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监察官吏的选拔制度古已有之。在封建监察制度建立初始的秦汉时期,封建王朝是制定了监察官吏的选拔、任用、奖惩等办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增设了一批如校事刺奸、丞相左丞等新的监察职官。唐代对以卑察尊的体制作了重大改革,泛监察官吏分为高、中、低三类。对于高级监察官员,提高他们的官等。如御史大夫,其官等起初为从三品,提高到正三品。宋朝建立以后,在吏部之外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改为审宫院)“以分中书之权”,与此同时,废除了唐代宰相推任御史的制度,改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的官吏铨选机构大都是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管理,台官的任用则主要由都察院掌握。清承明制,制定了《钦定台规》,对严格选拔监察官吏有了很大发展。由此观之,历代监察官吏的领导体制虽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监察制度 ,具有监察系统的独立性与垂直领导性 ;监察官吏的任职官小、权大、赏厚、罚重 ;监察权与检察权分离 ;监察系统内部实行互察制度 ,外部又被其他中央机构监察 ;固定监察与巡视监察相结合 ;建立谏官系统 ,实行对最高统治者的监督等若干特点。这是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封建制度的条件下的权力制衡制度。其设计的得当与运用的有效性 ,使官吏的腐败速度与皇权的滥用受到一定控制。延续二千多年的御史监察系统及其运用 ,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嬗变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官吏制度早在古代即自成体系,并且其内容之丰富、其体系之完备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所绝无仅有的。在西方众多的政治学论著中,都把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推崇为鼻祖。在这官吏制度的延绵发展过程中,监察制度的内涵也日渐丰富,其效果也非常显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结构体系、政治价值、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都弥足珍贵。我们开掘这一宝贵财富,对于依法治国、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于促使国家各级机关和工作人员廉洁高效地履行人民所赋予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究竟何种因素制约着封建君主及朝廷各级政府官吏,使专制统治规范化呢?一本题为《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的新著,通过解剖一个朝代的监督、控制与调节系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机九章,它的作者张薇系统地研究了有明一代包括都察院、十三道、六科、按察司等机构在内的整个监控体制,对上述行使监控职能的部门的发展渊源、组织结构、职责权限、监控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监控体制的实际运作状况和诈用.以及担任监控职权的官员的素质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5.
清代承继前朝诸代遗风,创设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官吏制度。然而,其选任制度,虽然以科目考试为取士主途,严格监考,不容幸进,但考试方式和内容则在一定意义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其监察制度,虽有详备的法典规章供官吏遵守、御史监察,但由于缺乏保障措施,御史往往不愿或不敢履行职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制度形同虚设;其奖惩制度,虽说对功臣义民皆有褒奖,但由于皇权至上、喜赏怒罚,则影响了奖惩制度乃至整个官吏制度的合理实施。对清代官吏制度及其实施之得失进行辨正厘析,对于我国当前的廉政建设以及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绵延几千年,为了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使文武官员尽忠职守,我国古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所属官吏的监督工作。古代御史监察制度是整个官吏制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从战国开始创立,两汉大力发展,使之从国家行政系统独立出来,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先秦及秦汉的监察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历代国家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部门和官吏的公职活动实施监督、纠察、检举其玩忽职守行为,弹劾国家机关和官吏中违犯朝廷纲纪和法度。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和官僚机构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的监察制度 我国原始社会,经过尧、舜、禹的“禅让”制度,从夏朝传子开始,正式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夏商周时期,随着阶级统治的建立及其不断强化,“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情况的发生,势必引起阶级矛盾的激化,动摇统治者的基础。我国的监察制度,就是在这种前提下萌芽、产生和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毛健 《船山学刊》2018,(2):32-37
《读通鉴论》是王船山晚年撰写的一部史论与政论结合的巨著,该书中有比较丰富的"法治"思想:把"法治"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在"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上,突出了"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治理国家方面,船山还隐约认识到根治官场贪污腐败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将吏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在重视官吏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强调在制度的范围内对官吏进行监察、考核,对官吏贪污贿赂的犯罪行为依法严惩,把法治作为惩罚贪官污吏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与现代法治中预防官员腐败与制度反腐的立法精神相一致,足见王船山"法治"思想之远见。  相似文献   

9.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方面,历代监察制度的研究似嫌不足。笔者窃以为,在当今反腐倡廉之时,有必要认真开掘这座矿山,提炼其有用成分,使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必须考证源流,先从其原始意义进行探讨。什么叫“‘监”?《说文》的解释是:“临下也。”《方言》说:“察也。”《诗·小雅@节南山》中有一句一何用不监”,郑玄笑:“女何用为职不监察之。”可见“监”与“纺”为同义.关干“察”宁,《说文》云:“覆审…  相似文献   

