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名牌产品是高质量、高信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创名牌的过程就是创优质产品的过程。优质是企业创名牌的根本,是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重复购买的最直接原因,是名牌大厦不可动摇的根基。(一)传统的产品质量观传统的产品质量观,主要是保证产品的几个技术指标达到什么标准,这些标准仅代表技术质量并不能表示产品的整体质量。传统的质量观没有真正体现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经营观念,因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是整体产品,同样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产品整体的质量。(二)名牌的高质量应是产品整体的高质量在营销学中,产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费根堡姆把产品质量顶防、质量鉴定活动的费用与产品不符合要求而造成的损失综合加以考虑,在国际学术界首次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随后,许多学者对质量成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各自研究视角不一,他们对于质量成本的含义、内容和构成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数量(订货量)内生化的情形下,同时实现其质量和数量的协调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进一步,在产品低质量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情形下,制造商将面临着产品责任(表征制造商对消费者产品伤害的补偿),从而导致"产品责任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这一问题。最后,如果核心企业具有对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偏好,则这种CSR偏好又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针对这三个问题,首先,利用批发价合同构建了一个由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运作博弈模型;其次考察了制造商产品责任、CSR偏好程度和质量改进效率对其产品质量决策、批发价合同和相应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供应链质量-数量协调问题。结果表明:(1)产品责任不影响产品质量、订货量、供应链节点企业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但制造商批发价随产品责任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CSR偏好程度的增加,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随之增加,而制造商经济利润随之减小;(3)质量改进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4)一个由数量折扣契约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契约共同构成的协调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其中,产品责任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增加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的减小,而CSR偏好程度的增加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减小,但不影响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  相似文献   

4.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质量的波动性,产品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地符合规定要求,必然存在着因不合格品引起的损失和为减少损失、加强预防而需要控制增加费用  相似文献   

5.
质量成本管理在实践中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企业应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最满意的产品。为了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使得产品质量得以改善和提高,企业适当地增加预防成本是必要的。这是使得内外部故障成本大幅度下降,其最终结果既降低了质量成本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控制产品的质量控制成本。但是企业同时应注意防止出现质量成本过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质量成本过剩本身是企业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在适当增加相关质量成本的基础上,严密监视企业的增量质量成本与企业增量效益,在质量成本会计实践中实现质量成本总量与结构的优化。本文由质量成本的内涵与结构为起点,分析了质量成本在企业实践中应注意的不足与过剩问题,提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标准应是促使企业质量成本总量与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虽然顾客重视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但其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往往不能完全掌握产品的质量信息。不同质量的产品可能具有不同生产和保修成本,因此保修期和销售价格可以成为传递产品质量的有效信号。考虑市场上存在相互竞争的两个生产商:在位者和新进者,顾客了解在位者的产品质量信息但不了解新进者的质量状况。研究并比较了仅保修期作为单质量信号、保修期和价格同时作为质量信号时,市场实现分离均衡的条件,以及新进者的保修期设计与定价决策。研究表明:在保修期作为单质量信号时,只要高质量新进者的单位时间保修成本小于低质量新进者,即可实现分离均衡;在保修期和价格同时作为质量信号时,当满足某些条件时也可实现分离均衡。相对于保修期作单质量信号的情形,当保修期和价格同作质量信号时,高质量新进者实现分离均衡所需提供的保修期更短、价格更低(信息租金更少),且能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最后,数值分析表明保修期和价格同作质量信号时所需满足的条件是比较宽松的,比保修期单独作质量信号时更容易实现分离均衡。  相似文献   

