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家残雪多年来创作始终保持着独特而又一致的风格。这种外在的状态充分反映了残雪一直坚守着稳定的文学观。结合残雪的小说创作、自述性文字,可以读解出残雪的文学观在源头上上溯至童年的记忆,其以个性的现代主义为基石,坚持纯文学的立场和精神层次,其自觉追求创新、深刻和自由,又体现在文体、语言和性别等多个方面。探究残雪的文学观,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其创作,进而推动、深化残雪研究。  相似文献   

2.
残雪将她的所谓切入"核心"与"本质"的"新实验文学"("纯文学")置于文学生态建构的金字塔顶端,视为最伟大、最先进、唯我独尊的文学形态。在此标准下,她认为《红楼梦》不符合她的文学价值标准,因此视之为"过时"的"人的幼年的文学"。残雪在卡夫卡、博尔赫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大师的坐标下,贬低或否定了《红楼梦》的作为一部人类伟大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残雪对《红楼梦》缺陷的批判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她采取的是"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方式,没有将《红楼梦》所代表的文学价值形态视为多元化的文学生态中有机积极的组成部分,而将之视为落后的文学形态和革命与否定的对象。残雪所标榜的一元独尊的文学秩序价值观无疑是偏激僵化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3.
阅读残雪的小说,需要寻找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可行性途径。残雪把自己的小说定位为“诗小说”,可以从她的创作历程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质中找到依据。在残雪的小说中,“诗”与“小说”的结合既表现在内容层面,也表现在风格层面,“诗小说”是残雪创作独特性的真实内核,也是其文学世界最生动的呈现。残雪的“诗小说”与其文学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她处理真实的方式是荒诞化和呈现现实的不确定性,与现代主义诗学的基本观念相契合。这也是其“诗小说”观念的内核。  相似文献   

4.
从残雪拒绝"平庸"的叙事策略和审美"救赎"的叙事本质,指出残雪怪异文学风格的背后是通过否定的形式来丰富爱的理念,让永远向善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揭示残雪目前创作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考察残雪审美之思与西人的上帝情结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联系,不难从残雪与外国文学关系这一角度揭开残雪文本费解之谜由于一面承受外国现代主义思潮的撞击,一面浸润中国现实土壤的滋养,所以如果硬要给残雪及其文本一个界定的话,那么可以说她既是一位世界性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个骨子里渗透了中国现实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并且因为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表现人的存在形态,故而残雪奇异的审美之思与外国文学(现代主义)相交的结果反而证明了残雪文本青睐心灵的真实魔幻,既是现代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既已步入世界文学进程,又是中华民族的、湖湘本土的.  相似文献   

6.
残雪认为,自己的小说是一种垂直的小说,垂直小说的特点是直接向人的存在发问。残雪是用文学的方式表现人类的一种生存体验,因此,可以说残雪的梦魇叙事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残雪以“本质”主体为对象,以非理性思维为把握这一“本质”的手段,以“梦魇世界”的设置为把握这一“本质”的独特背景。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是公认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宗师,残雪是中国新时期现代主义作家中最切近西方现代意识的一位,与卡夫卡可谓相见恨晚。她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灵魂城堡式”解读,并在写作中创造性地实践。残雪对卡夫卡的接受是基于心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亲合,也是灵魂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残雪的小说几乎没有例外地使人困惑,而且从头到尾使人怀有不可思议的感觉。为何如此?文学研究家无法避免的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说清楚。本文通过对她的处女作《黄泥街》序文第一人称叙述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残雪的小说时常引起不可思议感的根本原因就在她的独特的叙述法上。她的叙述者总是一个完全缺少历史性和个性的、无私无情的、纯粹的、内部世界观察者。这种观察者和被观察的自我对象正像我们做梦时那样,是彻底分开的。残雪通过创造这种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惊人的距离,在给读者留下做梦似的不可思议感的同时留下了第一级的对自我的观察记录,这就是文学。  相似文献   

