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香莲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4):114-116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帝国,有很多有利因素.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地理因素的角度分析,秦占据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两大农业区,因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秦国的经济明显优于六国,加上秦地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易守难攻,使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弱小落后的秦国能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最终灭六国而“一四海”呢?一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商鞅在秦所进行的彻底变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商鞅变法究竟是如何成功的,换言之,商鞅变法所追求的目标是凭借什么手段,措施来保证实现的,似乎尚未引起深入的注意。我们认为,商鞅 相似文献
3.
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Z1)
儒法两家的斗争到秦始皇统治时期(公元前249——前210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是春秋晚期以来新兴的地主阶级同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几百年斗争的总结,也是儒法两家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大决战。秦始皇处在战国末期让会大变革的时代。当时封建制生产关系已经在各诸侯国的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但奴隶制的经济残余势力仍然很大,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还要进行垂死挣扎。因此,新兴地主阶级彻底战胜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三一六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新兴地主阶级统一战争的革命暴力,摧毁了蜀王和巴王的奴隶主分裂割据。秦并巴蜀之后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是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一场革命,其间交织着激烈的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正是由于坚持了法家的正确路线,坚决进行了反复辟、反分裂的斗争,巴蜀地区的社会大变革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全中国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这一段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揭露和批判林彪大搞分裂倒退,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深入批林批孔,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促进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徐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3)
本文对秦国如何从东进的国策,发展成为完整的统一中国的战略方针,作了全面的考察,并指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文中高度评价秦献公从雍城迁都栎阳这一历史性行动。指出秦国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能够大量选拔秦本土和关东各国的第一流人才,逐步制定一条正确的统一中国的战略方针。作者还对卫鞅、张仪、司马错、范睢捉出的战略思想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对策士的历史作用,也提出了与传统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子今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
秦始皇时代实现统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后人称之为“六王毕,四海一”,“六王失国四海归”.其实,秦始皇实现的统一,并不仅仅限于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控制,亦包括向北河的军事拓进以及征服岭南之后南海等郡的设置.而秦帝国版图的规模,于是也远远超越了秦本土与“六王”故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西北斥逐匈奴”与“略取陸梁地”事,系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然而据《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及《秦始皇本纪》在二十六年(前221)记述中已言“南至北向户”,二十八年(前219)琅邪刻石有“皇帝之土,……南尽北户”语,可知这两个方向的拓进在兼并六国后随即开始.秦始皇的政治志向和秦人的进取精神,因此可以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后人对于秦统一后来能及时进行政策转变导致灭亡的批评,也可以在这一认识的基点上作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冯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5)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中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继续推行法家路线,发展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为巩固统一和发展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历代尊孔反法的反动派,吹捧屁儒董仲舒,妄图抹煞汉武帝的法家精神和进步作用。叛徒、卖国贼林彪及其死党陈伯达公开叫嚣“大家都当董仲舒”,胡说什么汉武帝的建树,是实行董仲舒儒家路线的结果。这纯属混淆儒法斗争实质、颠倒路线是非的反动谬论。我们必 相似文献
9.
孟庆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8-80
中国的史书记载,渤海国是中国东北部历史时间很长的一个民族国家,几经变迁,至今已少为人知。研究渤海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对研究中国东北部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及汉文化在中国东北部的传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渤海国是以粟末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粟末是由多个古老的部落融合组成的。渤海国是记载在中国东北部地区有文字应用的最早的民族国家,但现存的文化作品已经很少见于记载,所存的文化作品以汉字为主。 相似文献
10.
袁爱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本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日本、苏联、英国、法国和西德等国的学前教育受到极大重视的时代.从此,六国学前教育开始腾飞.三十多年过去了,六国的学前教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大提高:对学前教育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大大提高.本文试图探明,导致六十年代学前教育在六国受到重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六国对学前教育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六国是如何普及提高学前教育的;六国学前教育存在哪些主要的争论问题;未来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下面逐个分析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春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37-40,50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属于典型的气候型农业,靠天吃饭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征。尤其在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的古代社会,农业的兴衰成败更是依赖于"天",即气候。秦统一前,关中的农业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这不仅与当时政府的政策有关,也与关中的地理位置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当时气候条件有关。本文通过阐述秦统一前关中农业的发展概况,并对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关中农业对气候的依赖,从而为我们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何燕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华夏文字具有悠久的同源基础。由于社会组织的分化,至战国末期,汉字的区域性异化倾向日益加剧。秦的文字统一政策对汉字起到了较全面的规范作用,遏制了汉字的异化倾向,在汉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然其文字统一政策的保守性和狭隘性,又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文字统一运动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3.
