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特凯维茨认为,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量上的不一致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理论的特征,转形问题不仅包括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同时还包括作为生产商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自身在内的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他严格地区分了价值计算和价格计算两种原则,并给出转形问题的一种解法.主要对博特凯维茨的价值和价格计算方法及其转形问题的思想进行论述,并指出他的计算和转形方法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付廷臣 《南都学坛》2007,27(2):109-111
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含义是:假定:1.在劳动耗费的价值本质层,包含剩余价值的部门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2.仅存在产业资本;3.经济运行的价格现象层的部门商品价格本质上是劳动;4.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则竞争使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发生了再分配,部门商品价格的直接基础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不违背价值规律前提下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证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为揭示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转形问题是价值与价格关系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没有研究该阶段价格形态上的经济运行,更没有说明价格完成形态上的经济运行。完善该理论不能改变其基本含义。鲍莫尔等人的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不是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问题的观点走上了完善该理论的错误方向。  相似文献   

3.
“价值转形”问题的讨论多沿用鲍尔特凯维兹思维路径,构建“价值转形方程组”,并检验其是否有解。但一直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且仅仅是在说明“转形”的可能性,并不能为劳动价值论提供有力的证据。本文认为解决“价值转形”问题应考虑社会需求约束下的要素转移统计规律,并推断构建各部门生产价格和价值间的离差之和并证明其收敛于零,这是证明命题成立必然性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价值转形"问题的讨论多沿用鲍尔特凯维兹思维路径,构建"价值转形方程组",并检验其是否有解.但一直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且仅仅是在说明"转形"的可能性,并不能为劳动价值论提供有力的证据.本文认为解决"价值转形"问题应考虑社会需求约束下的要素转移统计规律,并推断构建各部门生产价格和价值间的离差之和并证明其收敛于零,这是证明命题成立必然性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但是作为价格基础的价值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会发生转形。社会主义的价格基础是价值还是价值转化形态,制约社会主义价值转形的模型选择的客观经济标准是什么以及根据这个客观标准应如何确立部门产品总盈利和具体产品价格中的盈利形成模型?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需平衡理论主要分析总量平衡和价格平衡问题,而忽视结构平衡和实物的平衡,这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其实质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阐述的是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理论,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实物平衡和价值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宏观调控机制的运用,就是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因此,宏观调控机制运用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现状,选择“硬”政府“软”市场的宏观调控方式是完全适宜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博特凯维兹关于价值转形问题的模型给予了客观介绍和深入分析,指出博特凯维兹正确地使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在一个极特殊的假定条件下建立了价值转形问题的特殊模型,在货币层次上感受到了平分余量的存在;但是,他没有理解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剩余价值和价值的分配形式,所以,混淆了劳动时间层次和货币层次,没有正确理解平分余量的意义,导致了“博特凯维兹误解”。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循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思路,价值的简单形态必然要向经济现实逼近,即价值要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而转换过程中两个总计方程是否相等,则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它既解决了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之间的矛盾,也说明了产品价值以生产价格形式在全社会形成的分配关系。因此,研究转形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马克思对转形问题的阐述细化为若干利润平均化周期,并通过对平均利润率的分析,指出由于部分剩余价值没有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所以出现了剩余价值总额不等于利润总额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的真实存在,也不与劳动价值论矛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转形问题的难点,并不主要在于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换算关系,而在于由转形问题引起的以价值形式和以价格形式描述的两种劳资分配关系之间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价值转形理论的讨论达到很高水平,并且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确定了价格体系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这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严密地规范化了利润率的决定关系;(二),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得到充分地证明;(三),在以上两点进展的基础上,证明了马克思关于总价值=总生产价格,总利润=总剩余价值这两个命题一致成立,并在方法上作了更为一般的处理;(四),运用各种方法和模型的价值转形论纷纷登场,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经济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本文就七十年代以来价值转形理论的进展作一简单述评。  相似文献   

11.
在价值转形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从不同的利润率出发,可以得到同样的利润率,但并不影响剩余价值率,因为工作日、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价值转形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提出“账面剩余价值率”的概念,来考察根据资本家的财务报表计算的“剩余价值率”。源于价值转形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转形账面剩余价值率”;包含资本家在竞争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剩余)价值,由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息税前)利润量直接计算的账面剩余价值率,就是“竞争账面剩余价值率”。由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值,因此,可以首先确定所有生产工人的总劳动时间,然后再确定所有生产工人为自己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而计算(真正的)总的剩余价值率。随着价值转形过程被垄断所破坏,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差异被保留甚至扩大,一字曲线就变成了微笑曲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划时代的巨著《资本论》问世以来,国外学术界围绕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特别是价值转形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激烈的争论。在国内,从50年代中期魏埙等学者首次提出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价值之后,经济学界对价值究竟由哪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论战。时至今日,尚未提出一种令人信服并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观点。之所以分歧越来越大,争论越来越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以来,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就不断地受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抨击。有的说,《资本论》第三卷的生产价格论与第一卷的劳动价值论“存在矛盾”;有的说马克思的转形程序有“错误”;有的说总价值与总生产价格相等、总剩余价值与总利润相等是“无法同时实现的”。近90年来掀起了好几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14.
“六五”计划时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之一,“评当代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8月13日在成都举行第一次书稿讨论会。会议由四川财经学院院长刘诗白教授主持。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四川大学、四川财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等近二十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会上首先由北大胡代光教授报告了这次讨论会的筹备经过,以及这一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这个项目原来确定包括十个方面的专題研究:1.百年来西方经济学者对《资本论》的评价;2.评西方经济学者对《资本沦》体系和方法的看法;3.评西方经济学者责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沦的评论;4.评西方经济学者关于“转形”问题的争论;5.评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沦的歪曲;6.评西方经济学者对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看法;7.评西方经济学者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8.评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图式的看法;9.评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看法;10.评西方经济学者对《资本论》与当代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解决导致古典学派经济学破产的两大历史难题之一即平均利润率和价值规律的矛盾时,区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首先提出了价值转形的理论。根据《资本论》第三卷前两篇的分析、整个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和一系列中间环节可用下图来描述和模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马克思的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价值决定理论的完成、理论体系和结构,指出价值决定理论起于《资本论》第一卷,完成于《资本论》第三卷,它是价值质的决定和量的决定、个量商品价值决定和总量商品价值决定的统一。其中个量商品价值决定只是简单商品经济的价值决定,总量商品价值决定才是资本主义发达商品经济的价值决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一种比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更为深刻的“人的时间价值经济学”;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虽然本质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但是它有关人的时间价值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在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合理内核,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而且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应当在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效应。转换非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和脱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立场,是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前提和基础。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是我们客观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思逻辑的关键,强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史以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价格理论之所以替代了价值理论,不仅与价值理论的阶级性、辩护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统一价值理论体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价值范畴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以及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价值多元问题初探徐岿然,李今钊,张军价值观的衍变是当今中西理论界普遍瞩目的重要问题。西方世界由于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精神危机,由于人在现实中的异化和理论中的不确定性,追寻人生终极关怀的价值也屡变屡迁,莫衷一是。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