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制现代化的目标与实现途径是法制现代化的核心 ,民法现代化是法制现代化的基础。民法现代化的目标在于民法的法典化和民法文化的平民化。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不是单一的 ,它必须是法文化继承、吸纳和创新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中国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农民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这不仅是因为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在于与城市文明相差甚远的大部分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对低素质的广大群体如何步入现代化。最近几年,因农民负担问题引发出不少群体事件、恶性案件,进一步向人们昭示,农民问题决不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就万事大吉了。本文仅根据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对农民负担问题作些分析和思考,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文化传统及西方文化,即在和洋文化融合中,如何坚持日本文化的主体,这是研究包括文化现代化在内的日本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东西方文化对立激化的国际环境下,日本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发扬其创造的主体,肯定日本的自我,并发挥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国家在社会民主主义倡导的福利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了战后重建与复兴的再现代化。西欧国家战后的再现代化,与战前的现代化的质的区别,就在于这是一次国家福利化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性实践。在西方的学术语境中,福利国家与欧洲发达国家是同义语,也是西方关于国家与社会形态学术话语的合法性的源泉,更是当下西方世界软霸权的历史性例证。以福利国家构建为内涵的西欧战后再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新质形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福利国家:从社会战争到社会和…  相似文献   

5.
行政法的现实反映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 ,在实现法制文明化、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中 ,包含一项重要内容 ,即行政法制现代化。中国行政法制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需要以完善的行政法律规范为基础。完善的标准在于 :一是行政立法应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 ,反映新的经济关系 ,以实现行政法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二是行政法应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彰显民主、科学 ;三是行政法要协调好行政权与各种权力与权益的关系 ,在价值上达到社会公正理念。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化理论为主线,对中、德、日三个民族独立国家60年(中国的1949-2009年、德国的1871-1931年、日本的1868-1928年)现代化建设中的两大问题--民族国家重建和经济成效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德、日三国这60年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其共性在于:立国前都有外国侵略的历史或者压力,都有浓厚的振兴本民族的欲望,都强调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立国后都致力工业化的发展和富国强兵.其差异性在于:对外基本国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以及立国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德国在统一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30年阃工业增长率很快就超过英、法.尤其是将法国远远地甩在后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经济增长率比同期的德国低了近一倍,比新中国低了两倍.但是,在此期间,日本的教育现代化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也远远高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德国.新中国在60年的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强国、富国、富民、智民等四个方 .面.改革开放前30年中,我们虽然走了一段弯路,但在强国方面做得还是基本成功的;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们在富国、富民、智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化道路基本畅通无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30年曲折所带来的不足和缺憾.中、德、日三国60年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民族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对中国法制发展的研究中,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三个重要时期:旧中国租界首先出现现代法制;自20世纪初始,中国政府通过法制改革来推进华界的法制现代化;近30年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在改革创新中逐步走向完善。这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起点、发展和臻于完善的三个阶段。现代法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可以调控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可以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等。目前,在推进法制现代化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十分不利于现代法制建设;克服途径在于不断营造法制环境,大力提倡现代法制文化,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在现有12亿多人口的基础上,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吃饭问题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重大难题之一,事关国家安全.解决此问题的核心在于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供给方面政府与市场结合的切入点,这就是建设粮食基地.它有助于化解我国粮食风险.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落后在于农业变革的滞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于对农业和农民问题处理的胜利;同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根本上也取决于农业变革的成功和农民身分的转变。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切问题的核心。文章认为,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仍然是农业与农民问题,是与此相联系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问题。其实质,是农业工业化的具体途径和传统农民身分的转变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科学地构建和推行中国式的现代农场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概况一位罗马尼亚经济学家认为,从广义来说,投资是指投入一定数量的货币于经济、社会、文化、行政、军事等领域,目的在于为保证这些领域的活动的开展和扩大而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劳动力。从狭义来说,投资是指建立和设置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新的固定基金,取代损耗了的固定基金,使现有固定基金发展、完善和现代化的所需费用的总和。罗马尼亚从解放以来,投资逐年增长,而且幅度较大。但是,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罗马尼亚经济学界对投资经济效果的研究却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部门中这一领域也存在某些缺点。到1965年7月,罗共九大批评了这一现象,并指出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赵燕玲 《学术交流》2002,(4):143-146
“中体西用”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它指导了晚清的三次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中体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和保守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早期现代化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政府治理、企业治理、社会治理三个方面,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框架应该由国家—政府治理框架、国家—企业治理框架、国家—社会治理框架三部分构成。国家—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推动治权与事权框架的优化,包括正确处理国家—政府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种关系,解决国家—政府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类缺失,把握国家—政府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个前提;国家—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在于促进政府与市场框架的演化,包括激发国家—企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种力量,避免国家—企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大风险,夯实国家—企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个基石;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在于促进制度与公平框架的固化,包括拓展国家—社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种视角,实施国家—社会治理框架构建中的三项运作以及程序化与责任落实。  相似文献   

13.
姜延军 《求是学刊》2002,29(2):21-27
反本质主义思想在波普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文化思潮 ,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反叛 ,更在于它为我们展现出的多维的文化图景。在这个充满“活性”的文化图景中 ,蕴含了许多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仍具有借鉴和警醒意义的启示。本文试图对其现代启示作一粗浅的挖掘 ,文章所涉及的四个方面 ,都是当代中国走向全球化过程中正在面临且容易走入误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府在现代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现代化经验表明:现代化途径并非是唯一的。如果说发达国家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话,那么,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国家指导下的经济——社会计划来推动的现代化则代表着一种新途径的诞生,它表明国家政权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现象。事实证明:现代化并非“全盘西化”,而是完全可以在立足本上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人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存在纯粹的现代性和纯粹的传统性。相反,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传统性不断削…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根据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所揭示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为科学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为塑造人的科学精神、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人们自觉抵制唯灵论、伪科学等蒙昧主义侵袭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国,宣传和普及这一思想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精神素养,清除当代唯灵论、伪科学等蒙昧主义思想垃圾,加速现代化的进程尤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与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南青  靳鹤亭 《社科纵横》2006,(11):158-159
邓小平1983年9月题词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目标很明确,中国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经过新建、扩建、改建、合并、兼并、升格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的数量与招生人数都增加许多,虽然在人口比例上还不能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但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空前的程度。文章着重论述了高等教育方法与其达到的标准,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人的特性是社会性人是创造劳动工具的动物。B.富兰克林这一深刻的定义,曾受到马克思的注意。这一定义的悖论性质来自动物不能创造劳动工具这一无疑的事实。因而,创造劳动工具的动物不是动物。但是,悖论并不在于定义,而在于生活本身。人确实是动物又不是动物。这一矛盾并不能用指出人在一些方面是动物,而在另一些方面不是动物的方法而得到解决。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人的存在的两个方面同样重要,忽视人的生物特征不仅  相似文献   

18.
价值:合目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价值的本质在于客体对于主体来说的合目的性。文章从这一定义的普遍有效性以及知识与价值对实践的相互关系的比较两方面论证了上述论点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人自身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顽固与强大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所形成的负面效应直接阻碍了人的现代化进程,成为导致中国人自身现代化迟滞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常生活批判不仅是对中国人进行理性塑造的一次深层启蒙,也是造就自由自觉的现代主体的合理进路,因此,实现中国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对传统日常生活进行一番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与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文化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文明。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重要体现,践行党的文化使命是文化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文化现代化要在践行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要在推进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