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白晗  汤芸 《民族学刊》2015,6(4):17-21,98-100
通过考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时的公众形象的制造、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英国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制造路易十四》一书详细分析了见诸于绘画、雕塑、文学、戏剧以及建筑等艺术形式中的路易十四形象,指出法国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初期所形成的一个专门宣扬制造国王路易十四的公众形象的体制是如何展开王权的神圣性塑造与民族国家认同的,这一卓越的文化史研究为我们厘清民族-国家建构的路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石硕  王挺 《民族学刊》2022,13(3):1-4, 13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的“四个共同”,其中之一即是“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章结合藏文史籍中存在大量对中原史实的记叙,对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重视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要求,不仅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思路和眼界,能让我们在传统史料中看到一些过去为传统史学观念所遮蔽的或被我们忽视的丰富内涵与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说,重视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要求,无疑为中国民族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引领性的新的学术方向。这正是我们从藏文史籍中存在的大量有关中原史实记叙所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族的形成问题,许多同志都同意它是由部落发展而成的,即所谓“从部落发展成为民族”。其理论根据,当然都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论据就要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一文中所说的“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这句话了。  相似文献   

4.
陈建樾 《民族研究》2022,(6):15-29+138-139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起点,也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传播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探索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持续译介和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助力。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仅完成了对中华民族内涵的界定,而且通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定位中华民族国家的完整论述并进而指导了“西工委”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划。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得以初步成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建设由此也得以付诸实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发表后先后经过3次重大的修改,而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的论述在1940年提出,至1952年公开刊布,但至今仍关注不够。基于相关历史文献,本文梳理和分析了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3月,《中国青年报》以显著位置刊登的“内蒙古自治区某部门领导以一个电话废掉3场音乐会”的消息,牵动了我们的注意力。出于对民族地区形象的关切,我们特请律师从法律的角度看待这一事件的始末─—一条新闻牵动我们的注意力……今年3月23日,《中国青年报》在《冰点·新闻》专刊中,以头条位置刊发了《合同不抵长官意志一个电话废掉3场音乐会》一文,报道了3月19日发生在广州的一起引起当地喧哗的新闻事件。报道说,位于广州市的广东省星海音乐厅原订于19日由“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演出专场音乐会,但因为内蒙古自治区某…  相似文献   

6.
中央批转《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新的发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那么,我们党在民族理论上有哪些新发展呢? 一、提出了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命运的理论。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最近又重申了这个理论。我们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但要求全党从国家命运的高度来统一认识,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我们党对民族问题做这样“最高级”的强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史学危机”表现在其视野和理论解释力的狭隘和偏颇,史学转向意味着关注社会、普通人和边远民族“民族”叙事的社会史写作新趋向。以王桐龄等人撰写的四部《中国民族史》为主要内容的民国时期社会史写作围绕“汉人主体”,通过描述古代中国各民族相互抵触、排斥、同化和融合的多元、复杂历史实践,展示、证明和解释了中华民族为“血统”与“文化”的“混合体”这一社会事实和历史性结果。如此,社会史写作趋向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状态常常是由于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引起的。因此,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均对“夷夏”民族关系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状况与需求作出了相应的论述,由此汇成了一部源远流长的“夷夏论”史。本文着重从西周“封建”设“要服”、“荒服”;孔孟时代“尊王攘夷”和“夷夏观”;江统《徙戎论》;宋人石介《中国论》;近代社会“体用”论争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等几方面入手,对这一富于政治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重大问题作系统性研究,这不仅对理解民族关系理论演变是十分必要的,抑或可以说对理解和处理当代民族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永久地流传于南方大地的古老史诗 当我们走在中国南方大地,可以聆听到少数民族老人为我们吟唱的长篇“调调英雄歌”。而那些长篇史诗,就萌生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片独特的文化土壤里。从岷江流域到武陵山脉再到五指山区,在山水河畔生活着的3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滋养和孕育了这些漾溢着原始气息的长篇史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创世纪》(纳西族、独龙族、傈僳族)、《布洛陀》(壮族)、《盘瓠歌》(畲族)、《摆手歌》(土家族)等等。这些原始性的韵文作品,被各民族视为自己民族的“根谱”和自己民族的形象历史。祖先创造历史的身影鲜活地跳…  相似文献   

