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代际职业流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当代中国生活史和社会变迁"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当代中国家庭背景对职业流动的作用,并对城乡间的制度分割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发现,农民的代际流动率相当高,城市中的社会流动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本文认为这种模式是由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这一制度使得农村中从事非农职业、没有改变户口性质的农民子女还要继续务农;只允许农村中受过很高教育的人获得城市户口。这种状况使以往仅限于城市人口的社会流动研究产生严重的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的分析对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不平等和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青年工人要求职业流动的愿望正出现逐渐强化的趋势,这是劳动意识研究领域中值得重视的现象。据中日青年工人劳动意识联合调查;对于在可能条件下“想调到其他企业”的问题,回答“是这样想的”或“基本上这样想的”中国青年工人,占被调查者的54.4%,日本青年工人占45.7%;对于在可能条件下,“想当个体户”的问题,回答“是这样想的”或“基本上是这样想的”中国青年工人,占被调查者的23.3%,日本青年工人占38.2%。这些结果表明,在中日两国青年工人中不仅都存在职业流动的要求,而且在数量上颇为相近。  相似文献   

3.
《职业》2009,(7):35-35
近日,《太和顾问行业深度人力资源报告》推出2009年度中国大陆地区城市薪酬差异系数报告。将北京设定为基准薪酬水平城市,其他各城市、区域将以北京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计算,从而得出当地的薪酬差异系数。  相似文献   

4.
广东职业流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描述了广东职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情况,把广东的职业流动概括为: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职业转移到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职业;年轻人转移的幅度高于中老年人;在一些职业流动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的职业流动比女性强烈,剧烈的职业流动主要发生在25岁以前。随着职业流动的加剧,职业多样化的趋势明显,而以青年人尤为突出。通过职业流动的研究,论文指出:社会变迁最突出地体现在青年人身上。  相似文献   

5.
《职业》2009,(19)
近日,<太和顾问行业深度人力资源报告>推出2009年度中国大陆地区城市薪酬差异系数报告.将北京设定为基准薪酬水平城市,其他各城市、区域将以北京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计算,从而得出当地的薪酬差异系数.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的社会群体,通常称之为“打工的农民”。人们常常认为农民工有两面性,按现行的户籍制度,他们仍属于农村户口,被认定为农民;但他们又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不同程度地融入城镇社会,成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变迁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7.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青年职业流动基本态势张华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市场经济的活跃在加快物资、资金、商品流动的同时也引发了大规模的职业流动。其中,年轻人走向劳动力大市场的脚步格外引人注目。一、近年来我国青年职业流动的基本态势从...  相似文献   

8.
9.
职业流动是劳动者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是指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或职位到另一个职业或职位的变更。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职业流动日渐普遍。合理的职业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个人的特长发挥。由于社会分层现象——社会等级序列客观存在,而较高的社会等级、社会地位又可以成为人对良好能力表现的一种肯定与褒奖,所以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有效激发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进取意识与竞争意识,并增进创造能力和开拓能力。一、职业流动分类职业流动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职业性质和…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157,自引:0,他引:157  
中国人似乎好走极端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初到 80年代初 ,中国在城市里曾创造了一种超强度的“正规”就业模式 ,通常被称为“铁饭碗” ,即由政府劳动部门或学校分配工作、终身在一个单位中就业的体制。然而 ,自 80年代初改革以来 ,中国城市中却日益增长着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就业模式 ,这就是“非正规”就业。根据以往的研究 ,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由三部分劳动力构成 :1.被旧体制抛出的失业下岗工人 ,2 .流入城市的农民工 ,3.重返劳动力市场的阶段就业女职工和老年“补差”职工等 (金一虹 ,2 0 0 0 :93)。本文则是对于第二部分劳动力 ,即流入城…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城乡流动中的传播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的升温,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逐渐展开.本文着眼于农民工城乡流动这个过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农民工流动情况中存在的传播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还没有脱离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主要还是依靠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来沟通信息,而大众传播媒介在城乡流动中的作用却十分微弱.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传播方式存在着很致命的弱点:盲目性和无序性.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弱点将给农民工自身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的社会工作者、打工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于春节返乡期间,历时近一个月,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形式开展了“农民工幸福状况调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及其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14.
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对人口流动和迁移政策的逐步放宽,我国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潮。据统计,2003年我国实际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达到9900万人,且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尽管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居住及生活,却由于种种原因不仅没有融入到城市中去,反而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近1亿的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这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青年农民工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他们已经成为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本文着重研究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这一问题.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已有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相关定义,然后,具体分析W市的抽样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层面来探讨他们融入城市的情况,并且得出结论:他们的城市社会融入只是嵌入式和失范性的融入,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谢桂华 《社会学研究》2007,22(5):84-110
本文通过探讨导致农民工和城市工人之间收入差异的机制,检验了城市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农民工个人特征是如何影响到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的。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将收入划分为包括福利的总收入和不包括福利的工资收入后,本研究检验了样本代表的各城市内部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种收入之间的差异,发现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来源于福利性收入,或者说,影响在职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基于工人户籍身份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陶艳梅 《职业时空》2009,5(2):116-117
近几年,流动女工活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她们作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社会发展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对具有代表性的流动女工群体的职业选择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认识流动女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和困境,也为我国发展女性职业生涯辅导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伴随着这种趋势,青少年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突出影响流动人口在新环境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学界把这些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群体统一称为流动青少年。  相似文献   

19.
青年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特征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国内对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及其影响给予极大的关注.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数据,从就业流动频率、流动层级、就业保障三个角度归纳出我国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流动特征;梳理了就业流动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各种理论假说;提炼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之考察了青年农民工就业流动影响的中间变量;最后基于实现有保障的就业流动目标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已分化成为四种不同的流动类型。一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向乡镇企业的转移;二是“进城务工经商”;三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产业集中为拉动力的“打工者”;四是到西部地区拓荒的流动。其中,第三种类型为中国标准的现代化过程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它是当今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劳动力流动模式,也是社会组织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流动劳动力组合方式。因此,在这一种流动模式上,最集中地表现出中国改革后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管理体制上的冲突。本文集中讨论了深圳劳动力市场上外来劳动力的流动及劳动力市场管理的体制成本,并以此为基础实证地探讨可能的劳动力市场体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