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风与文章风格不同,可人们认识多有混淆.本文结合对<文心雕龙>的释读,从文风与风格的源流谈起,集中论述文风与文章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相似文献   

3.
叶适在思想上欲集诸儒之大成而与朱熹、陆九渊鼎立,在散文创作上他也充分发挥其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荟萃前代古文大家之长而成为南宋文章的集大成者。在文章思想上,叶适力图破除道德、功利与艺术的隔阂;在文章体裁上,他无所轩桎,众体兼擅;在文章风格上,他既发扬了苏轼的纵横奔逸之气,又不乏欧阳修的悠然宛转之风,同时还与苏文之空疏、欧文之冗弱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所具有的强烈的批评精神,使其文章“脱化町畦,独运杼轴”,形成了“自家物色”。  相似文献   

4.
元代江西庐陵文人刘岳申文章成就颇著。他的文章中有大量论文的言论,从中可看出他主张文章要有新变而不同流俗,尚耿介直言与情真辞切,提倡厚积薄发和师古人文章之简约,推尚外简约而内遒上老成的峻洁文风。他的文风和文章理论虽然继元初庐陵文人刘辰翁、赵文而来,基本不离个性奇崛路数,然已有很大的新变,开始向元代中期的盛世文风靠近。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曹聚仁“求真求实”、“散淡相宜”两种风格切入文本 ,试图论证曹聚仁及其独特的生命个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无法忽视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苏洵与欧阳修以文缔史,过去通常认为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苏轼兄弟应考作镝垫和在京城立足作宣传.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影响与意义要广泛深刻得多:欧、苏二人在北宋古文运动发展过程中,在"文""道"、"人""道"关系上有着不尽相同的观念,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彼此的交往和友情,而且对古文运动的最终完成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 ,主要从劲拔硬朗和哀婉缠绵两个角度分析了六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文风的阳刚和阴柔之美。并从作家的出身、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倾向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学大气候等角度具体分析了江淹刚柔兼具的文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如果说,五四运动划分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成为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要求解放的新的起点的话,那么,在五四运动中出现的文风革命就是新、旧文风的一个分水岭。今天,认真研究五四时期文风革命的起因、内容、特点及其意义,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文风的实质,探索文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彻底肃清“四人帮”的“帮八股”的余毒和影响,恢复和发扬我们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优良传统,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姚华 《东方论坛》2003,(2):58-64
类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典籍体式 ,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对这种联系学界缺乏研究 ,本文通过对历史地梳理 ,揭示了类书与中国古代文风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文风小议     
唐代有个樊宗师,作诗为文爱用艰涩词语,人家很难看懂,断句也不易。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文没传下来。同时代的白居易就不同,他的诗老妪都解,流传很广,直到今天,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句,都不是艰深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诗)“大江东去,浪淘  相似文献   

13.
文风小议     
毛泽东同志说:“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文风不正,实际上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自从四人邦倒台之后,对于四人邦的那种“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邦八股文风,全国上下为之一扫,空话、假话、大话,帽子和棍子都一古脑儿扫进历史垃圾堆,这是恢复马克思主义文风的一个良好开端。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因为邦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代的学风,必有与这一时代文艺相贯通之处;一个时代的文艺也必然会受到该时期学风的影响。建安时期的学风在传承上介于汉魏之间,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化过渡阶段。建安文学深受当时学术思潮、社会风尚的影响。从务本、尚用、博涉、通艺等四个层面考察,建安学风与文风尤其是建安诗风之间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是主盟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人物,是在诗词文文论和史学诸领域中多方面地显示才华而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大力地提倡以变革时文为其宗旨的文学复古,同时致力于古文创作,“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这个以复古为革新的文  相似文献   

16.
东晋士风文风表现出闲淡自然的形态,与西晋的士风文风完全不同。论者以为这种闲淡自然固然与玄学的影响、东晋门阀政治密切相关,但与其产生的地域会稽不无关联,可以说它表现了越文化的另面。  相似文献   

17.
许华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68-69,107
从对姚鼐文论和山水游记的研究中发现,桐城派散文集大成者姚鼐在方苞、刘大槐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桐城派散文理论。而他对文章风格的论述不仅是对传统文章风格论的总结,更是一种发展和创新。这集中体现在《复鲁絮非书》和《海愚诗钞序》两篇散文中。姚鼐认为,文章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且二者不可偏废,不过在阳刚阴柔之间,他更推崇阳刚。姚鼐的文学创作整体偏向阴柔,但他创作的山水游记,如《登泰山记》等却独树一帜,或以阳刚见长,或以阴柔著称,总体上是刚中含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藉此,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影响不断扩大,并得以享誉清代文坛200年。  相似文献   

18.
嘉靖前期,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提出“文宗欧曾”的理论主张,形成了盛行一时的唐宋派。根据茅、唐等人的相关理论,唐宋派对前七子“文必秦汉”主张的反驳,主要是从指导八股文写作的角度立论的。唐宋派“文宗欧曾”主张的提出,目的是矫正明代中期的科举文风。  相似文献   

19.
刘勰论宋齐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指出,他是因目击后代文风不良,企图予以矫正,因而写作《文心雕龙》一书,详论作文之法。《序志》云:“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他所指责的这种不良文风,主要是指宋齐文学而言。《文心雕龙》全书中对宋齐文风屡有评述,我们对刘勰在这方面的看法,如果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将有助于理解《文心雕龙》的写作宗旨和品评标准。刘勰在《时序》篇中评述宋齐文学道:  相似文献   

20.
汪金友 《中华魂》2010,(8):29-30
今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北大与师生们共度青年节。他走到学生书画研究会的桌前,北大一名学生铺开宣纸,蘸墨写下总理一首诗的题目"仰望星空",赠送总理。温家宝沉思片刻,挥毫相和,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