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先验认识论的“图式说”。对于这个“图式说”,历来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康德的图式与“先验演绎”是相矛盾的,责其先验唯心主义不彻底;有的则认为图式说在康德的先验逻辑中是画蛇添足的东西,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的却把它看成是康德对认识论的一项重大贡献,揭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康德的图式说呢?  相似文献   

2.
康德是从分析、审查人的认识能力开始 ,研究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及条件的。在研究范畴对构成具有客观有效性的科学知识的作用上 ,他提出了“图式说” ,其目的在于探讨先天的范畴怎样和时间提供的感性杂多 (质料 )结合起来 ,从而构成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的。本文主要解析了康德的先验图式说的提出、内容、本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康德的第一个“批判”里,“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式说”(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知性(Verstand)又译悟性,图式(Schema)又译图型、构架)一章不可谓不重要,它篇幅不长,不清晰之处却甚多,曾被一些研究家称为整部晦涩艰深的“批判”中“最黑暗的一章。”本文不及对此中文字作逐一考证,而只拟对其中的主要思想及其得失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图式特质论-基于康德、皮亚杰图式学说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皮亚杰在图式学说方面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历史承继性.二人图式学说的特质有四:结构性、动态性、主体性、中介性.结构性、动态性、主体性为图式的基本特质,中介性为图式的本质特质.图式的结构性与动态性让我们明晰了认识的基本架构与内在机制;主体性为主客体统-的进程扫除了障碍;中介性是批判与完善传统的直观的镜式认识论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康德对于图式的基本特质的探讨,是认识论史上第一次通过假设图式存在的方法,基于先验哲学体系的需要,试图具体解决感性到知性的过渡问题.而皮亚杰则以实证科学为基础,澄清了认识的发生、发展的实际进程与机制,为康德的图式理论在发生学与心理学上找到依据,证实了图式的客观存在性,使认识结构问题成为认识论研究中的必要内容,可以说,皮亚杰的图式学说是康德图式学说的发生学,是对康德图式学说的进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论“符号学”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符号学”的五种不同概念 “符号学”一词是多义的,看来我们可以辨别五种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有五种符号概念,而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 第一,符号学可以等同于符号的语形、语义或语用性质,或者等同于以上一种、两种或三种性质或特征。而且,我们可以考虑其中一些性质,也可以考虑全部。例如,我们可以不问一个给定语句的符号学性质,而问那个句子的符号学。同样,我们可以问它的语形学(句法学)是什么,它的语义学或语用学是什么。由于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探询的都是性质,所以我们引入以下用语:“符号学p”,“语形学p”、“语义学p”、“语用学p”。  相似文献   

6.
“客观性”一直是哲学史纠缠不清的难题之一,亦是康德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康德对“客观性”思想的考察论证,充分显露了其“哥白尼式革命”的底蕴。在康德看来,客体本身是依据主体建立起来的,因而,只有在主体的意义上去论证“客观性”方有意义。从本质上说,康德关于“客观性”的论证与他关干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论证、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论证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康德的论证是沿着下述几个层次、步骤展开的。一、直观:获得“客观性”的经验基础这一论证事实上是康德对“客观性”所依据的经验、质料基础所作的说明。经验论认为,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形式与空前深刻的人类认识内容之交织的角度,分析了康德哲学中围绕“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所作的论述。认为其中包含着许多至今仍富有魅力、给人启迪的见解,同时也存在着其本身不可克服的难题,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统觉”是其先验逻辑中的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在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觉”作为知性能力的最高原则,在意识中,它不但使杂多的表象得以整合,也通过范畴赋予了现象领域的知识以普遍必然性,确立了人为自然立法的原则,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标志着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哲学界,皮亚杰的图式观念与康德的图式观念似乎有着不解之缘,人们总喜欢把此两者纠缠在一起。而讨论的意见则无非如此:其一,两者有相似之处,皮亚杰的图式是先验唯心主义的。其二,两者有本质区别,皮亚杰的图式不是先验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早在1764年,康德就说过:“如果说存在着确实为人所需要的科学,那么这门科学就是我所讲授的科学,也即教导人以应有的方式在世界中占据为他指定的地位的科学,并从中可以学会。应该做怎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①显然,真正的人,即应该做的人,乃是道义上的人。关于康德伦理学说中人的思想,本文提出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判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两大审美范畴——“美”和”崇高”.可是一些美学史家往往把研究的重点仅放在他的第一审美范畴“美”的分析上,而对于他的第二审美范畴“崇高”说,却多忽略或语焉不详.我们认为,尽管康德由“美的分析”转到“崇高的分析”在主观唯心主义道路上走的更远(完全摒弃了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过分强调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说明对"纯粹性"的追求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特性之一,而且是其先验主义与批判主义的理论前提.康德从自然科学方法论对"纯粹"的追求出发,以其范畴学说与先验主义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这两种哲学传统都进行了进一步的纯粹化,从而对这两种哲学传统进行了某种综合,在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也导致了自身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3.
康德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哲学完成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哲学转向”。其意义不断地被提升——在现代哲学的理解层面上加以开掘。因此,从新的角度理解康德的“转向”实质,就不是没有意义的工作。康德首次明确地将主体能动性原则引入...  相似文献   

