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魏晋时期出现于文论中的“味”虽还不是正式的美学概念,但已与一定的美学思想相联。它产生于对赋颂作品的讽读过程中,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之“味”不仅体现了文人对言语的高度迷恋,而且体现了文人的政治意识与价值意识。游戏之“味”为刘勰、钟嵘的“味”论的建构作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鲁迅的历史中的命运似乎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两极牵挂”。所谓“两极”,就是历史评判的两个端点。鲁迅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几乎从一开始(当然也是直到今天)就被置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体系之中,同时每一种判断体系又都不断在针对鲁迅“说话”,我们可以将这样的“两极牵挂”概括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之“结”。值得注意的在于,对于自身在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这一命运,鲁迅显然早有一种惊人的自觉,也就是说,能够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这又成为了鲁迅本人的自觉追求。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概括鲁迅作为“结”的意义:鲁迅的文化与文学选择深深地“刺入”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各个关键部位,从而牢牢地“嵌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各个思潮、思想系统,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嵌进”而非其固有的自然肌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总是“赫然挺立”,与其他种种思想发生着复杂的纠缠——要清理现代中国诸多思潮都必定要返回鲁迅,但仅仅清理这些思潮却又不能理解鲁迅。这就是鲁迅存在的复杂性,也是他如此“扎眼”如此难以“消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试论巴金的家园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巴金百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家园文化意识始终是他进入现实生活和文学生活的精神源泉,也是他从事文化创造的生命支点。“家园”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指归,还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家园”所指不仅仅是“小家”———家庭,还是“大家”———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一体,这一文化观念经由置换再造而灌注于巴金生命外化的文本世界。本文以巴金对于“家”、“国”及其内在关系的认识历程为行文线索,探究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家园文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和思想变迁。“家园”文化意识的探讨和反思将有助于促进新世纪文化建设的积极重建。  相似文献   

4.
考察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发起过程可知,它是延安文化界有领导、有计划开展的一场全国性文艺运动。“利用旧形式”活动是这一运动开展的基础,毛泽东的“民族形式”命题是这一运动的理论依据。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的新文化,其最大意义在于一条新的文艺道路和方向的重新选择与确立———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一直是报纸媒体的重要内容。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闻评论成了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时评热”的出现,更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是新闻成了人文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长江日报》“圆桌”版在把新闻转化为人文思想资源的过程中,引导新闻受众充分开掘新闻的延伸意义,引导受众从一个个新闻事件中观察社会的脉搏,引导受众把新闻作为研究社会的一个窗口和视角,《长江日报》“圆桌”版也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该报的“媒体思想力”,成为该报的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7.
媒体报道:曾担任海南农垦总局局长、海南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的陈苏厚,2003年退下来后,不贪图城市安逸、清静的生活,和老伴双双还乡当农民。在一个“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度里,这一做法有些匪夷所思。从历史来看,那种“告老还乡,采菊东篱”的现象,往往发生在个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又散发泥土气息的文人高官身上,而非主流现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和作为消费文化支撑的大众传媒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美女作家群”、“80后”等一系列文学现象。本文提出“媒介文学事件”概念,从理论上找出这类文学现象运作的一般规律。首先通过特征描述的方式来定义这个概念,其次将定义要素转化成一种类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它,并进一步认为,“媒介文学事件”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存在于“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9.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了新的阐释。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这种转换的根源性 ,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换 ,不仅仅在于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 ,而且还在于经世之学和《春秋》公羊学这两大传统资源对转换时代思想家的造就。因此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一种断裂关系 ,而是交错在一起的 ,中国思想正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中实现了历史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版权贸易"逆差":"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以来。中国的版权贸易发展驶入了历史的快车道。但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长期失衡,“逆差”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西文化差异、读者阅读心理、文化体制先天不足、出版机构创新能力不够、人才匮乏等多种因素。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有效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培育版权代理机构,加速专业人才培养,是促进版权贸易平衡,保证“走出去”战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以范畴"old man"为案例来诠释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范畴化"old man"这一自然现象的优势并演绎其动态范畴化过程。通过研究得出成员old man涵括最多的典型特征,为该范畴原型。以该原型为参照点范畴化内部结构,成员ma-turea、dult隶属性最低,为边缘成员。  相似文献   

12.
古城、古镇、古村是建筑艺术与民族文化高度整合的产物,是历史风貌的最直接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与山水相结合,具有古朴、灵秀、精致等特征,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近10年来,我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逐渐兴起,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省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极具开发价值,特色旅游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后"新老三会"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结构差异,提出了处理"新老三会"关系的兼容、制约、精干、高效四个原则,系统阐述了"新老三会"融合的实现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旧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虚假性,虚假性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方式的狭隘性.因而,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必然走向对狭隘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方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本雅明的“光韵”理论对“看老电影”现象进行文化分析。这里的“老电影”特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以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旨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系列电影。这些老电影在经过了多年的沉寂之后,在新媒体和新时空的条件下又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人们看老电影,但又很难接受电影文本中的故事“内容”。我们今天欣赏老电影,也是在欣赏放映老电影的新环境和老电影与新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境界,而不是老电影本身。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否定"多抽前绪"的同时,又完全赞同"师心独见"的创新。其实,"多抽前绪"与"师心独见"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借鉴前贤,立足现实,"运用脑髓",才能产生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7.
旧中产阶级是自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垄断资本的兴起和福利国家体制的确立,使美国旧中产阶级处于长期衰落的状态。旧中产阶级强烈的生产主义取向符合资本扩张的本性,其持续衰落意味着资本主义精神动力的衰竭。为了摆脱滞胀危机、回应全球竞争的要求,“里根革命”恢复了自由竞争体制,促进了旧中产阶级的复兴,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常用兼类词“为”,用法复杂,既可作动词,又可作介词,还可作语气词、副词。在具体运用中,其意义变化细微,读音变化不宜区别,须细心分辨;就“为”字的词义解释和造句方式而言,有许多值得研究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中,"眉"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美眉"一词是吸收了古语词"眉"构成的.本文分析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并从两个方面对"美眉"产生的语境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
老年消费市场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人口的老龄化,而人口的老龄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同时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决定了其消费能力、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此,我们急需对当前老年市场的消费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企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