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每每”与“往往”、“常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首先揭示"每每"、"往往"、"常常"的历时演变过程之后,从动量的指大性和模糊性以及规律性等方面区别三者的语义特征,从对谓词的选择以及与助词、副词共现等方面对三者的句法特征进行辨析.最后,从句类、语体、心理因素几方面来探讨三者的语用选择.  相似文献   

2.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对比分析了"and"构式与"和"构式在结构、句法功能和蕴涵的逻辑关系三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and"构式变化更为复杂,但可直接体现句法功能,而"和"构式完成句法功能还需借助附加成分;"and"构式句法功能更强,但它对语项的要求相对严格,而"和"构式则体现出了语项选择的宽容性;二者语项格角色定位无明显差异,但蕴涵的逻辑关系差异明显且动因不同。  相似文献   

3.
基于语料库数据,历时动态研究汉语"测估AA"构式的结构类型与句法功能,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以期弥补当前研究之空缺。研究发现:(1)"测估AA"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产物,始现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成熟于民国;(2)近代汉语"测估AA"具有12个结构类型,且构成等级阶,其4个句法功能遵循"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发展轨迹;(3)其结构类型、句法功能及发展轨迹是汉语通俗化趋势、句法拓展普遍原则与概念范畴化等级协同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随意"和"随便"是汉语中一组常用的近义词。文章基于北大语料库,从词语搭配和句法功能两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定量考察。通过比较发现,二者右搭配词语的差异性比左搭配词语的差异性显著。具体而言,二者右搭配动词与左搭配能愿动词或程度副词时差异较大。句法功能方面,二者作形容词时较为相似,都可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但当"随便"用作连词或动词时,二者句法功能差异较大;二者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主要充当状语和谓语,很少充当宾语。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于"字共出现了183次,其中由介词"于"所组成的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灵活多样。在句法功能上,"于"字结构在句子中主要是用作补语,少数用作状语。在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以表示关联对象的为最多,表示处所和范围的次之,而引介动作的受事以及表示时间、被动的比较少。  相似文献   

6.
湖南沅江话中有两种附着在动词后的体标记,"得来"是表示动作不久前突然发生,"来得"表示某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与持续。"得来"和"来得"的句法分布、所附着动词的语义特征、所在格式的语用功能及说话人心理与主观评价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除直接用时间名词、时间结构表示将来时态外,还常用“将”、“要”等虚词来限定动词以表明将行事态。“将”、“要”是表将来时制的专用语法标记,它们有固定的句法格式及相关格式,虽然“将”、“要”在句中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充当状语),但二者有明显的句法差异:否定式不同;修饰限制的结构成分不完全相同;出现位置不完全相同等。此外,“将”、“要”同动态助词“了、着、过”有一定的和关系共现规律。  相似文献   

8.
疑问词语"何""云何""如何"从上古、中古一直沿用到近代汉语,它们的兴替演变尤为显著.在唐宋禅宗语录中,"云何"开始衰落,"如何"迅速崛起,成为"何"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疑问词语;"如何"的语义分布与前期相比,进一步扩张,开始用于事物询问;"如何"的句法功能也迅速扩张,不仅可以作谓语和状语,还可以作主语、宾语;"云何"的句法功能开始衰退,只能充当主语、谓语、状语.  相似文献   

9.
介词"向"与动词搭配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本文讨论"走向"后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此格式的构成情况和句法功能,然后归纳总结出了此类非NP可进入的条件,最后分析了"从/由A走向B"这一相关格式。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含"每"的句子一般要有范围副词"都"与之共现。本文在对大量语料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每P"与"都"的共现率并不高;"每P"的句法位置影响"都"的隐现。进而对"每P"作主语时,"都"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如果出现以下成分,主语位置"每P"后的"都"倾向于隐现:跟"都"意义、功能相似的词语;谓语或谓语后某些成分由数量词充当;宾语中有反身代词和疑问代词;"每P"表示有规律循环的时间;谓语是"对称性"的。此外,"每P"出现在某些复句中,"都"也常常隐没。  相似文献   

11.
《诂经精舍文集》是阮元编选的唯一一部有关诂经精舍诸生经史文赋之作的结集,入选文章都由其"亲为点定",其中删繁就简,首尾排序,颇有抉择。考察入选文章,可知阮元意在引导诂经精舍诸生于治经研史上摆脱"庸近",树立治经宗尚汉人训诂的门径;于诗歌文赋方面,也与经史研究相配合,提倡"小学辞赋同源共流"的文风。  相似文献   