14.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目的论判断力批判”是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就开始构思好的“批判哲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康德限制知识,为信仰留有余地,实际上意味着为“目的论”留下了余地.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者”属于自然,就“自然合目的性”来看,可以说人是一个“目的王国”的成员,是一个“追求幸福者”.然而,人还是“有理性者”,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王国”的成员,而且是“道德王国”的成员,不仅仅是“幸福追求者”,而且更是一个“自由追求者”.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由者,以至善为自己的终极目的.在“目的论”意义上说,“道德一自由”的王国是一个单纯的“目的王国”,它无需靠外在手段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理性”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康德的纯粹美和依存美出发,阐述了康德把“美的理想”确立在依存美上。进而论述了“美的理想”与经验范本的区别和内在规定性。同时,也论及了“美的理想”对美学发展和艺术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因果关系”范畴入手,对与其密切相关的以下问题加以分析:第一、“因果关系”在康德批判唯心主义哲学中是如何提出的,对此问题,本文对康德的形式判断表、范畴表及真理表的内在联系给以说明,给出“因果关系”在三个表中的地位;第二、康德是如何对它进行论证的,对此问题,本文主要借鉴英国哲学专家威廉·斯密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一书中的说法;第三、对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学习中牵连的问题的讨论,如“主体与客体关系”、“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等,这就必须放到批判哲学的大背景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过程虽艰难但必将受益匪浅;第四、康德在三大批判中对于“因果关系”都有过说明,但角度各异,本文也将力求能把“因果关系”在各个批判中的形态给以大致的说明;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康德的特殊的形而上学立场。  相似文献   

17.
18.
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它为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联结搭起一座桥梁,使理论与实践、自然与自由领域之间能够互通;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先天情感能力,它在直观对象的基础上引发诸认识活动的自由协调,使知性向理性的过渡得以可能。严格来说,反思判断力并不致力于认识,而是针对自然整体做出的合目的性反思。但由于它力图寻求自然知识的系统性,与思辨理性内在运用的根本目的具有内在相关性,因而蕴涵一种隐而不彰的"认识意图";在运用方式上,判断力的反思性运用推进、扩展了思辨理性对经验的内在运用,是"系统性"理念调节运用另一重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康德提出我们具有一类被称为“视之为真”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主体对于判断的三个阶段的态度,即意见、相信和知道。康德说明他如此分类的理由是这些态度在主观和客观上的根据是否充分,然而康德事实上谈及三种意义的主观根据和两种意义的客观根据,并且三阶段的划分是依据认知现象性所作出的。一些研究者将视之为真划归“接受”这类命题态度,从而区别于当代的信念概念,这可能是一个误导性的观点,同时也会丢失康德主张中有益于当代信念论的内容,这些内容至少包括信念的实践性目标、信念的间接意志主义等。  相似文献   

20.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他的认识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先天综合判断具有普遍性,知识的获得是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统摄表象于其中的内部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