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指的诗歌承前启后,开一代新声,具有无可置疑的文学史价值,长期以来却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诗歌理论界对他在历史中的作用及影响仍缺乏足够的研究。食指诗歌彰显强大的精神辐射力,它们是写给人类的诗,具有一种永久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食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一方面,他以个人情怀的渲染对个性缺失的文学模式进行了“变格”;另一方面,他与“主流”合拍,写了一些肤浅的应时之作。从这种互否中,可以窥见诗人灵魂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同时,在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他的抒写坚持并突破了传统,使诗歌魅力永不衰竭。  相似文献   

3.
食指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是一位具有分野性的诗人,他的创作分开了“失去自我”与“表达自我”的两个时代。他的诗歌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传统性,散发出一种革命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紧密结合的气息,体现出狂热激进的思想与理性节制的形式并行不悖的诗学特征。思想情感上的先锋性、反叛性与艺术形式上的传统性、保守性构成了他的诗学悖论。  相似文献   

4.
赵锐  刘畅 《金陵瞭望》2009,(28):103-104
听起来像个传说。 1968年,一首诗歌在万马齐喑的年代悄然流传:“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月戋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佣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对诗人食指的“打捞”或“挖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沉潜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热潮期以及21世纪初期以来的延续与新变期三个阶段。在历史现场赋予诗歌的特殊魅力消散后,有待进一步对食指诗歌作出客观公正的整体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诗歌群落"是文革期间华北地区的地下诗歌写作群体,其写作主要成员都是后来活跃在诗歌界的诗人,他们在河北省白洋淀这个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插队期间,进行了具有一定艺术性、独立性的诗歌思考和创作,对新时期的诗歌艺术的回归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回顾了这一群落的创作,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活动,介绍了其主要成员,并对其价值进行了体认.  相似文献   

7.
“季节“的行走和诗意——简论食指诗歌的主题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食指的诗歌中,"季节"意象负载着特殊的象征含义,它不仅是时间的代码,更是心灵的载体和镜象,指示了诗人复杂的精神脉络和情感走向,同时也呈现出了食指诗歌的三大主题--未来主题、成长主题和眷念主题.食指用诗歌的形式提取和保留了"季节"枝头上美丽的花瓣和露珠--这些永远引领着人的心灵世界向着高处飞升的精神瑰宝,给食指的诗歌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青春气息和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隋代是一个过渡的时期,也是一个取得开创性成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变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实现了南北诗风在中国统一后的又一次大融合,继承和发展了齐梁诗歌的传统,促进了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进入新时期以来,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各种新提法、新理论、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使该学科成为此一时期各人文学科中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譬如,学术研究中的"空洞现象",课堂教学中对文学审美性、感受性的漠视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知识论"角度设法.把笼统的文学史知识进行知识类型学的再分对研究与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24日上午,由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食指诗歌研讨会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举行,这是国内学术与诗歌理论界举办的第一次食指诗歌的专题研讨会。研讨会由南理工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宗刚博士主持,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姜耕玉、李美皆、傅元峰、何平、刘志权、郭洪体、王俊等高校学者,来自江浙沪川地区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对同一文学史实在不同的文学史著述中可能有很大的反差,包括发展线索、动力、走向等等各有不同表述,这就是文学史的错位。文章分为四部分来论述:首先,价值评定中的错位,对于作品价值、作家地位,根据不同的文学观念有不同的认识。其次,在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关系有不同梳理,形成错位。再次,由于所参照的对象不同,有比较视角下的错位。最后,造成错位的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及文学史的续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100多年前,中日两国前后出现了各自的文学史。中日两国近代国别文学史的建构是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国民国家”意识的产物。“中国文学史”的问世不仅受当时西方强势文化的促迫,而且是以日本为参照系,借鉴了日本笹川临风、古城贞吉的两种中国文学史著作的(1898年出版),明显地表现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的中日文学、文化的互动性,这是中日文学、文化交流从古代型进入近代型的一个突出特征。中日文学都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貌,是个动态的构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中日文学既有其共同性,也明显地存在差异,尤其在“意识形态性”上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阿垅在《纤夫》和《地方性》等作品的“地方性”书写,探讨战时诗歌写作中的地方知识资源(嘉陵江、纤夫及大木船等)对新诗的建构意义.事实上,阿垅诗歌对“纤夫”形象的挖掘,及关于“诗人个性”与“地方性格”等新诗理论术语的探讨,可视为地方知识进入新文化格局的努力尝试.  相似文献   

16.
秦观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时代、家庭以及自身人生经历都对秦观接受佛禅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通晓佛书,能够自如地将佛典和佛教术语融入诗歌,或是描写禅家的修行方式,又或是化佛理入诗,使其诗歌呈现出别样的 风貌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翻译的文化研究理论为诗歌翻译开辟了新视角,使诗歌在不可译争论的困境中展现了生机。诗歌"移植"研究认为,诗歌并非不可译,却需译者将诗歌从语言符号中解放出来,为诗歌的种子寻找适合的新土壤,使其自然成长、开花结果,进而成为目的语文学系统中的奇葩。本文通过研究庞德诗歌译本中的文化"迁移"现象,说明诗歌翻译的"移植"策略:在目的语中寻找空白,确定诗歌移植的适合土壤;解构诗歌组成要素,确定首要还原要素成为移植种子;深入体会原诗诗境,采用有机翻译过程,令译诗自然成形,成为形神兼备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中的“辅助线”并不是文学史研究中直接面对的对象,一般有深度的文学史著作都会涉及到四条辅助线。其中话语情境的辅助线是要说明文学的话语是谁说的,是针对什么事来对谁说的;文学背景的辅助线是进一步揭橥这一言说在整个文化语境中的意义;整合框架的辅助线是对文学接受活动的积极干预和操作;意义嬗变的辅助线是对创作与接受、文学史中对象在当时的情形与现时中状况的一种综合。只是欠缺在文学理论的层次上加以总结和归纳。需要指出的是,辅助线并不是先在地呈现到文学史中,它是由史家设置之后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以李白诗歌英译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格批评一直是翻译批评中的一个重点.通过自建语料库,从风格研究的三个层次,即语体、体裁和译者自身入手,对李白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进行剖析.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译者风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同一作者的风格在不同译者笔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体现,译者风格的发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性本科办学定位,对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之文学史教学,如何转换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学术立场来看,文学史的权威性在多元化理论体系中不断被弱化和消解,文学史教学不断被文学教学所取代,读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从文学教学实践来看,写作成为文学教学最具有应用性的目的和任务,能够直接为社会输送应用性的人才。因此,把文学史教学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