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价值理性的重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性是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整合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精神属性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具有主导作用,并由此产生人头脑中的理想自我;价值理性就是通过调动理想自我潜移默化地体现对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视野,站在哲学的高度,结合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不均衡的现实,重新来审视“价值理性”的重要作用,并重点分析“价值理性”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内涵及功能蕴含并应合着民主政治的两重内在追求。中国民主化进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裂表征为实然民主和应然民主的背离、现实民主和理想民主的落差、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脱节。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和合统一、功能互补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工具理性层面上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加强程序化、法制化建设是推进中国民主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价值世界的过程中,作为"类活动"的实践使人以自为的生存方式成为主体。自由是自愿与自觉的统一,实践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于自由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以"地道的中文词"体现出来的"世界精神",是人类实践在意识中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通过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体现,使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人文精神通过意志的中介体现为作为载体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主体在构建价值世界的活动中发挥能动性。因此既不能抬高价值理性而贬低工具理性;也不能把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等同或与科学精神并列。人类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把握,体现了人文精神对构建价值世界活动的"实践阐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有可能陷入异化,但价值理性的异化更为根本。用人文精神的"原则"对实践中由自发性而引发的盲目性的批判,转化为对价值理性异化和工具理性异化的批判,是人民创造历史能动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狭义“现代性”张扬理性、主体性,相信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工具理性、科学主义、世俗化等成为人们追逐的现实目标。“乌托邦”是人们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对终极性社会理想的一种构想,表达着人们的追求和期待。传统社会主义由于没能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困境与冲突,使现代化步履艰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现代性的生成、工具理性的张扬,使乌托邦面临一种“现代性”困境,遮蔽了乌托邦的内在价值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理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但随着启蒙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理性不可避免地走向自己的反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并引发价值观上的冲突.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高扬人的理性,有效解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减少工具理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论和合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其要旨在于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融通与和谐,这种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对于调节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为载体分析中国民主建设,则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理性层面上关于民主的价值诉求和应然设定,一是工具理性层面上关于民主的实现形式及其操作效用。价值理性对我国民主建设具有价值导向、价值激励、价值规范功能;工具理性则发挥着实现民主价值、规制民主运行、提高民主效能、培养民主习性的作用。就现实而言,工具理性层面上的民主制度、体制、机制、程序等尚处于不定型、不完善、不丰富的状态,整体上落后于价值理性,突出表现为民主理念先进但民主行动迟缓、民主目标明确但民主手段缺乏、民主形式与本质存在脱节、民主现实与理想出现落差。因此,我国民主建设的重心应该是工具理性。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加强工具理性建设,重点是深化党的领导体制、人大制度、行政体制和选举制度改革,着重解决权力高度集中、人大监督权虚置、政府治理效能低下、选举形式化等问题,以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8.
历时性地检视国家治理的变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国家治理中的三次转换:早期道德魅化之下,价值理性高扬,工具理性不彰;进入近现代,通过道德祛魅与理性附魅,价值理性不断旁落,工具理性持续扩张;当前,亟需通过正义返魅,推动价值理性复归,让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逐步走向融合.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把国家构建在传统魅惑化的价值基础上,也不能重复西方经典现代性的非道德路径,而是要在正义观主导下,建构制度的正义与正义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问题。科技风险的两重性说明科技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治理的。科技风险虽然根源于科技理性内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断裂,但却存在于科技理性与社会理性断裂的社会境域中。对此,应构建科技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以促进科技理性内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以及科技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须。弱势群体问题的性质决定了体制改革是促进弱势群体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公正分配教育资源、充分改善创业条件、理性关怀与励志教育并重是弱势群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反面人物悲剧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面人物可以成为悲剧人物 ,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一方面 ,是反面人物本身的“善”和“抗争精神”等正面价值因素的凸显 ,为观众同情和惋惜感起了桥梁、铺垫和蓄势作用 ;另一方面 ,是观众对自身的“恶”给予了“正当化”评价 ,从而对反面人物之“恶”给予了同情性理解和接受 ,进而对其遭遇厄运深感同情、怜悯和惋惜  相似文献   

12.
