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的发展代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高成就,但是中国现代化并未就此走向成功.究其原因,政府自身现代化要素之不足乃是关键.具体而言,南京政府的现代化意识有了极大突破,但并未克服根本缺陷;其现代化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足以提供最佳供给;政府能力则经历了由聚集到锐减的变化过程.另外,各要素之间缺乏良性互动,难以形成互补和发挥整体效应.由于上述历史局限性,中国现代化必须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南京政府十年的政企关系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政企关系是理解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构筑了一个分析政府与民营企业关系的框架,从市场环境、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关系、产权保护、政治参与四个方面具体讨论南京政府十年的政企关系.通过考察说明,南京政府的主导性倾向是与现代化背道而驰的,它倾向于控制经济、压制民营企业、发展国家资本.这也是国民党时期中国现代化探索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所在.国民党的作法揭示了后发国家民营企业的一个发展悖论既需要强政府的帮助,又可能受到它的压制.能否走出这个悖论,是后发国家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整合的失败与现代化计划的受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中央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从1750~1950年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能走上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明确现代化目标与意志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南京十年是中国在此之前最具备实现现代化条件时期,但它的现代化计划还是最终趋于流产。本文从政府能力尤其是政府的整合能力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认为国家的断裂是南京政府十年现代化努力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国家断裂的最直接地体现是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的失败:政府试图建立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败,以党治、党治文化来重建新的政治、社会整合机制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由于没能通过有效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来建立起一套富有活力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因此,整合社会的各方面利益和强化中央政府权威这两个目标始终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4.
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客观条件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现代化征程的新起点,应准确把握劳动力要素市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契合之处,探寻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的政府初衷、内在动力和实施契机。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全力推进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破除并着力解决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分割、要素流动受阻、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最终反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工厂内迁的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战初期,中国沿海部分工厂向内地迁移。南京政府对内迁缺乏周密规划,造成内迁中诸多困难,工厂内迁和科技人才内流重新造成了中国新工业的基础,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继续。  相似文献   

6.
康凤云 《江汉论坛》2004,2(3):40-44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认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体系、逻辑结构、主要特点和理论特色。在已有的研究中,对此虽然有所涉及,但是,并未进行专门的、重点的讨论,因而就不能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条件和思想来源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予以理论体系的定位,讨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其他重要的系列问题也就缺乏逻辑起点和厚重感。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提供了思想养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源头活水;邓小平科学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此判断中国社会的现代走向和历史方位,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浪潮,紧扣时代主题解证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60年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有效政府这个政治前提.毛泽东时代在低起点上通过国家动员发展体制进行了艰难的现代化创业,虽然发展绩效不如人意,但还是取得了不俗的现代化发展成就,为邓小平时代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首的新现代化领导集体,进行了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新,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60年的现代化发展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一个有效政府,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观念和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资源要素配置与优化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农业地位演变和城乡格局变迁都已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工农之间资源配置,可建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基石,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有效制度供给,破解影响和制约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各类组织载体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协调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资源要素在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三角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等方法实证分析其三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内,三者具有相互促进的正效应;但短期内,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只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并未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城乡孤立、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之间关系扭曲已成为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制约,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和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0.
詹于虹 《江汉论坛》2005,7(5):21-2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次机遇,可我们却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本文从全球视角和现代化理论视野来探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丧失现代化发展机遇的原因,认为新中国强有力的权威政府走向非理性,以致后发优势转为后发劣势,这是丧失现代化发展机遇的重要原因;意识形态的过度强化又阻隔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内在联系,而政治化代替现代化,终使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机遇再次丧失。  相似文献   

11.
刘华南 《理论界》2011,(10):28-3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向中国单方法律输出的时代结束了。但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还处在落后状态,并未做好迎接新时代的准备。中国法理学对现代化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对国外、特别是西方法理学知识、理论、方法的大量引进上。而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需要根据时代内容重新加以诠释。法理学者们在对法制现代化的反思中,已经开始了以中国为中心,强调中国问题的解决即中国意识的法学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总体而言,中国法理学还是没有反映出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变化,尚未建构起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理学。  相似文献   

