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对山东省169个行政村基础设施供需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供需矛盾依然尖锐:基本生活设施不能满足农民进一步的需求;生产型设施尚显薄弱,农民需求强烈;农村环境及文化娱乐设施供需矛盾尖锐。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和农村集体经济的脆弱、需求表达及决策机制不完善是造成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为此应该从调整基础设施供给结构、推进产权改革、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和引导及创新农村基础设施需求表达和筹资筹劳机制等方面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2.
开拓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与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企业提供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策略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薄弱 ,农村市场流通渠道不畅 ,农村城镇化水平偏低等原因制约着农民的消费。为此 ,应主要从开发和生产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着手 ,倡导农民合理消费 ,扩大内需 ,使农村潜在需求得以释放 ,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结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坚持和发展了小农经济理论:指出农民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主体,而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农民同时也具有经济理性和经济利益;提出"三位一体"来实现小农经济的规模经济;通过提高农民,用科技武装农民和农业;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产业融合以及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等来实现小农经济的现代化。习近平在小农的地位、性质和特征、小农经济规模路径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坚持、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为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竞争能力与创新意识、学习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维权能力等方面调查分析我国青年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结果表明,青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应从政府提供培训与农民自主学习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创设组织相结合、农村公权力的完善与农民维权意识的培养相结合等三方面来提升青年农民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主要采取了理论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进行历史分析。并确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模式的选择标准,从基础设施的性质、经济发展、经济效率和公平性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资模式。最后,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资模式选择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创新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蕾  李坚 《理论界》2005,(7):101-101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外供给模式,越来越不能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本文针对现存模式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对于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三农”问题的破解等方面具有局限性。为此,应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在保留现有补贴政策的同时,从战略上逐步构建旨在加快农村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的农业补贴机制,并使之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补贴方式。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就是对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企业进行补贴。这既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破解、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实施成本的降低,也更符合WTO的规则要求。  相似文献   

8.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与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多、农业人口比例过大等实际,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优化乡风民俗、建立民主管理的治理机制等方面,论述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其相应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加快江苏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公共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发展战略变革不及时与组织制度创新不到位 ,作为小城镇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一度领先的江苏 ,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人口聚集规模、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小城镇后续发展动力和配套政策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严重滞后态势。据此 ,作者提出了从“遍地开花”转向“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和从“产权改革”到“市民制度”的组织制度创新等全方位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并没有及时跟进,农民文化素质总体仍然偏低,农村传统乡规民约和伦理习俗逐渐边缘化,农民精神生活相对缺乏,泛娱乐化、荒漠化趋势明显,部分地区农村信教人数增加、封建迷信抬头。基层农村公共文化生活面临的困境,既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时代背景有关,也有农村公共空间萎缩、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客观原因,还有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投入力度不够、"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想蔓延等主观原因。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创新农村义务教育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培育农村社会资本,培养农村公共人物,重构农村公共生活场域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农民创新作为一种社会创新,对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和现代化农村发展转型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通过从三个不同的视角追溯"农民创新"话语的历史变迁,研究认为:现代科技的强大优势、农民创新隐性的发展特点、以及现有的制度体系等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民知识系统及其实践行动意义和价值被忽视和低估,但是其话语变迁的结果,愈发凸显了农民创新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现实意义。各级政府应该为农民创新提供和创造一种能动的空间,为其创新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贵州的实践表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重硬轻软”,在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村容整洁等方面投入大,在农民培训、组织建设、机构管理等方面投入小.对不同发展水平个体而言,项目建设又存在明显差异:贫困村重在村容整洁尤其是房屋修建与改造,温饱村重在基础设施建设,小康村重在生产发展和精神文化建设.各级政府和农民都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来源缺乏.改善农村投融资环境,引进市场机制,同时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是建立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长期、稳定资金来源保障机制的重要基础.还要更多地关注农民培训和农村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3.
黄荣华  雷国兵 《兰州学刊》2010,(11):109-112
武汉市H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表明:国家公共财政在农村的投入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于发展农村新兴产业、调整农村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等软件建设,几乎没有投入,部分建设项目缺乏有效监管,浪费严重。农民的资金主要用于盖房,买家电、摩托车和手机以及婚丧嫁娶支出,改善自家物质生活水平,或者对小孩进行教育投资,但对于发展农村新兴产业、调整农村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软件建设,投入很少,农业生产基本停留在一种简单循环的水平上。几乎没有村民花钱进行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从长远来看,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中应适当兼顾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国内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供给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顺生 《兰州学刊》2009,(2):136-139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近年来国内学者基于国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概要性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回顾与反思:1978~2008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组织化经历了农民组织化的准备、农业合作化和农业双层经营制度建设与改革三个阶段.目前,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出现了从观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双重效应.这种效应促进了农村经济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农民低组织化状态的存在和低向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程,甚至也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展望未来,必须在观念和政策上予以创新.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的失衡,加之农业天然的弱质性,农民抗风险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人群,这严重制约着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从现实情况看,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家庭在养老育幼、健康卫生、子女教育、婚姻生活、就业创收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均存在潜在风险,这些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高不确定性、损失严重性等特征。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民家庭风险治理是其重要保障。因而,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准确研判农民家庭风险,创新农民家庭风险治理机制,对农民家庭风险实施有效的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地对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我国农村社区协商民主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农民协商意识不强、协商事务界定不清、现有协商组织空转等问题,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协商制度供给不足、协商组织形式滞后于农村社会变迁等,是上述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协商民主制度设计;创新协商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公共事业发展快速,但资金、劳动力、土地资源的稀缺与配置效率低下,仍然是限制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的积累、政策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视、两岸直接"三通",为福建省农业与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增加支农资金投入,创新农村金融政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多功能农业,保护资源与环境;规范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农地使用政策,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等政策选择,将有利于福建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平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晓萍 《河北学刊》2007,27(6):79-8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收入、基础设施、教育、就业等方面。当前,农民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化,不仅影响工业发展,还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对农民的利益也是一种严重的损害,会造成农民群体与城市群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广东农村文化建设:成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湘云 《南方论刊》2011,(3):51-53,44
近几年来,广东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村文化服务质量不高、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参差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群众文化活动,拓宽农村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