12.
<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修真求道的长篇章回小说.作者之所以要将小说定名为<镜花缘>绝非偶然,因为只有镜花水月的空幻无常和转瞬即逝方能传达出作者对命运的嗟叹和感喟.作者将这种无常之叹拓展至芸芸众生,通过对现实的凡俗人生的否弃来诠释道教"谪仙修道"的母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经(经过)"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作“经过”义时的词类归属问题,汉语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介词说;动词说;动词介词兼类说。就其语法功能来看,我们认为把“经(经过)”归为动词更符合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14.
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海本《坛经》的基本佛学思想之一,是佛性说而非般若义。以"空"为执、追摄佛性圆成或倡言"空空"、无所执着,是佛性说与般若义在"终极"问题上的一大基本分野。"无念",作为《坛经》美学意蕴的中心"话题",在世间即出世间的人生领悟中,即指佛性,它是被颠倒、夸大的完美人性。将佛降格为人,等于将人与人性提高到佛与佛性的高度,这是《坛经》审美理想的曲折体现。"见性成佛"、"即心是佛"、自救"自度"、"自心"顿悟、"本性"回归,实际是以佛禅方式所表述的人的一种精神性解放。而"自度"("真度")说,不啻宣告"他佛"的"死亡",这在中国佛教史、思想史与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坛经》所主张的无生无死、无染无净、无悲无喜的禅悟(顿悟)境界,有如王维禅诗的禅悟与诗悟同一,是一种"元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关于《黄庭经》内外二景经成书先后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黄庭外景经》先出之说可以得到三个方面论据的支撑。首先,《黄庭外景经》原为天师道典籍,并且现存的金石文献显示,内外二景经在遣词上有着明显的完善过程;其次,内外二景经传经祖师和说经道君在仙真谱系中存在品阶差异,说明《黄庭内景经》为上清道士所构造;再次,《黄庭内景经》中存在的众多有关上清道法的术语,在《黄庭外景经》中却全然不见。这些道法阶次上的差异,显露出置上清派于天师道之上的隐秘判教意图,可以进一步支持《黄庭外景经》先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京派文学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京派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学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突破中国古典意象长期积淀的原型性象征模式,克服西方意象有象无意、意与象相剥离的缺点,成为京派作家对世界万物带有强烈的个体生命色彩的审美途径,体现着现代作家对文学本质更为深入的感悟。另外,京派注重意象在诗歌以外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促成了现代文学中各种文体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诗歌、小说、散文之间,从而推进了各种文体创作的成熟和发展。这也是京派作家对现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言"、"象"、"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表现说则占据着中国古典文论文质观的主流位置。在表现说的视野下,"言"、"象"、"境"是三个具有历时性续承关系和共时性构成关系的三种表现形态,"言"——"象"——"境"的发展过程是由单一而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此过程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形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8.
蒙文通经学四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文通的经学思想承廖平而来并加以发展。他批评汉学流弊 ,倡鲁、齐、晋之学 ,以地域分今、古 ;破弃今、古文经家法 ,而宗周秦儒学之旨 ;其后 ,蒙文通又提出汉代经学乃融会百家 ,而综其旨要于儒家而创立的新儒学的见解 ,推崇西汉今文经学 ;后于晚年对今文经学提出批评 ,认为今文经学乃变质之儒学。蒙文通的经学思想内涵丰富 ,经历了四次变化 ,值得认真总结与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充分运用汉译佛经的同源异译经进行比较是研究佛经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道行般若经》和《大明度经》是两部具有同源关系的异译经,都属于"般若经"系列。《道行般若经》由东汉支谶所译,《大明度经》由三国支谦所译。与《道行般若经》相比,《大明度经》在代词的使用上较为多样化,语气词的使用频率也更高,并删掉了《道行般若经》中原有的某些句子成分,改换了个别句式。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道行般若经》偏向口语化,《大明度经》偏向于文雅化。  相似文献   

20.
金庸小说的艺术创作不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体现,还受到西方文艺的深刻影响.而其描写的复仇情节,则是西方文艺的思想元素和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小说写作手法融会贯通,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思想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