7.
白平 《管理科学文摘》2009,(31):237-238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产品质量,开展质量成本会计核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质量成本管理,重点在于基础数据采集。根据质量成本的日常核算资料进行编制,还应搞好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统计损失的材料和工时。而质量事故的停工损失,产品降级损失和产品降价损失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许多农副产品制造商选择自己种植原材料以满足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然而,农作物的产出易受不利事件(如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最终产品产出不足,严重时甚至引发财务危机。为了应对潜在风险,农副产品制造商可向金融机构购买商业保险。本文建立了单周期农副产品制造商的计划产量决策模型,通过研究制造商购买商业保险的边界条件及最优商业保险策略,分析商业保险策略在制造商规避原材料产出不确定风险时所具有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只有保费的安全因子低于外部融资的单位惩罚成本时,制造商才会购买商业保险;(2)最优商业保险策略与计划产量无关;(3)最终产品单位净收益越低,商业保险的价值反而越高。  相似文献   

9.
施工企业(以下简称为企业)所属的工程项目部(以下简称为项目部),是建筑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建筑产品的优劣影响企业的信誉,影响企业承揽工程任务,并有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建筑产品的直接成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全部发生在项目部,这些费用约占企业总成本的90%以上,因此,项目部直接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这样认为,企业施工工程的工期、质量决定着企业的信誉,项目部的盈亏又决定着企业的盈亏。本论文通过对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和特点、意义和目的及项目成本控制原则的论述,指出了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双边道德风险下供应链质量协调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的公平性是契约有效性的前提,也是提高供应链协调效率的基本保证。本文基于外部市场变化对契约公平性影响,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同时考虑供应商和制造商质量失误的基础上,构建双边道德风险下二级供应链质量控制博弈模型,分析外部损失分担与内部惩罚质量契约协调下双方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研究外部市场及质量成本变化对两种契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并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外部认证系统直接影响外部损失分担契约的公平性与有效性,而对内部惩罚契约无效;当供应商不必为制造商质量失误负责时,外部损失契约将实现对供应链的质量协调;随着供应商质量控制成本的提高,内部惩罚契约质量控制效果将高于外部损失分担契约,而当制造商质量控制成本下降时,外部损失分担契约较内部损失分担契更有效。因此,保证契约的公平性是实现供应链产品质量协调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两级供应链,在供应商产品质量缺陷对消费者造成效用损失,并导致零售商承担产品责任的情形下,考虑了如何设计质量成本分担合同以激励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基于此,考虑了两种质量成本分担比例(合同)决策模式(即零售商决策和纳什讨价还价决策),构建了供应链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责任成本对供应链质量决策和企业利润的影响机理,并揭示了不同质量成本分担比例决策模式对供应链均衡结果差异的策略性机理。结果表明:(1)在分散化下,当供应商质量投资效率较高(较低)时,其产品质量随责任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减小);而在质量成本分担合同下,随着责任成本的增加,最优质量成本分担比例随之增加,而产品质量随之先提高后降低。(2)质量成本分担有助于产品质量、零售商利润和供应链系统利润的提高,而供应商利润在纳什讨价还价决策模式下将提高,但在零售商决策模式下,当责任成本较小时其反而将降低。(3)相对于零售商决策模式而言,在纳什讨价还价决策模式下,最优质量成本分担比例、产品质量和零售商利润均相对较低,但供应商利润和供应链系统利润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就是在保证工期和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对工程施工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1998年10月,第三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SISQ-3)在L海举行,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的质量和质量管理”,来自国内外的35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给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思路。一、21世纪是质量世纪20世纪质量观念已经过时了,在短缺经济时代质量意即“合格”;传统的质量定义为“满足工程规范或内容差的产品是质量产品,否则为次品”;50年代美国的戴明博士在日本讲学时指出:“质量就是满足顾客的需求”;ISO8402-1994将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  相似文献   

