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同处美国的写作背景下,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文化认同等方面却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它包含了比较的多重性;从流散写作角度看,它体现了流散的典型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文学及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2.
民族国家间差异性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政治的角度看,政治价值观的差异和民族文化的不同与国家形象的关系最为密切.从全球的政治现实看,自由民主的政治价值观是一个全球性宰制话语,在这一话语下,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塑造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首先作用于人的认知系统,通过改变认知影响人的态度,进而改变人的行动;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所带来的认知和交流的障碍会对国家形象产生重要制约和影响;刻板印象和民族文化偏见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一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古今学者对"争鸣"格局的学术梳理,凸显了先秦诸子思想之间的差异和分歧.然而,差异与分歧并不能掩盖他们在基本政治价值及救世情怀层面的共识.传统的"儒法之争"思路,无法准确揭示儒法之间的内在关联."共识"研究视野的先秦诸子研究,差异与分歧只是在共同思想底色上或浓或淡、或双色或单色的区别,是在共同政治价值基础上体现的各自侧重点之差异,而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化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后现代文化的传入与大众文化的勃兴,无疑是导致大学生价值失范的诱因.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应建立起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法政文化以法律与政治的文化互动为表征,体现为制度与思想两方面的历史演变。在制度层面,君权人治居于核心,礼刑合一的法治始终服务于人治。在思想层面,儒家的德治居于核心,儒法合流代表着主流的价值诉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儒法思想的互动构成了法政文化演变的轨迹,"儒法一体化"是理解其精髓的一条思想主线,其中的"人治""德治""礼治"与"法治"成为理解法政文化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正乘着武进教育浩荡的东风,卢实高擎"建设‘儒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思想大旗不断前行。我们朴素地认为,文就是认识,化就是这种认识的衍变;校园文化就如同散文,貌似形散,学校精神却凝而不散,流传久远,固本开新。从不同角度看"儒实"文化,也总有不同的解读,于为人,是儒雅、实在;于治学,是灵活、严谨;于教学,是高效、扎实;于管理,是人文、规范。"儒"是目标,"实"是基础;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和其他文化一样,校园文化也"美成在久","继之者善",我校始终审慎地处理着  相似文献   

7.
刘禅历史文化模式的意义在于,在封建专制政体严酷高压的背景下,保全自身就得韬光养晦,处世柔弱、机变、假痴不癫,避免陷入事无巨细的自扰中而不能自拔,这些应变权谋,冲破了儒家学统的"道德"为人标准,显示了方圆有度的价值取舍."君子儒"与"小人儒"在现实政治环境中的交织,反映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色,此乃刘禅文化模式应予重新审视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儒学史需要重写。儒学史的书写,一直受到权力政治与价值偏执的干扰。重写儒学史,必须打破政治与文化的双重桎梏:一是晚清以来将中国的落后归诸儒学,因此产生的以文化因素解释中国政治落后的僵化观念;二是为了建构现代国家而确立起来的、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变迁固化下来的中国一直落后的古代史意识形态观念。正是两者的交相作用,造成儒学史书写中的意识形态扭曲。重写儒学史,需要确立起现代价值向度和现代知识取向:前者涉及重写儒学史的历史评价尺度,后者关系到重写儒学史的知识公度性。重写儒学史,目的不在重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派系独尊,而是在尊重儒学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为中国在现代转变中吸纳本土重要思想资源、开创新的思想创造局面奠基。  相似文献   

9.
侠文化初论     
本文从中国古代侠的形成和发展状况出发,从思想渊源上证明侠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文化既正面冲突,又反面补充,共同完成了中国政治文化中庙堂与江湖奇特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南诏大理国时期滇西北白族政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具备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属性,又有其鲜明的民族个性,表现为: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突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明显;政治认同的二元性;儒释二教与政治文化和谐共存;贵族式教育、宗教寺庙和本主文化是白族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11.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政治特性,突出表现为崇圣意识和王道理想。君权至上、父权至尊和伦常神圣构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价值结构。汉代儒学被政治意识形态化,延续的仍然是先秦儒学的价值系统。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并不包含现代化的因素。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有许多内容,包括一些价值性的规定是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沟通的,这就是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宿命。新儒家、新保守主义等学派设想复兴儒学,显然是不适宜的。当代中国需要建立一种以现代社会理念为基点的先进文化,其价值构成应当是法治的、人文的,同时也要批判地吸纳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具有封建社会特质,这是它的历史局限。在中国民主进程中,传统民本思想逐渐丧失其影响、整合社会的功能。日益严峻的现代困境促动了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而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之间的会通又为此转换提供了条件。要从唯物史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加强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并将这个转换切入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推动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明本质上是指能够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生活状态,也即使人成之为人的政治过程及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在价值依托上,儒家在天人一体的思想框架中寻求政治生活的终极价值,确立人类应然的政治生活状态;在制度安排上,儒家意在建立一种上下等级和谐的君权文明;在运作方式上,儒家推崇的是以德治为本,兼综政刑的礼乐文明.儒家政治文明不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二者之间应是健康互动的关系,儒家在价值追求、治国之道等方面蕴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同时,政治文明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重新梳理、评价周秦两汉儒学的流变是民国学界超越经今古文之争、重建中国文化的题中要义,儒道抉择与孟荀分野,今文学方士化与改制学说成为各家判定秦汉新儒学“变质”抑或“发展”的关键。胡适认为秦汉新儒家是儒、墨、方士的糁合物,逐步宗教化,郭沫若视之为完全变质;钱穆着眼于宇宙论与人生论,认定秦汉新儒家是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重要枢纽,董仲舒改制学说却误入歧途;顾颉刚认为董仲舒沿袭阴阳家系统理论提倡公羊改制,旨在彰显汉朝功业;蒙文通融会秦汉新儒学的革命精神与制度设计,以实践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考察民国各方学人阐释“秦汉新儒学”的分合,揭示民国学术的多元流变与各派学人的学术旨趣,当可展现沟通中西新旧的多种取径,或能在现代知识与学科体系中建构中国文化义理、制度与历史事实的有机系统,实现“能尊而有立”的文明复兴。  相似文献   

15.
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地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宋以来 ,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徽州文化在各个层面都贯穿着儒家思想。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 ,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 ,二者的关系是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区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 ;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区域文化 ,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政治与文化哲学理路是“道”,即“秩序”。孔子学说的根本特点,在于以文化关系为本来规范政治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以具有先天属性、第一性的父子关系来类推、规范具有后天属性、第二性的君臣关系。这实质上赋予了君臣关系以父子关系的伦理属性,从根本上稳定了传统的君王政治体制,实现了孔子之“道”。近现代以来,随着君主制度的消失,儒家文化的政治文化伦理不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祛除其与君王政治体制相关的各种文化伦理。而儒家其他方面的文化规范,至今仍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中西文明冲突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最高层面,它为中国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然而今天,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儒家思潮悄然兴起,主张儒教复兴,而这无非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伦理纲常的惯性流传罢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它必将消失于中西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文明的维系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以伦理为本位的,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政治教育三方面的作用整合社会政治秩序、道德秩序。探讨儒家思想作用于社会的几种方式,对我国现阶段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野下政治文明发展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文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理论上创新必将带来实践上的突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党正在以宽广的视野整体性把握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政治文明发展路径引领政治文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