10.
王蕊 《东岳论丛》2011,32(9):104-111
御史中丞作为南朝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其基本职掌是监督和纠弹百官,这一监察职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纠弹官吏侵犯皇权、纠弹官吏贪赃枉法、纠弹官吏失职、纠弹官吏违反礼制、风闻奏事的特权。参与制度建设、宿卫宫城、出任使职则是南朝御史中丞的辅助职掌。南朝御史中丞的选任基本遵循四个标准即出身于高门或一般士族、担任过监察或司法官职、奉法直绳的优秀品格、较高的文化素养。最后从南朝御史中丞的职权、官品、尊崇程度、帝王重视程度、职位高低、任期时间六个方面考察其地位,与魏晋相比,并未下降,而是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元代江西官吏制度管窥袁志筱元代官吏制度,由于民族、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与历朝有所不同。元地方政权实行台、省、院三足鼎立。辖江西的台、省、院分别是: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的派出机构,除监督江西地方行政外,还监察浙江、湖南两省的地方行政...  相似文献   

12.
吕志兴  汤东澍 《学术界》2023,(2):142-151
北宋末年起至南宋,皇帝不断颁布制、敕,特许百姓对官吏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越诉”,形成了“特许越诉法”。“特许越诉”的对象是官吏侵犯百姓人身权财产权、不履行法定职责、违法要求百姓履行义务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都是管理相对人即百姓,被告都是管理者即官吏。宋代“特许越诉”的受理机关一般为被告的上级司法或监察机关,管辖机关级别高;对“特许越诉”的审理与监察制度及对相关官吏的追责相结合,力度较大。宋代“特许越诉法”为中华法系行政诉讼制度之独例,彰显了宋代法制居于中华法系极高水平和世界同时期先进水平,其内容对当前法治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元时期的监察制度,虽多因袭前代的制度,但在前朝的基础上,经过益损,更趋于完善,组织更加严细,权力更为扩大,在维护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由于监察官兼职过多,监察官吏不重视政治品德,因此,监察组织不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一、宋代的监察制度。 宋代的监察组织虽沿袭唐制,但在许多方面与唐不完全相同。宋在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台长官是中丞而不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多为兼职,无正员,无实任。如《宋史职官志》记载:御史大夫,“宋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元丰官制行,亦并  相似文献   

14.
评《秦汉官吏法研究》区永圻80年代中期,安作璋、熊铁基合著的《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后,曾在中外史学界获得了好评。最近,该书的妹篇《秦汉官吏法研究》(安作璋、陈乃华著,齐鲁书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的梓行,又进~步从微观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统治者惩治官吏腐败注重法制建设 ,一方面制订严刑酷法打击贪赃枉法官吏 ,另一方面依法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制度 ,诸如财政经济制度、官吏任免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等 ,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客观性 ,限制了官吏的腐败行为 ,保证惩治腐败法律的贯彻执行 ,加强了封建社会的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公务员制度建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帮助和支持下,制定了《国家公务员法》。该法于1947年获得参众两院的通过并正式公布,1948年7月开始实施。该法否定了传统的官僚身份等级制度,将公务员的定位由原来的“天皇的官吏(天皇的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在两汉时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如隋朝在中央专设御史台,作为全国官吏的最高监察机关;唐朝中央御史台下,分设三院,分察百官。这种监察制度,由于封建官吏的阶级局限,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在维护封建集权的统治中,在惩治贪官、澄清吏治中,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保持吏治清廉的最重要措施是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的监察机制有三大特点:一是单线垂直的领导体;二是高质量的监察人员;三是严格规范的监察制度。这种曾经行之有效的监察机制对我们当代的监察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有一定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制度保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杰 《学术探索》2011,(6):78-83
制度文明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匡正君王失误的朝议谏诤制度、择优防腐的选官制度、抑制官吏勾结营私的回避制度、纠弹官吏紊失的监察制度、奖勤罚懒的考绩制度、厚俸养廉制度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这些制度对当时廉政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可考的材料,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于周代。它设立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防止国家官吏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失德失职,而导致国家政权败亡。周公曾告诫周成王要:“继今立政,其勿以检人,其推吉上,用励相我国家”;“其勿误于庶狱”;“庶狱庶慎”,“知之有毛心,灼见之有俊心,……立政,任人(行政官员)、准夫(司法官员)、牧(民政官员)作三事。”①周公的这几句话是讲于还政成王之时,其大意是:今后治理国家,不应用好险小人,而应用有德之土,来保佑我nl的国家。具体方法是,国主不应把自己的精力用于具体的国家事务,而应让国家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