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夫余族名的音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上古音中,夫余之"夫"读音如蒲、如薄,与发(读如泼或拨)、貊、毫等字读音可通,"余"读音通娄、闾,夫余作为少数民族语辞,其意义很可能是"貊人".橐离、高句丽、豆莫娄以及作为北沃沮别称的置沟娄,读音语尾与"余"音同,可能是其出自同一族群的标识.  相似文献   

2.
朝鲜民族的语言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民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它是由夫余、高句丽、沃沮、(氵岁)貊、韩等很多不同来源的民族成份,经过长期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目前全世界使用朝鲜语的人数超过60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36%。朝鲜语是世界数千种语言中使用人数超过5000万的14种语言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句骊国是两汉至唐王朝时期我国东北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个别学者一直把高句骊看成是独立于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之外的政权,把高句骊和我国历代王朝的关系纳入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范围之内,甚至近期出版的一些书仍然沿用这种观点,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从两汉至唐王朝时期各王朝对高句骊管理的角度,依据史书,包括朝鲜的汉文史书的记载,并结合一些考古资料,对高句骊和各王朝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探讨。认为高句骊国是西汉王朝时期高句骊县境内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西汉王朝玄苑郡和高句骊县直接管理。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各王朝分立,高句骊一度称雄东北边疆,但和各王朝仍然保持着臣属关系。至唐王朝高宗时期,高句骊又重新回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管理之下,由安东都护府管理。因此我们可以说,高句骊自始至终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和“中韩关系史”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4.
秽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秽最初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的国名,后演变为族称,专指生活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东夷人。秽国约出现于西周初,汉代夫余、高句丽、沃沮、秽貊等族的分布区曾经都是秽国的国土。最晚至战国中期,秽国已成为箕氏朝鲜的属国。箕氏朝鲜衰落时曾一度独立,后成为卫氏朝鲜的属国。虽曾在南闾等首领的率领下叛卫氏朝鲜归汉,但不久又为卫氏朝鲜吞并。卫氏朝鲜灭亡后,秽国所在地先后隶属于临屯、乐浪二郡。这里的秽人逐渐汉化了。  相似文献   

5.
自东汉至唐(不包括晋)的我国各朝专史,都为高句骊立有专传,这是我们今天研究高句骊历史的主要史料之一。但是,各史《高句骊传》都存在着记事不清或互相抵牾、前后不一的情况;后人的有些论述,也存在一些值得商讨的见解。本文试就《高句骊传》中的三个问题,通过对比验证,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大河.历史上的氵岁貊、沃沮、高句丽、靺鞨、女真、满等民族,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图们江流域所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和繁盛的都市文明.尤其是7-10世纪,靺鞨族在图们江流域建立了靺鞨国的王都,在接受中原大唐文化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渤海国的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源府,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的"海东盛国".渤海国在图们江流域兴起,开创了与日本隔海交流的历史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沃沮族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毓黻先生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但文中缺少两个关键的环节,即"沃沮"与"勿吉"、"勿吉"与"靺鞨"的音转关系.本文试图从音韵学的视角来论证"沃沮"、"勿吉"、"靺鞨"在族称上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中亚东干族与中国传统礼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东干族与中国传统礼俗王国杰东干族指清代移居到前苏联中亚地区的陕甘回民后裔,其中多数为1862年由白彦虎领导的陕西反清回民起义军第4代、第5代传人。1917年前这批人不足2万。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承认东干族为少数民族。1990年其总人口不足10万,...  相似文献   

9.
越南山区居住着一个善于捕捉和驯养野象的居民群体——莫侬族。莫侬族是我国中部高原生活历史最长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多乐省拉格、莫达格、达格农、达格民、格荣白格、埃阿苏布各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小江省北部和林同省西南地区。莫侬族约有4.5万余人。莫侬语属孟-高棉语族南巴那语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以来,由于居住分散,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莫侬族被分割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孙灭国后,其族南迁帕米尔高原,因此,哈萨克族中的主要部落乌孙,不是2000 多年前立国于西域的乌孙,而是10-12世纪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兀孙,该部多数人后随术赤和拔都迁居金帐汗国;哈萨克族的族源也不是2000多年前的乌孙,而是汉朝的奄蔡、南北朝的曷截及他们的后裔──唐朝的可萨突厥。  相似文献   