文锡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秦代有五岭之说,虽然后人对五岭的具体名称的说法不同,但是,实际上是指今天南岭山脉的五个比较高峻的山岭。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南岭山脉来看待。如此,岭南,便是指南岭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了。这一地区包括了今广东、广西以及越南中部以北的土地。在古代,这一广大地区被称为越、百越、扬越,或南越。然而,越、百越等名称又不一定单指这一地区,有时又超出这一地区以外的地方。南越,有时又指这一地区的某一部分区域。因此,我们在这里宁可使用岭南这一名词,对于讨论问题有着更 相似文献
14.
李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70-174
关东六国为了遏制秦国崛起并延阻其东进战略,曾采取多种方式以求“弱秦”和“间秦”。“间秦”行为达到了部分预期目的,但也促使秦人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渐认识到“用间”在统一进程中的战略重要性。秦人“用间”不惜耗费巨资,往往能够以此奠定胜利于战场之外。“离其君臣之计”的成功为秦人“卒兼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应忽视“间”者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上智为间”和“用间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早期间谍史上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民族心理学研究在不断深入,但如何从发展的视角对民族心理进行考察尚有待探讨。民族心理对文化实践的依赖性决定了在对应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宏观演化和微观发展两个层面的影响。在该框架下,厘清民族心理的概念,对民族心理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实践背景进行剖析,探索其可能具有的基因基础,对于了解民族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囿于目前主流心理学内容框架多基于多数群体,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结果的解释上需要相对谨慎。 相似文献
16.
徐扬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2,(1)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版图,给中华民族的劳动、生息、创造和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它结束了数百年来无休止的掠夺的、兼并的战争,创造了一个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环境,对当时和后世来说,都大大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由于旧贵族的残余势力往往凭借着分裂割据的政治形势,来对抗新的封建势力和封建制度,所以秦的统一实际上又是对旧贵族残余势力的打击,促进了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它实现了春秋战国以来许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中国大一统的理想,在思想上破除了迷信,使人们认识到中国不但应该统一,而且能够统一,以致在几千年中,人们总是把统一当成正常的、合乎规律的现象,把分裂割据看成暂时的、例外的、非法的现象,留给了人们十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7.
徐扬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版图,给中华民族的劳动、生息、创造和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它结束了数百年来无休止的掠夺的、兼并的战争,创造了一个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环境,对当时和后世来说,都大大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由于旧贵族的残余势力往往凭借着分裂割据的政治形势,来对抗新的封建势力和封建制度,所以秦的统一实际上又是对旧贵族残余势力的打 相似文献
18.
秦统一中国以前 ,采用了商鞅制定的抑工商政策 ,在国家干预下 ,有限度地发展商品经济。此举虽有以强权政治粗暴干涉社会经济发展之弊 ,但在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却既可基本保证社会对商品的需求 ,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大业。秦统一中国以后 ,一些在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并没有真正落实 ,而因战争等的需要 ,抑工商政策再趋升级。秦皇朝倒行逆施的行为 ,极大地摧残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加之其它因素 ,终使其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9.
辽宁大学理论组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针对林彪反党集团反复讲过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毛主席的一贯思想。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开头讲的就是革命党“不领错路”或“领错了路”对革命成败的决定作用。可是,“四人邦”别有用心地以向“左”“再跨越一步”的办法,把真理导向荒谬,把这个弁证的、唯物的命题篡改成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四人邦”许多邦文、邦话里大讲特 相似文献
20.
胡永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的革命运动。恩格斯说,“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意大利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通过民族统一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对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性质、道路和结果作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论断。本文只想对马克思恩格斯与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关系及民族统一的道路等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