12.
付荣欣  郎旭 《南方论刊》2023,(1):34-35+92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一系列特殊的规定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以工农阶级的解放为起点,工农阶级的解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阶级基础、指引前进方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衍生出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指向于全人类未来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为世界各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基于自己国情的独有特色,在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的核心动力驱动下,经历了从单一进路到全面建设的演变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丰富的要素、稳定的结构和多元的功能,在增强人民幸福、实现民族振兴、推动人类进步、促进世界大同等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价值作用。在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新征程上,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化演进,必须要把握好系统演化发展的层次转化、结构功能相关、整体优化、涨落有序等规律,不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要素、结构体系、外部环境和功能作用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实践上超越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而且在理论上扬弃了以依附—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国外左翼现代化理论,生成了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真正的具体性”。左翼现代化理论尽管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霸权,但并未找到推动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为主要特征和显著优势,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新阶段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外左翼现代化理论的突破和超越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其科学内涵,而且有助于我们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主导话语体系的历史性交接。  相似文献   

15.
南京政府初期工商政策呈现出复杂矛盾的面相。基于国家政治的基本统一,南京政府上台后,以较强的行政力度推行了一些保护、扶助私人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因而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希望。但在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方针的主导与掩映下,增强国家财政汲取能力成为南京政府工商行政核心目标。南京政府工商政策随之严重背离争取民族独立、推动国家现代化与增进民生福祉的航向,表现出明显的财政本位而非发展本位的特质,继而大大加深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和压迫。民营企业发展前景由此十分黯淡。  相似文献   

16.
西方先发国家现代化模式为后发国家提供了一条重要经验 ,即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要最终取得成功 ,必须具备成熟的内在条件。下一阶段推动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政策方向应该是 :现代化动力从依靠单一的政府力量向依靠广泛的社会民间力量转换。要成功实现现代化推动力从政府向民间转换 ,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要为民间现代化推动力量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发育条件和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包括用政策扶持民营资本、民营企业、民间自治组织、企业家群体、社会中产阶层等民间要素的成长 ;在法律上保障各种舆论监督机制、利益表达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等等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时间概念,一般指社会历史从“古代”经“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也是理论概念,表征人类与传统告别、进入科技革命推动的工业社会的实践过程;现代性多用于有关现代化的评价,一般指对于现代化过程中造就的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概括,大致包括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核心要素及其对新的文明秩序的追寻等共同内容,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不同,现代性又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特征。西方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本,因而西方现代社会展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生产方式全面“物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共同体与个体的撕裂。中国式现代化则开创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呈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领导核心与人民主体的统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版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理论角度提出,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有两个:对工业化的激励机制和保证参与群体的公平受益。并根据对1927~1937年的南京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分析对此理论进行历史性论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是政府如何治理资本逻辑与劳动者价值创造规律的关系问题。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质性内涵就是协调和处理好国家公共事务治理能力、劳动创造价值伟力与资本激活市场活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三力组合”充分激活,构成新结构,形成新秩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贯穿中国式治理体系现代化全过程、全要素和全方位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原则,也是建构中国式治理体系现代化新结构和新秩序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原则。为了确保中国式治理体系现代化拥有新秩序、取得新进展,必须有科学的制度设计与政治基础、合理的结构安排与力量输出、优质的资源配置与要素激活、科学的精神智慧与文化支撑、强劲的动力源泉与动能供给、有利的外在条件与善治环境,这样才能确保高效的治理组织与社会运行始终处于善治态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因为它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价值、主体以及方法是理解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要素的重点所在.通过展现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价值系统上多维性、主体结构上层次性以及方法体系上复合性的特点,就能够勾勒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要素的深层特征,为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较为系统的视角与科学的认知,进而助益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