14.
有人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根据分析这样的提法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整个加工链中的各组成要素如人、原料、设备(包括计量装置)、环境、技术都存在误差,因此对产品进行检验(检测)是过程的必需,产品无论是在加工完成后还是加工过程中的质量评判都必须依靠检验,没有检验就没有质量管理,更谈不上全面质量管理。同时“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的观点也给实际质量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质量与检验无关,从而使质量责任的指向更加模糊,质量管理显得越来越软弱和虚化。正确的命题是:质量是检验出来的,不是生产(制造)出来的;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对检验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将事后的检验延展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只有经过检验被确认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才能为顾客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财务会计里,成本是资产的起点;而在现代会计,价值是资产的起点。成本起点实际上是价值起点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在物价非变动和市场价格假设前提条件下,费用是资产的终点。当然,一项资产的终止并不一定费用化,它可以“暂时”转化为另一项资产,但它“最终”要费用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概率销售作为一种新颖的销售策略广泛应用于旅游业。在双寡头销售商竞争销售背景下,两销售商分别向损失中性和损失厌恶型消费者销售高档产品和概率产品(中低档产品打包成概率产品)。本文首先运用博弈方法建立了损失中性下的概率销售模型,揭示了产品质量对销售商策略的影响。考虑到消费者在购买概率产品后存在期望损失,我们进一步构建了损失厌恶下的概率销售模型,研究了期望损失对概率销售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期望损失为概率销售商实施概率销售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可以增加概率销售商的利润,但可能会损害其竞争者的利益;销售商是否采用概率销售策略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购买损失和选择损失的敏感度。最后给出了数值应用结果及管理学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供应链成本分担契约:一种是制造商为零售商承担部分售后服务成本;另一种是制造商为零售商承担部分售后服务成本,零售商也为制造商承担部分质量成本。分析了采用不同成本分担契约对产品定价、质量水平、售后服务水平以及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1)当售后成本分担比例和质量成本分担比例都低于一定水平时,两种成本分担契约下的产品质量水平和售后服务水平都能得到提升,但质量成本和售后成本相互分担契约下的产品质量水平和售后服务水平会更高。(2)制造商在质量成本和售后成本相互分担契约下的利润总是高于单一售后成本分担契约下的利润,但制造商只有在分担售后服务成本比例较小、消费者对售后服务成本较不敏感、质量成本系数较大时,与不使用成本分担契约相比,使用单一售后成本分担契约才能提升利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兴行业中,制造商倾向于使用质量和售后成本相互分担契约,因为新兴行业中的消费者对售后服务成本往往比较敏感,而使用质量成本和售后成本相互分担契约与使用单一售后成本分担契约相比,能使产品售后服务水平提升得更高,进而提升制造商利润。(3)零售商并不一定能从单一售后成本分担契约下获益,只有当质...  相似文献   

18.
作业成本计算(ABC)准确计算产品成本,成本企划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成本控制,作业基础成本革新控制(ABI)整合ABC成本信息与成本企划“前馈式控制”的思想.能够改善企业成本控制效果。本文简要评述了成本企划的特征;提出了由设定目标成本、估算产品成本、比较估算成本与目标成本、按功能别展开估算成本和降低成本五步骤构成的ABI模型:详细讨论了降低成本的价值工程法、作业共享法与零部件分析法;并与成本企划作了相关理论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产品在没有经过检测评判之前是没有质量意义和使用价值的,它仅是一个物体(包括中间产品)而已。产品质量是通过检验获得的。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对检验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事后检验将被过程控制所覆盖,我们的质量检验工作将延展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只有经过检验被确认为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才能为顾客所接受,因此检验是“过程”的必需,也是评判产品质量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20.
鉴于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在产品质量监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三方协同监管产品质量的新模式。有别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间的两两博弈,构建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产品质量监管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Nash均衡解,分析了影响三方策略选择的因素,并代入实际数据运用Matlab 7.0对博弈模型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政府监管行为的因素是政府对违规企业的惩罚、企业对消费者损失的赔偿、企业生产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的成本。企业生产合格产品的行为与政府监管成本、企业受到政府惩罚力度、生产不合格产品对政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及间接经济损失因素有关。消费者维权成本及企业对消费者损失的赔偿是影响消费者维权的主要因素。研究得出政府监管企业概率越大,企业生产合格产品的概率越大;消费者维权概率变大时,企业生产合格产品的概率变大,而此时政府监管生产企业的概率变小。最后,从产品质量监管角度,提出了提高政府监管效率、保障企业产品质量、发挥消费者监督优势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