9.
残雪以一种独特的形式给人们勾画了一个“丑”的、感觉的、荒诞的小说世界 ,而指引她的思想流动的是其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与心理。它和残雪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密切相关 ,并体现为敏感、坚韧和自视甚高。由于这些特出性 ,理解残雪是艰难而需时日的  相似文献   

10.
残雪在创作中广泛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小说观念和艺术技法,其中阿根廷作家豪尔赫 路易斯 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对残雪文学观的影响尤为深刻。残雪对博尔赫斯的接受,明显区别于其他先锋派小说家拘囿于现代叙事技巧的学习与借鉴。首先,她对博尔赫斯的接受更多的是来源于对个人潜在记忆的注视和灵魂深处的审判,并强调作家是“灵魂的写作者”;其次,她着力阐明无意识世界的复杂性,主张创作理性与幻想并存的“纯文学”;最后,博尔赫斯小说中有一个核心的意旨,即其创作总体指向精神的无限性或时间的永恒性等命题,这对于残雪竭力构建“现代个人寓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催生"后闺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借助文字来书写自身的生活遭际与点滴感受,于是诞生了一大批以描写女性爱情婚姻为题材,具唯美风格和时尚化倾向的女性文学作品。由于其与主流话语存在一定距离,故长期以来未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对此类文学作品给以“后闺阁文学”的命名,并对其特点和价值的分析,有助于给当下这一鲜活的文学现象以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中国抗战文学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国抗战作品大批"输出"和国外文学大量"输入",世界各国作家亲赴中国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抗日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力的一翼,具有鲜明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诗学价值是由其文学性来决定的。文学性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对象,而文学性是由语言形式陌生化的策略性选择来实现的。文学翻译中文学性的传承就意味着对陌生化语言形式的传承。陌生化语言形式的识别与连贯重构是原作文学性传承和诗学价值再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制度作为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文学场域,一方面为文学提供了生产空间和生产场所,另一方面,文学制度又在不断地限制文学生产的自由与个性。这就是文学制度的悖论。在这种悖论的基础上,文学要想取得较大发展,就必须在借助制度的同时不断地超越制度。  相似文献   

15.
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在当代中国一直难以获得成功。从文学角度看,电视剧《钢铁年代》堪称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文学的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作品中饱含着作者在《闯关东》中就已充分显露的山东齐鲁文化的元素。在齐鲁文化的烛照下,作品中以山东人为核心的人物群体,体现了儒家的人格理想。这种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与中国特殊的"钢铁年代"的结合,使得作品中思想、故事和人物得到极大的充盈。地域文化和文学的介入,可以说是对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从本质上来说 ,文学创作是一种民间化的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创作主体的民间定位 ,创作意识的民间流露 ,以及审美情趣的民间认同。这是文学的突出表征 ,既主导着文学的发展 ,也主导着文学的走向。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 ,分析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的内在构成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从历时性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存在超越了它所属的时代,在所有时代被阅读,亦即艺术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存续;二是空间的维度,经典超越它所属的创作个体与所表现的对象个体、所属的与所表现的民族与国别,在世界文学视域中被阅读,具有人类普遍性的特点.所以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具有超越性,而这一超越性源于文本的审美性、原创性以及对话性.经典如同文化语法的母体,不断创生出新的作家和新的读者,其辐射性使文艺作品的生命存续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之中,同时也留存在一代代作家的互文性文本中.经典,表明文艺作品长久的生命存续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中的法律史学研究是"文学中的法律"中较早出现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学学者们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意象的解读,不仅为法律史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而且也提出了文学作品对于法律史学研究的价值的探讨。对文学中的法律史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分析将有助于反思文学,尤其是历史文学作品对于法律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部文学作品的寿命长短不仅取决于它的经典化程度,而且与文学课本、作者手稿、作品版本及传记文献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中学语文课本是学生们走进文学世界的第一座栈桥,其中的作品也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得到传播与留存;作品的艺术生命还因作家生前手稿、版本的不断发掘和作品的多次重印得以延续;作家生前、身后的传记性文献或因作家本人参与写作或因被历史放大的文献内容等都成为作品寿命长短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