10.
杜赞奇在其著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中,讨论了线性历史和民族历史叙事的结合对于历史真相进而对于真理的“遮蔽”作用,提出用复线的历史观以及叙述话语来书写历史,用以还原历史的多样性.这对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当前历史书写方式确实不乏启示意义,但怎样全面认识我们已有的历史叙事,又如何用“复线历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过去,以及能否恢复历史之“真”,这些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与人的生态关系多元及全球"虚拟化"的现实,民族国家观也应做出调适,要有能力超越民族国家的时间和空间,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反观民族国家,认识到民族国家仅是历史的诸多可能之一,而不是唯一选择。概念是一种符号丛,符号的征象、对象和释义三元处于不断互动易位的关系链中。民族和民族国家是许多"征象"的对象化和释义化结果,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它们必然也要发生类似的对转。征象与释义的勾连是在生命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协调和协商过程。贝特森提出的关联性模式是民族共生的思想基础,建立在生命认知上的多元共识,是全新形势下观察和应对环境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多元的新生态观。  相似文献   

12.
族群认同的变迁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位于广西西南部边境村落的傣人和侬人,从历史上两族群之间界线明晰到今天的"傣侬不分",其族群意识的变迁深深烙上了现代国家话语的痕迹。同时,族群特有的内在文化认知作为一种排异的力量始终在发生作用。本文着力呈现国家语境下傣人和侬人的关系及演变,深入探讨现代民族国家如何通过自身的话语表述将不同文化特质的族群个体纳入到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之中,而当地的族群成员又是如何接受或拒绝这些表述的。  相似文献   

13.
民国政府为了建立民族一国家,以汉族文化为标准对湘西苗族进行了文化同化策略.其内容包括:对湘西苗族进行风俗调查和开展新生活运动,改变苗族称呼,兴办国民教育等.但是文化同化的初衷却以失败而告终,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民族-国家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文化同化策略缺乏持终性且实施不力;国家政权力量较弱等.  相似文献   

14.
世界体系和民族关系:解读现代民族问题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之间的交往行为在其所处的历史体系中发生 ,并从这个体系获得本质内涵。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现代世界体系对现代民族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由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法律制度所决定的各民族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文化权利 ,是现代民族关系的本质。建立在排斥性认同基础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制度及政策实践与现代国家多民族社会构成之间的矛盾 ,是现代国家内部各种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的理论和实践渊薮。改善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 ,必须从改造民族国家观念制度、重建政治共同体认同标准入手 ,其本身就是改造现代世界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 ,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问题包括民族危机驱动下的民族聚合、中央政府政治衰败下的各地自立倾向、现代化潮流之下的经济一体化、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之下的政治认同等四个方面 ,这是当前学术界在探讨和研究中华民族在近代从自在走向自觉这一历史过程时需要解决的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主权民族就是"享有国家主权的民族",与"国族"、"政治民族"等概念具有相同的外延和内涵,只是侧重点不同。"族裔同质国家"构建主权民族有"国族一体式构建"、"代表式构建"和"共同创设式构建"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云南省马关县壮族聚居地的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深度访谈的材料和地方志材料,动态地展现了杨六郎崇拜被取代和替换及侬智高被建构为"民族英雄"的过程,力求揭示侬智高何以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受到推崇.指出要把相关的社会记忆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脉络中,才能对不同版本的社会记忆给予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族际政治整合是现代国家构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运用政党吸蚋和嵌入、行政性自治和盖异性公民权三个概念分析和探讨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逻辑.中回共产党通过政党组织整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安排以及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基本实现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其中基于"吸纳"和"嵌入"的政党组织整合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族际政治整合的关键所在.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也面临着挑战,实现族际政治整合机制的有序更新和适应性是必然的选择,而如何在政治整合的基础上加强文化整合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族际整合的应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传统的民族思想愈加不能减轻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中国人民千方百计地寻求救亡途径。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重要议题,以改良派、革命派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派别围绕民族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民族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民族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国各民族自觉程度、民族意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和分析了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实质,认为其根源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实质是帝国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当今世界,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并没有完全消失,新法西斯主义、新种族主义具有在理论上更加精巧,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趋向于非常规的恐怖暴力活动等特点。文章指出必须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彻底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