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哲学的讨论不时出现一些热点问题.而研究范式的讨论,就属于颇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前有所谓的合法性问题的争论,后又有反向格义问题的热议.作为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者,对以上的讨论不可能不关心.但至今为止,我所持的态度是以学习为主,多看、多听.当然,间或也生出一些个人看法或体认,对有的观点颇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对有些说法则很难苟同,但没有发表过什么正式的意见.原因在于我一直以为,此等讨论对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虽有一定的意义,但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很多教科书式的哲学史著述,读起来味同嚼蜡.其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对哲学这种思想活动的理解有偏差,即把哲学当作一种制作好了的知识,而不是一种思想方式.结果便是对某些哲学范畴或命题含义千篇一律地重复,从而失去了哲学应有的灵气.由于教科书负有向读者提供相对客观的哲学史知识的任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叙述古代哲人的思想成果的同时,把哲学思考的方式也带给读者? 后者是问题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一 伽达默尔坦言,像古老的诠释学那样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技艺学',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并不想炮制一套规则体系来描述甚或指导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程序[1]<第二版序言>)>,他所关注的是超越我们的意愿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的东西,明言之,就是在理解过程真实地呈现在我们意识之中的东西,亦即构成人的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东西.如果我们承认人人生而平等,自有其存在的根据与合理性,那么,构成人的此在的理解就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凡涉及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必然离不开理解与批判、继承与原创、传统与现实等关系问题.笔者所要强调的是:所谓批判,应是在全面深入理解基础上所作的内在性的批评,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外在批评;所谓原创和创新,不应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或剑走偏锋,而是在真正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所作的开拓,是扬弃(既保留又克服);弘扬传统并不意味着脱离现实,而是调动并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资源,以其中的某些因素介入、参与、批判、提升现实,促使传统与现代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清理总结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现有的几种研究范式,提出了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及其根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判明历史方位、准确捕捉中国问题是基础,深入揭示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是前提,凝练核心理念引领政治生活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向度有着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研究方法在西方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方法及其融通结合中发展,实现了“正反合”的维度转向.二是研究方法从“粗放型”、“框架式”通史研究逐渐过渡到断代史、专题史“集约化”、“精细化”研究,研究角度和深度大有扩展.三是学者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反思更加自觉,不断推动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8.
欧阳哲生 《学术界》2006,11(1):237-247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其主要贡献表现为:在西方哲学介绍方面,大力传播美国哲学———实验主义,在北大首开西方哲学史课程,系统评介西方当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他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成为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者;他的中国中古思想史研究,亦有其独到的处理;他发表的大量有关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英文演讲和论文,曾对英文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与如何理解"哲学"无法分离。哲学作为智慧之思不同于特定的学科,但近代以来又获得了某种学科性。同样,对性与天道、成己与成物的无穷追问,赋予中国哲学以不同于具体知识领域的深沉内涵,而当这种追问被纳入作为现代知识谱系之一的哲学史并成为其考察对象时,它同时也被赋予了某种学科的形式。作为历史中的哲学,中国哲学既表现为在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凝结的不同哲学系统,并相应地呈现为可以在历史中加以把握、考察的对象,又是在历史过程之中不断形成、延续的智慧长河;前者使之具有既成性,后者则赋予它以生成性。就中、西哲学的关系而言,中西之辩不仅是空间性、地域性的问题,而且更内在地隐含着时间性、历史性的内涵。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与近代以前的不同在于:它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不断参与、融入世界哲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史是哲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故哲学与历史的分合是人们反思哲学史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应将哲学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任何将两者对立或割裂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有关意识的哲学探索 ,古今中外哲学家都做了不少努力。通过分析中西方哲学史上对意识问题的探讨 ,旨在为思考哲学的奥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启蒙运动以降,技术开始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技术在进步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对新技术的抵制与反抗往往出现在许多时期和地方,却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所忽视了。文章对技术抵制的各种原因予以分类,通过哲学反思试图说明:在历史上,技术进步的抵制已经是一种一般现象,技术发展史是技术进步与抵制的斗争史。  相似文献   

13.
探寻西方哲学演化路径,笔者发现哲学范式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价值论的变革反衬了哲学研究基本问题的变迁,并彰显出哲学本体论深蕴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三重内涵。哲学范式的变革诠释出本体论的视阈,对此辩证互动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世纪初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突出进展是研究视域的拓宽,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缺乏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哲学范式转换的意义的认识。在西方哲学发展中思辨理论哲学范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下半叶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开始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回归,其中,卢卡奇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一方面具有深刻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根源,另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哲学理性和文化精神演进的重要趋势,通过把关于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文化价值的形而上的思考和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的文化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大背景下,人的创新能力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因此,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哲学作为科学之母,对创新能力作哲学分析显得十分必要。从哲学层面对创新能力的分析是以人的类本性为出发点的。把创新和能力分层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创新能力的内涵,对创新能力进行哲学考察,主要有突破性、能动性、连动性、贯通性和应需性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严重的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哲学反思,它的哲学根源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中西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都无法单独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互补,才能找到解决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余艳 《学术探索》2014,(10):9-14
本文认为“中国模式”只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确定的经验的一种不成熟的称谓,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一种现实选择.这种发展道路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自身具有不同的价值.对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还应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外在需求与环境能源供给的关系等三个层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等教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第一性的,适应这种需要的教育为第二性的;社会的需要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定位、生存和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建设是内因,内因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依据.高等教育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实施对高等教育的评估是平衡高等教育自身方方面面联系,优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措施,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