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汉语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和形容词带叠音后缀,很有地方特色,使用频率也很高,但它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目前对它的研究也显得很薄弱。本文试从它的结构形式、语义、语法和语用功能入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重叠形式和语义功能10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加“底”,构成“AA底”格式。表示“这么个样子”的意思,这类组合含有强调的意思。如:恶恶底/孤孤底/闲闲底/明明底/胖胖底/亮亮底/等。这类重叠跟遍称重叠相同之点是可带(可不带)儿尾,一般带“的”,不同在于第二音节一般变阴平。“底”的意义在于强调,在口语…  相似文献   

2.
昆明话中有一种述补结构,用结构助词“得”的音长来表示事物性状的程度的加深,述语由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充当,补语要么重复充当述语的词语,要么省略中心语;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的读音可以任意延长。  相似文献   

3.
能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现代汉语中,从词法到句法都存在着复叠式。“ABB” 式叠音词在语言中大量存在,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应用相当广泛,值得人们关注和深入 研究。近年来在谈叠音词、叠音词组的一些文章中,虽也涉及到“ABB”式叠音词, 但未专门对其加以探讨。有的语法书认为“ABB”式叠音词是形容词第二音节的重叠 式,有的语法书则认为它是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去年有人发表文章专门谈 “ABB”式叠音词,着重论述“ABB”不是形容词的重叠式。笔者认为此文的论证 是充分的,故同意此种看法。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同意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的见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在描写事物的状态或比拟声音的时候,常用一个单音节实词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无实在意义的虚词构成相当于双音节词的结构,我们将之称为重言变格。判断重言变格取决于这种结构中的两个单音节词。一般说来,其中无实在意义的单音词有“有、斯、思、彼、其”等,而另外一个有实在意义的单音节词必须是形容词,且这个单音节形容词要与重言的特点相符,不能直接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共有“△其”式、“其△”式、“有△”式等9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根据后A读轻声还是读原调,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可以分为AAq(后A读轻声,下同)和AAy(后A读原调,下同),AAq表示动量小、时量短,可以带宾语,具有动词的功能,已有定论。文章列举AAy式用例并论证它具有状态形容词功能,以期对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功能有所补充,也可以体现语音形式对语法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引言0.1本文将“去不去”、“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这样的肯定、否定重叠形式(以下简称“肯、否重叠形式”)称为“A不A结构”。这里的“A”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和介词短语。需要说明...  相似文献   

7.
一在汉語里,单音节动詞加“着”可以构成“X着X着”这种重叠式。在复句里,它总是出現在前一分句,表示不停的动作;后面分句表示新事物新情况的出現。如: 1.他笑着笑着眼前像电影片子似的把那天打  相似文献   

8.
谈重庆方言中表示能愿的“得”类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方言中表示可能、意愿、许可等常用“得”及含“得”的“得来、得起、得倒”等。除了“得”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外,其他几种都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能愿义。作为助词的“得来、得起、得倒”是由带可能补语的中补短语凝固而来。这几种说法有时可互换,但意义有所不同。“X得来”表示掌握了某种技能,因此有能力做某事,“X得起”泛指有条件完成或实现某个行为,“X得倒”则强调可能会或有能力实现,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9.
刘丽艳 《北方论丛》2003,(4):114-117
一般认为“们”作为表示多数的后缀可以附着在所有指人名词或代词的后面,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们”使用范围的考察来对“们”的使用条件加以描述,可以解释和解决外国留学生对“们”的误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武汉方言中 ,动词的重叠式是比较少见的 ,但是由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加构形后缀“神” ,形成的“VV神”结构却大量存在着。“VV神”结构用来形容事物的连续状态 ,其中的动词受到诸多限制 ,《武汉方言词典》所收的单音节动词 ,能够入这种结构的动词比例在十分之一以下。其条件有三 :第一 ,V必须是短暂性动词。( 1)这个伢精神不好 ,坐倒那里眼睛闭闭神。( 2 )炉子高头的水开得翻翻神也冒得人管。例句中的两个动词“闭、翻”在这里全部都是表暂时的。一般而言 ,表历时的动词是不能进入“VV神”结构的 ,不存在诸如“走走神 ,看看神”这样…  相似文献   

