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从分析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出发,分析观察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从培养学生注重文化差异的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能力进行探索,为如何得体地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的障碍提供可行的翻译策略。"地球村"人类共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扩大,经济随之蓬勃地发展起来,许多领域越来越急需大批的翻译人才。这些成为笔者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提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依据。着重培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解决翻译中遇到的文化障碍,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翻译教学的影响,以达到翻译"意义相符"、"功能对等"的目的,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指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语言转换行为,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文化的差异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和功能对等的概念,有助于找出传递源语文化信息的最佳方式,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3.
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教学也理应被纳入到跨文化交流的大框架之中。英语专业的传统翻译教学注重语言转换的训练,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教师不得不转变教学观念,注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念。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翻译能力的基础与源泉,翻译能力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应用与表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现状,要实现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基础,加强以下措施: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文化差异、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翻译训练。  相似文献   

5.
翻译目的论提出将翻译作为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将译文在目的语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功能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为企业名称翻译的灵活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翻译工作不再是"为翻译而翻译",即目标不一定是制造一个与原文对等的另一种语篇,而是在于达到预定的效果。有鉴于此,文章认为,应用翻译教学在理论上主要应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从目的性理论看广告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告翻译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投消费者之所好 ,供消费者之所需 ,以打动他们的心弦 ,促成其购买行动 ,这是商业广告的惟一目的 ,也是广告翻译的惟一目的。本文从目的性理论 (skopostheories)和功能对等 (dynamicequivalence)的角度看具有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广告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扮演着实现原广告目的的翻译角色。广告翻译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 ,更重要的是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途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中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的培养应从认知跨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认知生存环境差异、认知思维习惯的差异、认知宗教背景差异和认知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差异入手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是传递文化、增进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手段。目的论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理念倡导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以对等效果的传递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及手段。译者常采用音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变译法等翻译策略,以期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使译语文化接受者获得与源语文化接受者在审美能力与审美感悟上的等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对等交流。  相似文献   

9.
语境是语言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境况,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对翻译具有重要意义,语境是语义的决定性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语、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还要注意导入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关注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注重导入内容、导入方法,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