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晓丽 《社科纵横》2006,21(8):118-119
文章结合当时社会实际论述了晚唐诗人罗隐讽谕诗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讽判。  相似文献   

2.
宗晓丽 《社科纵横》2005,20(6):141-142
文章对晚唐诗人罗隐的咏史怀古诗作了探讨研究。并指出其托史事指点时事,借古人警策今人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魏玉川 《唐都学刊》2005,21(6):38-40
《飞燕外传》一书存在一个由“史传”到“小说”的创作认知过程,辨识该书创作的时代与作者,可以认定它通过飞燕姊妹的“非我化”渐进历程,标示出人性之善为恶所代的蜕变轨迹,通过揭发一系列“宫闱秘事”,真切地剖示了封建社会肌体的早期溃疡。  相似文献   

4.
梁宇坤  洪浩 《学术交流》2013,(2):207-210
王征南是明末著名武术家、剑术家、内家拳的传人。他去世的当年,一代文宗黄宗羲作墓志铭,评述其生平事迹及其对武术的重大贡献。依据《王征南墓志铭》、《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等文献分析考证,内家拳种起源于北宋末年的张三丰只是一种传说,而内家拳名起源于《王征南墓志铭》却有文献记载,据此,从明中期至清初期内家拳传承的时间路线才渐渐明晰。其传播的区域所在大致为:由西部的陕西逐渐向东部的温州、四明传播,明清时期浙东成为内家拳最集中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21,(1):30-41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艺术呈现与文化意蕴都具有高度复杂的特征,单纯的文本、文献或文化研究难以揭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达成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观照,只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张锦池先生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考论》是一部不拘守一端而以"文本、文献、文化"综合研究见长的著作。在研究方法上,张先生既不守旧,也不趋新,而是根据古典小说名著自身的特点,以文本细读为研究基础与核心环节,自觉于关键细节、主要人物和结构布局诸方面着力;在文献考辨方面,既注重纯文献问题的细致梳理和缜密考索,更长于亦考亦论、考论结合,体现出考据与义理相结合的特色;在治学理念上",求实为主,求新为辅",将相对抽象的思想、文化问题与具体的文本、文献相结合,从而对研究对象做出既切合实际又鞭辟入里的文化解读,并在古典小说研究中得到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小成 《唐都学刊》2011,27(3):89-96
《周易》乃穷理尽性、知命之书,文中子的家学渊源中,易学又是传承有自,文中子所作《续六经》之一的《易赞》,也是他振兴儒学的一部分。《易赞》比较系统地表述了文中子的易学思想,虽然其书已佚,但从传世《中说》可考知其略。  相似文献   

7.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8.
人鸟山造端乎六朝,卓尔独出.<玄览人鸟山经图>是唯一一部专门论述人鸟山及其真形图的经典,而其成书年代聚讼未定,本文考辨指出此经成书约在东晋中后期至唐初之间,至迟应在唐高宗总章元年之前已经成书.此经结合诸说,将西王母纳入人鸟山真形图出世神话的叙述脉络之中,使人鸟山真形图的起源神圣化.经文所载人鸟山真形图醮仪特具象征意涵,醮请诸神构成独特神真序列,修醮意图直指"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且人鸟山一山七名,从而更富神学意蕴.凡此文本研究及其神学思想探讨,有助于深刻认识道教山岳真形图的实质及其功用,对汉唐道教史的研究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萧山水利>是萧山水利史上最早、最全面的文献汇编,是古代萧山水利工作的指导性文献,也是其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故在萧山历史文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关干<萧山水利>一书的形成普遍存在误解,即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交待不清,且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因此,本文对<萧山水利>一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以期纠谬补阙.  相似文献   