11.
能使人如视其状 ,如触其物 ,如临其境 ,取得最佳的绘景摹状的表达效果。例如王维《观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枯”、“尽”用字准确、形象。正因为草枯、雪尽 ,所以才马蹄轻 ,鹰眼疾。“疾”、“轻”状猎骑迅速跟踪而至。又如杜甫的《登高》 ,诗人选取了六件有代表性的具体事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每种景物用一形容词来形容 (末一字除外 ,是动词 ) :急、高、哀、清、白、回。秋季风劲 ,且站在高处 ,故觉风“急” ;秋季天高气爽 ,故显得格外高 ;夔州一带多猿 ,啼声凄切 ,所以诗人用一“哀”字写…  相似文献   

12.
“数 量 名”是现代汉语的常用结构。当数词为“一”时,出现在“名量词”位置上的可以是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一 X N”结构。这三类词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名量词”语法位的职能:X不仅能发挥计量作用,还能描摹出N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和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一、本文所考的字,是包头市(包括所属旗、县)汉语方言中一些常用的单音节词或词素。凡呼、包两地共有而《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中有的,本文不再收入。二、文中以“~”代替字头。三、文中未加考证的方言字,仍沿用通用字形;有音无字者,借用同音字并在该字下加“﹏”号标明;实在找不到同音字的,用“□”号代替;需注释的地方,用括号加  相似文献   

14.
叠音词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能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有助于作者尽己之意,写情状物。清人陈奂说的“一言不足,则重言之以尽其形容”(《毛诗说·毛传章句读例》),指的就是叠音词的作用。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用了七个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了诗人无限愁苦和悲凉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换一个写法,恐怕就没有那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这个缘故,我国古代最早一部文学作品《诗经》,运用叠音词就特别多,据王筠《毛诗重言》所收录,共有353个。这些词能表现鲜明的形象,并使音韵协调,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发展了,文字变化了,很多就随之死亡,现在人们不能了解它。本文想从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两方面谈谈《诗经》的叠音词。  相似文献   

15.
陕西关中人口众多,文化悠久,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地区性的共同语——关中方言,它的形容词非常丰富,构成方式多样,生动,形象,很富于表现力。 丰富多彩 别具风味 关中方言形容词丰富多彩,风味别致。常用的大致可归纳成以下几组: 甲、表示性质 一组 表“好”意的:“嫽”、“谄”、“囊”〔nang关中话阳平〕等。  相似文献   

16.
“了”,在现代汉语中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边作语助词,表示行为过程已经完成,有时是时态助词,有时是语气词。如:“天亮了”,“他走了”,“他到了好久了”。有时它只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如:“天快下雨了”,“他马上就来了。”有时它表示祈使的语气,如:“你可以走了”,“你就别操心了”。有时它又表示感叹的语气:如:“糟了!”“太棒了!”“好极了!” “了”字在古代汉语中也有作语助词的。现代汉语的语助词“了”,也是从古代汉  相似文献   

17.
包头方言中有几个词头■,暂时写作“圪”、“忽”,“日”“夕”。这几个词头不同于普通话中的“老”、“初”等词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都是入声字,(2)它们本身没有意义,主要作用是表音;在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以增加词头音节的方式构成双音词。这几个词头可以构成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描写这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是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虽然“价值’一词在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没有出现过,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却非常丰富。在儒家思想中,人生价值问题更是占有极其重要的集团。他们通常用“欲”表示主体的生理需要,用“贵”、“尚”、“大”等表示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评价和追求。儒家人生价值理论与他们的道德学说紧密结合,其核心是中庸价值观,即在适中原则指导下的特殊形态的道德价值观,质言之,就是作为儒家人生哲学核心和精髓的中庸之道在价值观中的体现。中庸价值观最突出的三个特点是:重生而下轻物、重人而不轻己、重义而不轻利。  相似文献   

19.
形容词活用这种语法现象远产生于上古时期,一直存在、发展,延续到现在,只是现代语法研究者大都把它们叫做“兼类词”罢了。这种形容词的活用或兼类的现象生命力为什么这样顽强?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这种现象在语言表达和社会交际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恐怕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原因。因为任何事物,能产生,就必然有它得以产生的条件;能存在,就必然有它得以存在的价值;能延续,就必然有它得以延续的意义。本文想专门谈谈古今汉语中形容词活用的作用和意义问题。1.用形容词的性状与情态表示具有这种性质与情态的事物。形容词本来是表…  相似文献   

20.
说“不”和“没有”及其相关的句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和“没有”都是否定副词,都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发生的否定。但它们在用法上却有一定的分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没有’用于客观的叙述,限于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这样划分,只是从总体方面说的,在实际运用中,它们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它们在用法上的异和同两方面来概括它们主要的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