11.
东乡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3.9300多人(据2000年统计)。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中部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的东乡族自治县境内,有21.99万人,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自治县有18000人,临夏州其余各县,如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县、广河县、临夏市、永靖县约有9万余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有7万余人,另外,甘肃兰州市、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散居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僮族     
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七九九万余人,其中有七二八万余人分布在广西僮族自治区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四十多个县内,占僮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在云南有四十八万余人;在广东有十四万余人,在贵州、湖南两省也有少数僮族居住。僮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在河流、山谷之间,也有小块平原和盆地。主要河流有左江、右江、红水河、盘龙江、普梅河、柳江等。这些河流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对发展航  相似文献   

13.
有关沙陀族遗民的流向及其活动情况 ,史多乏载。笔者认为 ,沙陀族解体后 ,其族人大都散居于辽、宋、金、夏境内。流入辽朝境内的沙陀人 ,除部分被并入契丹族外 ,大多数仍居住于代北等地 ,并保有“沙陀三部落”建制。辽亡前 ,他们徙居于宋并州一带。宋朝境内的沙陀人 ,绝大多数来自于后汉、后周和北汉 ,其中有不少是沙陀世家大族。他们在宋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因立有汗马功劳 ,故大都拥有各种显爵。金朝境内也有沙陀族遗民。说丰州汪古部人是李氏后裔为“伪托” ,实际上只是一种猜测。流入西夏境内的沙陀人数量当也可观。“昔里钤部”先世 ,有可能是李克用叔父李友金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现有人口1.3万,主要居住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其中以伊犁地区较多,其余散居在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自18世纪起,俄罗斯族开始陆续从俄罗斯迁入新疆等地,其中多数是在19世纪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后迁入的。那时,他们居住的村庄被称为“归化村”,居民被称为“归化人”,1949年后,他们被正式命名为俄罗斯族。俄罗斯族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使用俄文。俄罗斯族人大多信仰东正教,一小部分人信仰基督教。俄罗斯族迁居新疆后,带来了先进的农、牧器具,引进培育了农牧业优良品种,并使用先进的放牧技术。今天新疆…  相似文献   

15.
巴拿族约10万人,居住在嘉莱一昆嵩、义平和富庆三省,是居住在我国中部中区和西原地区孟一高棉语族的民族中人数最多和最主要的民族。巴拿族分为勒敖、泽楞、格锐木、云耕等一些地方支系。巴拿人可能就是占婆碑记中称为“麻  相似文献   

16.
越南的岱族     
岱族是属岱—泰语族的一个少数民族。它在越南各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现约有80万人。岱族是一个十分淳朴的民族。岱是所有岱族人聚居地区普遍使用的自称,仅少数地方有其他的名称,如偏族(居住于平辽、广宁等省的岱族的自称)、岸族(居住于高平省岱族的自称)、土佬族、都依族(居住于  相似文献   

17.
中央民族学院回族教授胡振华先生访苏期间,塔斯社报道了他的行踪.胡先生带回了苏联东甘族7万同胞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浓厚兴趣. 胡先生说,在苏联被称为东甘族的人,与我们有同样的眼睛.他们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流入俄境的回族后裔.1877年11月,由大师傅带领甘肃回族1166人从新疆乌什翻冰达坂进入俄境,住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共有五十六万八千余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散居在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哈萨克族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的僚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僚族是百越的后裔,唐、宋时期,近代壮、侗、水、布依、仡佬等族的先民仍然被一概称之为“僚”,其分布区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相同。即除今广西仍为僚族的主要聚居区之外,西南的云、贵、川三省,也都有数量不等的僚族人口,只是分布面在某些地区较广,某些地区较窄而已。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情况各殊,反映在称呼上也逐渐有所不同了,并开始从僚族中分化出来了一些单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人口:23万余人分布: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邻近各县,四川省盐源、木里和西藏的芒康县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文字玉龙雪山的银峰,在阳光照耀下泛出紫色的霞光。从天而降的金沙江,到了丽江石鼓,顿时变得温柔多情,形成了长江第一湾,从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蜿蜒流去。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纳西族同胞,就住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地方。文献记载,纳西族的族源属古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族的族名来自古代髦人的一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公元三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