小康社会不仅应该是一个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更应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因此,中国的发展战略必须从原来的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从原来的单纯经济增长转向综合的发展,并借助于持续的制度创新来缩小个体、群体或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让个人或群体的发展潜力得以基本乃至充分地实现.  相似文献   

13.
袁吉富 《学术界》2007,(4):299-301
我国学者对代价问题的专门研究,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并不长,但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意味着对发展问题的理性反思,意味着对如何进行科学发展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同志们: 今天是第34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呼应这一主题,我国确定了"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的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投身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实践活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5.
杨东篱 《天府新论》2011,(1):116-119
"文化生态"是多种具有不同价值观的文化相互关联、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动态有机系统。在当代中国,构建良性文化生态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抵抗外来文化入侵,完善文化生态的多元性,维护多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平衡,推进多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协助文化与政治、经济领域建立互动关系。然而,也不能放任文化产业完全自由的发展,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需要注意集中处理四种关系,即文化性、政治性与产业性的关系;引进外来文化产业与本土文化产业创新的关系;国家政策管理与市场自由调节的关系以及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关联主义理应解释为什么下面支持怀疑主义的论证看上去是合理的 :(1)我不知道我不是一个无躯体的瓮中之脑 ;(2 )如果我知道我有双手 ,那么我就知道我不是一个无躯体的瓮中之脑 ;(3)因此 ,我不知道我有双手。基斯·德罗斯断言 ,(1)和 (2 )“初看起来是合理的”。然而 ,(1)初看起来是合理的仅仅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隐含的论证 ;它并不是直觉上合理的。德罗斯的论证是建立在对真的敏感性要求的基础上的 ,即如果你知道某事 ,那么如果它是假的 ,你就不会相信它。但敏感性要求自身并非知识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因此 ,它所支持的 (1)以及关联主义所要解释的怀疑主义的论据都不能成立。虽然怀疑主义不是关联主义的一个合理的理由 ,但某些实用主义的理由却是。按照某种实用主义的理由 ,知道某件事 ,当所涉及的事情越是利害攸关 ,所要求的证据也就越多。处理怀疑主义最好的办法是批判支持它的论证。关联主义不应该当作满足怀疑主义的手段 ,尽管还有其他一些实用主义的理由支持关于知识的关联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小泉 《学术研究》2003,10(10):99-103
20世纪初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惨痛教训 ,撰述了大量政论文章 ,继续探索中国政治改革方案。 1 90 2年康有为作《公民自治篇》 ,通过比较中西各国政治制度之异同 ,主张中国建立公民制度 ,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此篇文献 ,是 2 0世纪初年关于公民制度和地方自治问题最为系统而深刻的表述 ,是康有为官制思想和宪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合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现实需求 ,对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解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主义是有很大影响的当代社会思潮 ,是孕育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一个途径 ,是具有独特性和后现代性的解读模式。以女性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 ,有助于从理论的发生学和根本宗旨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有助于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 ,有助于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上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最根本的是要建立“性别”这一审视维度 ,这既是立场、视角、意识自觉 ,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韦前 《学术研究》2005,(1):141-144
2004年11月26日,北国早已雪雨冰封,而南国却仍暖阳如春,爽风似秋,此刻,一场“建设和谐广东研讨会” 在融洽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的讲话首先破题。他说,和谐是人类美好的追求。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一点,对于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广东来说更具紧迫性。建设和谐社会, 是广东加快发展,创造稳定社会环境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广东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广东富裕安康的 迫切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要求。一番话引动了全场有关和谐 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宁 《江苏社会科学》2002,1(6):161-166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开放的国际性学科,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尤其来自指向大众文化乃至消费文化的文化研究。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者以民族主义的意识来对抗比较文学的全球化,或者以返回文学本真性策略来阻止比较文学研究的“泛文化”倾向。作者认为这些均不足为取,因为它们有可能会导致比较文学陷入新的危机。从一个国际的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应当以开放的胸襟吸纳各种新的研究方法,正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课题,通过与国际学术界的直接对话达到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精神传播到全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