10.
认为淳祐七年刘实甫序本《大事记讲义》并非吕中所撰,其《大事记》应是渊源自蔡幼学《大事记》,而蔡幼学作《大事记》则是为继续其师陈傅良未竟的《皇朝大事记》.刘实甫序本《大事记讲义》以蔡幼学《大事记》为基础而作了讲义,并补充了部分《大事记》的内容.其后,吕中又在刘实甫序本《大事记讲义》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讲义,所以诸本《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和《类编皇朝中兴大事记讲义》都题为吕中讲义.陈傅良、 蔡幼学作宋朝《大事记》,以及其后出现的《大事记讲义》,在体例上都受到吕祖谦《大事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8,(5):164-172
作为一部以私修身份巍然入列正史的著作,《新五代史》既是欧阳修本人在史学上的代表作,也是北宋中叶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和学术思潮等在史学领域的鲜明映照,堪称学者个人学术旨趣与时代变动的有机结合。其编纂思想的核心旨趣在于借助"存其大要"和"不没其实"的史料采撰原则,尝试对五代历史治乱兴衰之故作出可永为世鉴的规律性探讨。这既是其明显区别于《旧五代史》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北宋前期史学由草创而臻于精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从张望《古今医诗》论文人与中医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对张望《古今医诗》的整理和研究基础上,探讨古代中国文人涉医、研医的现象、特点、途径及对当代中医药学教育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张望《古今医诗》是一部很好的歌赋类本草文献,开创了用诗歌形式撰述中医药理论的先河,独一无二,在古代中国文坛及中医药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夏薇 《创新》2014,(3):98-103
《红楼梦》的传播、接受史是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观,而"题红"、"咏红"诗则是奇中之奇。题咏之中,还有一种集句诗也令人刮目相看。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有人竟以诗中难度最大的七律体集成130首大型组诗,雍容华贵地歌咏、评说小说《红楼梦》,而且别出心裁地以书中次要人物香菱为见证、象征与线索,写得扑朔迷离、含蕴厚重、哲思悠悠、气象万千。这就是新发现的红楼梦》评论中诗评的力作——《甄女词》。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祭祀和征战 ,反映两个现实层面问题 :直接的交战 ,决定国家存亡 ;间接的祭祷 ,透露生活安定的愿望。祭祀 ,是种古老的仪式行为 ,它的形成 ,与环境的挑战有密切关系。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 ,环境的一切变化 ,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 ,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不论是华夏民族 ,抑或蛮夷狄戎 ,均曾处于对世界无知的蒙昧阶段。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 ,为南北文学的代表 ,两书收集许多祭祀诗歌。祭祀诗除了文学价值以外 ,承载的文化意涵更不容忽视。本文以《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为范围 ,透过祭祀仪式的探索 ,一窥南北文化体现的歧异。  相似文献   

15.
"诗"与"志"的关系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诗"、"志"关系多有论述,但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曾整理、研究过<诗>,对<诗>多有论述的孔子,除"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外,对这个诗学命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因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亡隐志"就显得意义非常."<诗>亡隐志"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用诗背景下,对<诗>的文化功能的总结,同时也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对<诗>的文化功能的再次规定.它在湮没千年之后的重现,既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完善,也是对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补遗.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有孤本文献仇昌祚《漪园集》一部,其中有《西游记序》一篇,为诸多《西游记》资料汇编著作所不载,亦未见其他论著征引。该文约作于清康熙间,所序者为闽斋堂刻本,序文部分明显延续了明代以心学释《西游记》的传统,将取经故事视为由放心到收心、由作魔到灭魔的过程,而窾言部分则体现出偏向原儒的倾向。该序对《西游记》的审美特征亦颇有见解,还对闽斋堂本《西游记》的传播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7.
清代学者黄承吉提出"扬雄《汉书》中不当有传"之说,张佩纶则贬斥《扬雄传》不伦不类。考察可知,二人所说皆有失偏颇。扬雄进入《汉书》与《汉书》的断限并不冲突,且符合《汉书》"非常之人"的立传标准。此外,联系《汉书》的成书过程及班氏父子的史学观点等因素,可推测《扬雄传》最早可能见于班彪《史记后传》,其后为班固《汉书》所采用。扬雄在《汉书》中受到殊遇,与班氏父子的私人情感有密切关系,亦体现了他们作为史家而兼文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鹿鸣>是先秦雅乐中的经典曲目,流传很广,保存时间较长.先秦时期作为雅乐的一个重要曲目,<鹿鸣>有着固定的篇章和演奏模式,在许多重要仪式中被运用.而琴曲<鹿鸣>则是汉代传统雅乐衰微,琴曲地位提升的产物.雅乐<鹿鸣>和琴曲<鹿鸣>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乐系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运用场合,不能相互混淆.琴曲<鹿鸣>只是在题目上借鉴了雅乐古题,而在内容及演奏方式上没有关联.蔡邕在<琴操>中对于<鹿鸣>曲的题解,并非是对鲁诗说的简单沿用,而是根据琴曲特性及<琴操>整部书的内容风格所作的精心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20.
鲁、齐、韩三家《诗》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三家《诗》式微,或亡佚,或不传.至唐代,《毛诗》定于一尊.宋代以后,伴随着《诗经》学和辑佚学的发展,三家《诗》学也成为《诗经》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对三家《诗》的运用是一个逐步增化的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唐以来《诗经》学界的革新要求.到宋代,随着废序弃毛疑经思辨学风的发展,有的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关注到三家《诗》,并运用三家《诗》说:或以三家之序非毛序,或以三家之说补毛义,或以三家之说驳毛说,或以三家之说解《诗》,形成了宋代《诗经》学研究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