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伦理与道德关系密切,道德是在理性的作用下,从伦理中诞生的。道德范式危机是现今各式道德失范与危机的实质,而它在根本上是由伦理上的原因造成的。因此,道德危机的治理应该围绕着伦理—道德的框架展开:在道德根源上,要加强伦理建设,促进现代伦理的形成与完善;在道德内容上,须实施对伦理之理的研究并据此转变旧道德范式,构建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的新道德范式;在道德教育上,应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伦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两者相统一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鲍曼从后现代理论的视角反思了现代的伦理困境及局限,进一步对后现代道德状况自身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最后揭示出后现代伦理思想,主张道德自我进行选择和为了他者的道德.鲍曼的后现代伦理思想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受到当代学界的高度关注。规范伦理成为现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性框架和德性伦理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规范伦理迫切需要德性伦理的支持。如何实现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道德偏好不失为联结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实现二者融合统一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4.
《新伦理学》坚守“社会创造道德”和“社会需要优良道德”的朴实信念,从“人类行为事实如何”出发,提炼出“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道德目的和终极道德标准,在此基础上,吸收和整合中外伦理史上的思想成果,围绕“人类行为应该如何”,建立起了以伦理行为类型学说为核心的优良道德价值导向系统和道德规范体系,完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伦理学的创建,第一次实现了西方伦理思想家花了近四百年时间探索都未能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两种重要的致思取向。伦理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特殊性、不确定性、暂时性,伦理绝对主义则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确定性、永恒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背离的张力。廓清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后立法时代的伦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现代伦理受立法思维支配而落入伦理立法不同,鲍曼认为伦理领域是道德个体的自决领域,后现代伦理或后立法时代的伦理是回归个体道德自决的伦理,它接受他者作为道德守护者的地位,悦纳他者,承认道德难题的乌托邦性质,不用立法的方式,而用道德的方式解决道德问题,故此,与现代伦理追求立法基础上的伦理和谐不同,后现代伦理或后立法时代的伦理将追求基于道德基础上的伦理和谐。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需要的体认机制;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行政伦理选择理论的反思及其有效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伦理选择理论对于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以往的认识过于理性化 ,即它是建立在道德自律和为道德而道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片面、脱离实际从而不能有效指导人们道德实践的理论。必须走出道德自律论的误区 ,才能构建有效的行政伦理选择机制。正确的幸福观是有效地进行道德选择的内在机制 ,建立德福一致的公正制度是有效地进行道德选择的外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现代官僚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及各种社会组织所通用的组织管理形式,它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看来,现代官僚体系的科学理性精神却具有内在的道德破坏力,它使管理者的行为过程与行为意义分离开来,以技术责任代替了道德责任,导致了技术的道德化,从而使管理者道德责任意识模糊,消解了管理者的道德责任能力。鲍曼认为,走出现代官僚体系的道德困境,防止非道德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关怀他者,重塑管理者的道德责任。鲍曼对现代官僚体系的道德检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官僚制组织制度的认识,对于我们改进和完善现代官僚体系及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官僚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及各种社会组织所通用的组织管理形式,它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看来,现代官僚体系的科学理性精神却具有内在的道德破坏力,它使管理者的行为过程与行为意义分离开来,以技术责任代替了道德责任,导致了技术的道德化,从而使管理者道德责任意识模糊,消解了管理者的道德责任能力。鲍曼认为,走出现代官僚体系的道德困境,防止非道德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关怀他者,重塑管理者的道德责任。鲍曼对现代官僚体系的道德检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官僚制组织制度的认识,对于我们改进和完善现代官僚体系及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是人类价值天平上两种最基本的,也是根本的价值取向。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取向的内在矛盾,深刻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总是处在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之中。新世纪我国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道德优先与利益优先、效率优先与社会公正、发展与稳定、经济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经济生活专门化与社会生活多元性的矛盾冲突。我们的任务是面对冲突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 坚持价值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 实现道德与历史的统一; 科学划分和界定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的评价范围, 使求“真”与求“善”在矛盾对立中达到统一; 坚持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性并重,架构科学与人文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传统的主体性哲学从"主体性凯旋"走向"主体性黄昏",主体性道德哲学也在追求道德同一性过程中被不断消解;与此同时,作为"淘沥"现代性道德三大显型的现代性因子——高技术体系、市场经济体系和全球化,却以追求同一性之实现的方式破除了道德同一性的梦想,呈现出现代性道德分化样态。以上两方面因素内外叠加,成为加剧现代性道德危机的重要诱因。主体间性道德哲学旨在关照主体间的伦理承认与认同,可以消弭主体性道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与现代性道德分化造成的鸿沟;而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为理论支持的和谐伦理构建正是这种主体间性道德哲学的新范型。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的“仁爱”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现代意义,重点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4.
讨论现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必须深入整个现代社会的核心层次,探寻道德危机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厘清学理上相关的道德争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危机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外在规范与个体德性之间建立起有机的内化机制。实践理性、理智能力、自主性等对德性的内在塑造起重要作用。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要考虑双重路向:一是道德形成发展的外在条件支持,二是道德形成的内在环节。  相似文献   

15.
李宝玉 《南都学坛》2009,29(4):118-120
货币是一种"虚极",财富是一种"实极","货币虚极"对"财富实极"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则有巨大的限制作用。"货币虚极"必须坚守"效忠"财富实极"的经济伦理秩序。然而,道德危机始终普遍地存在于"货币虚极"机制中,只有道德的"货币虚极"机制才能维持正常的经济伦理秩序,保证社会物质财富的顺利增长,反之就会引发金融、经济危机,阻碍经济发展。因此,防范"货币虚极"机制中的道德危机使之"效忠"于"财富实极"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道德认同"问题内生于主体道德意识的自我觉醒,反映的是道德意识内部以及道德意识之间的深层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激烈并使个体道德意识陷入困境:道德自我认同的内在纠葛、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紧张以及道德自我与伦理实体的背离。如何应对此困境,传统伦理思维和现代道德建构都将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不仅是中国社会嬗变遭遇到的巨大挑战,也是一个道德伦理转型的缩影。它所折射出的道德危机,揭示出中国正处于一种信仰式微、德性沦落以及意义丧失的境遇。这种危机不仅是外源性的,更多的是内源性的,要诉诸道德寻根,发掘和利用各类道德资源,尤其是寻求儒家的伦理资源,为食品安全善治提供一种信仰基础,为人格重构与社会公序良俗提供观念共识与动力机制,实现更加美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教育伦理学不仅要积极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的教育伦理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而且要深入研究教育伦理理论及其规范向教育德性现实转化的实践机制。这种旨在提高现代教育道德水准的实践机制,主要从构建教育伦理之外在保证体系和完善教育伦理之内在动力系统两方面做出努力。前者涵盖了加强教育伦理学科建设,强化教育伦理制度建设及注重教育伦理环境建设的完整视阈;后者包括了弘扬教育道德的主体性,发挥教育道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教育良心形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道德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设,因为只有诉诸情感信念的道德,才是现实的道德。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特质导致了道德理想设计与道德实践的悖离,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离也要求用道德情感来消解,塑造人己两利的现代人性;普遍伦理的呼唤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基本道德情感为基础的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体,在经历现代社会的批判后,又面临重生的种 种机遇。本文在反思过去,结合现实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儒家伦理可资现代利用的道德资源, 使儒家伦理在适应当代社会道德需要的基础发挥其更新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