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包含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萌芽",但其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其主要表现是:文献虽然弘扬了实践观点,但这里的实践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包含了主体能动性的抽象的实践概念,而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则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概念,即社会历史的概念。由于《提纲》还没有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的解释原则、历史的思维逻辑和历史的评价尺度,因而在关于社会和人的理解上,《提纲》也未能实现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社会向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不能完全以此文献为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提纲》的观点去消解和贬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
哲学从其产生开始,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反思中试图为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最后的、合理的根据和标准.下同的时期哲学有着不同的关怀指向对象,即哲学的本体及哲学的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本体,而这种本体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为手段和途径,形成关于现实的人的存在.因此"现实的人的存在"应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实究竟是在事物与环境关系中即"一与多和多与一"中的现实,还是在事物对事物即"一对一"关系中的"现实",这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与抽象的辩证法在研究对象上的不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真正现实的辩证法,抽象的辩证法却是貌似辩证法的形而上学和诡辩论。  相似文献   

4.
旧哲学以“抽象的人”为其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现实的人”为其入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有明确的内涵,二者不可混淆。但是,换个角度说,“现实的人”也是“抽象的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历史观念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不但超越了德国唯心主义,而且超越了一切形式的旧唯物主义,即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活动的产物来说明历史.站在现实的原点上而形成对历史的洞见,是马克思哲学的一大创举--有关历史的观念是站在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抽象和概括.从现实出发,马克思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考察了人的异化和异化的克服,从而达到对一般历史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有两层基本涵义:其一,意在终结具体形态的"思辨哲学",而非整个学科或文化意义的哲学;其二,意在建构现实的哲学和使哲学成为现实。现实、实践、科学是马克思"消灭哲学"的三重指向,它缔结了从思辨哲学到现实、从现实哲学到实践、从实践哲学到科学的统一性逻辑延伸结构,其旨归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它明晰了实践为克服传统哲学内在困境的必由之路,特别突出了以实证科学为思辨唯心主义去魅,并强化哲学与科学的结合。马克思志在对"人存在之谜"的解答开辟一种新世界观,志在对"历史之谜"的解答开辟一种新的历史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麦克斯.施蒂纳哲学的唯心主义基础,由这种唯心主义必然导致的唯心史观及这种唯心史观必然催生的抽象的人三个环节对"唯一者"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科学地论证了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现实人不会永远驻留于抽象人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反映了"狭隘的德国小资产阶级生存状态",但集体主义才代表现实人的真正未来。集体主义的生成不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是一种客观的实践进程。文本研究的结论是:相信利己主义万古长存与相信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通过说教就能够全面消除利己主义而建构真实的而不是威权的集体主义,同样是违背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马克思之前的传统哲学把人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固定不变的"类"共性的缺陷,论述马克思确立从人类实践出发研究人本质的哲学方法的意义在于:马克思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的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个人的不断自我构建、完善和发展提供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总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人"之外,它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现实运动。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这一认识,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指明了史学研究与历史本身的内在会通性,要求史家在史学的研究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史学研究要强化史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总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人"之外,它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现实运动.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这一认识,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指明了史学研究与历史本身的内在会通性,要求史家在史学的研究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史学研究要强化史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起源于对人的再认识。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学说。其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乃是其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它直接涉及到历史的真正主体以及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等问题,并且要求与马克思有关"社会化的人"及"人类社会"等思想本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理解,方能说明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抽象历史观,并真正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2.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在传播形式上要通俗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中国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思想观念生产者的知识分子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论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和对“现实的人”的揭示关系到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问题,对当代知识分子意义重大。知识分子如果从“抽象的人”出发则易丧失其现实性,沦落为“抽象的知识分子”,从而深陷人格迷梦,以道德说教的方式谋求人格成就和人类解放;更易误入方法迷途,由脱离现实的纯粹思辨走向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僭越;致使身份迷失,因不明分工的阶级根源而导致职业自负并丧失阶级意识。新时代知识分子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识自我并开展研究,才能在实践中成就理想人格;立足现实进行思辨和批判;追求真理而不迷失自己的阶级归属,在新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实证科学”之“实证”概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实证科学"概念的内涵,必须把握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和态度。在《博士论文》阶段,马克思把"实证"理解为"实证哲学"流派所指的"神的启示"而予以否定;在《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中,他把"实证"理解为是基于理性的体现之事实研究而予以肯定;1845年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地把"实证"理解为从现实本身出发,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得出对现实的认识,现实是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根据。马克思肯定"实证科学",却不否定对世界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活动,马克思的"实证科学"不是孔德所说的"实证哲学"。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转向是当代西方国家在文化深层次结构的一场革命。文化哲学的重要使命是探索哲学的文化属性,并利用人类文化学理论成果的哲学概括对当代人文科学进行普遍性解释。而哲学对隐喻的研究则成为文化哲学现实转向的风向标。隐喻不仅是一个语言学和修辞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和文化学问题。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隐喻研究揭示了时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提升,与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所理解的抽象的人不同,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是类、群体、个体三重存在统一的人,只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揭示,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转向费尔巴哈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的人,最终成为摆脱一切“非人”的束缚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这一揭示历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其思维方式和哲学世界观变革的过程: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转变;从对人本质的抽象理解向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8.
五月诗社是新加坡当代一个面向现代诗人的同仁诗社,其诗有着丰厚的内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又有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关怀,同时也不乏西方现代诗的技巧,体现着独特的审美趣味。而五月诗社的创作风格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现代主义"到"现实关怀",再到多元化中对庸常生活的观照,展现了现代派诗歌发展的清晰轨迹。对庸常生活的审美观照无疑是诗歌在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庸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向,意味着现代诗艺术向本体的美学依归。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相继批判借鉴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人、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后,提出了作为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现实的人”思想。它关注人类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哲学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以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辩证法的视角从"现实"与"可能"、"现存"、"历史"、"理论"、"抽象"、"理想"等诸多范畴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现实的内涵.作为实践结果的现实是不断发展的,把握现实、反思现实、超越现实的哲学也必然是不断发展的.从哲学的本性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可超越的哲学.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思、自我扬弃、自我超越的哲学.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哲学的话,那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思、自我扬弃、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