个基本趋势.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世纪初忧患,到冯至的"忧天的杞人"式忧患和沈从文对理性精神退化与人格奴化的忧患,至20世纪80、90年代的"先锋作家"在存在的困境中所发露出的"醒世恒言"式忧患,以及海子诗中缘干对生命的痛苦质询所产生的存在的忧患,又体现在重新寻求某种整体诗性言说、一种时代性、民族性救赎的冲动.其中既有对存在主义忧患意识的中国式读解,也包括对传统话语的现代性转化.总之,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可谓生于忧患,归于忧患.  相似文献   

17.
“忧患”一词源出《易传》,“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性格被徐复观提炼出来后,已经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徐复观所意旨的“忧患意识”不仅源自儒家,也基于道家,通过徐复观的诠释,不仅张扬出“忧患意识”中的阳刚之美,而且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结构,从而彰显出“忧患”中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化力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柱 《学术交流》2004,(12):138-141
“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提出的概念。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民族精神、民众素质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文化力体现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印证本质。文化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它已被当代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文化力可从多个角度来揭示,但主要的还是“精神力”和“知识力”两个维度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力,锻造文化力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徐虎 《社科纵横》2005,20(4):150-151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的重要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百年以来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战争,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空前增强和发扬光大的必然结果。抗日战争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民族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民族的劣根性和落后性不应称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作为支撑,才从未被彻底征服过.正确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