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约翰·多恩诗歌中的矛盾思想,即在爱情诗中思考女人对于爱情究竟是忠诚或不贞,在宗教诗中体现对上帝的困惑与怀疑,并常以条件句、疑问句作为诗的开头。这种矛盾思想主要由社会矛盾冲突和诗人内心冲突产生的。作者希望此文能为学者进一步研究约翰·多恩提供新的视角,或对研究其他玄学派诗人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约翰.多恩诗歌中的矛盾思想,即在爱情诗中思考女人对于爱情究竟是忠诚或不贞,在宗教诗中体现对上帝的困惑与怀疑,并常以条件句、疑问句作为诗的开头。这种矛盾思想主要由社会矛盾冲突和诗人内心冲突产生的。作者希望此文能为学者进一步研究约翰.多恩提供新的视角,或对研究其他玄学派诗人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3.
多恩所处时代传统观念在新科学的冲击下 ,思维方式正处在转型之中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力图揭示出这种时代背景对他的创作的影响。通过文本细读 ,本文认为多恩的诗作中存在着“合一—死亡—复活”这一模式的循环 ,并指出了这种循环在爱情诗和宗教诗中的不同体现 ,试图以此说明多恩忧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约翰·多恩的爱情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也颇具争议。文章从分析多恩具有代表性的数首爱情诗入手,力图在思想内容和文学风格上阐述多恩式的奇想和思辨的特点,并探寻其充满矛盾冲突的爱情文学世界。其中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的观点被部分采纳,并提出有助于加深对其诗理解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拓荒者,他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爱之神》。1919年4月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他》,这首诗标志着现代爱情诗的成熟与完美,是奠基之作。鲁迅还提倡并保护爱情诗创作,他不仅鼓励、指导"湖畔"诗社年轻的爱情诗人汪静之写爱情诗,而且当封建顽固者攻击、抵制甚至扬言封杀汪静之时,他挺身而出发表反击文章为汪静之辩诬,并当面鼓励汪静之要勇敢地写爱情诗,因为青年有写恋爱诗的权利。年轻的汪静之在处境最困难时受到鲁迅的支持与保护,又积极投入爱情诗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6.
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早期爱情诗中反映出他对情爱和女性的矛盾思想。一方面,他肯定世俗性爱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他的爱情诗表现出强烈的男权意识和歧视女性的基督教神学思想。这种矛盾心态是当时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现实和诗人坎坷的命运际遇在其诗作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与他同时的作家最不同的一点是他对宗教的兴趣,他的诗文充满了空灵、宁静、超脱的气氛,他的小说多为富于教谕的近乎传奇的故事。就文学创作的宗教情感而言,许地山有一种基督式的“爱”的情感,这从他的散文《落花生》,小说《春桃》、《缀网劳蛛》等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许地山本人的宗教意识,最强烈地体现为宗教救世主义,他在《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的演讲中表明了他这种思想,他的中篇小说《玉官》体现了这种思想。爱的哲学与救世主义引发许地山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但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不成功的爱情成就了他的爱情诗,他的自卑、忧郁的心理气质决定了他爱情诗哀怨悲愁的情感内涵和旷男诉爱的抒情模式.幽暗暧昧的"夜"和明灭闪烁的"灯",筑起了戴诗的意象世界,显示了戴诗和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抒情意象之间的关联.夜的温馨与安谧,灯的敞开与照拂,给了诗人爱的源泉和意境、灵感和灵魂.  相似文献   

9.
一般的教材、评论文章对克洛德形象持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本文通过克洛德性格发展的前后对比及克洛德与书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认为克洛德本质上是向善向上的。克洛德身居神职但首先是“人”,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真诚、感人。其恶变是宗教异化的结果,其悲剧是宗教教义压抑人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约翰·多恩(John Donne)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是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以反对伊丽莎白时期爱情诗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因素,注重对爱情和宗教进行细致心理分析的一批诗人。本文通过对玄学派中的代表性诗歌进行较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运用“奇喻”(conceit)、“反论”(paradox)这两种手法是玄学派诗歌的突出特点。文章还指出了玄学派诗人所运用的“奇喻”等修辞手法对本世纪英国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朝君 《社区》2008,(20):27-27
下班了,同事早已走光,她怔怔地坐在办公桌前,又开始流泪。 爱情已成明日黄花,那个曾发誓要爱她一辈子的男人,背叛了自己的誓言,悄无声息而去。 她去他的单位、他的家、他可能出现的任何地方找,结果每次都是哭着回来。不是找不到人,而是找不回那颗去意已决的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乐府体、艳体、杂体三类爱情诗为主要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宋之际爱情诗的演变轨迹,并尝试对其时代根源作出阐释。通过梳理,笔者以为,晚唐爱情诗重表象、重心理,浓墨重彩地描写情人;而北宋爱情诗则轻描淡写地叙述轶事,并且把情思都托付给了爱情词。爱情诗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士人的官僚化,而直接原因则是诗词分工的定型。  相似文献   

13.
爱情诗是海子诗歌的重要构成部分,海子的每一次爱情都以失败而告终,他情感世界是“美好而破碎”的,但他仍然以生命与血泪在歌唱着爱情。他的爱情诗每一首都是自已感情的真实记录,数量众多,感情真挚,质量较高。忽略了海子的爱情诗,将难以呈现一个完整的海子。  相似文献   

14.
英国17世纪存在“知”“行”分裂的爱情域。以玄学派代表诗人约翰·多恩的爱情体验为例,分析崇尚至真至美爱情的他为何在爱情诗歌中认同社会上爱情交易的存在、提出爱情多元占有和质疑女性的不贞洁。通过分析多恩的非理性行为,剖析他“知”与“行”不统一的原因,从而认识其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婚姻制度的劣根性。关键词:多恩;“知”“行”;分裂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最为典型的唯美主义者,艺术至上主义者。鲁迅的“神秘主义”论,茅盾的“代言人与挽歌者”说,周作人的“性灵说”,胡适的“自由、美、爱”说及林徽因作为恋人的解读都很精彩,但他们都强调一点而失公允和全面,反而把徐志摩“复杂”化了。徐志摩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表现世俗肉欲之爱和精神之爱的爱情诗里,他无疑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激情的陈述与言说者。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宗教情感经历了从信仰到背叛再到回归的过程,其宗教观与德里达“没有宗教的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分析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和“阿门角》为代表的宗教主题作品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解读其没有宗教的宗教观。鲍德温在解构和批判伪善、狭隘的现实上帝的同时,极力塑造公正、博爱的民间上帝,从而实现对宗教的回归。他对上帝爱恨交加的矛盾情感,是由其社会历史背景、个人心理发展,以及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走出自然主义抗议文学窠臼、走向以黑人文化为基础的新型现代黑人文学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爱情诗是海子诗歌的重要构成部分,海子的每一次爱情都以失败而告终,他情感世界是"美好而破碎"的,但他仍然以生命与血泪在歌唱着爱情.他的爱情诗每一首都是自己感情的真实记录,数量众多,感情真挚,质量较高.忽略了海子的爱情诗,将难以呈现一个完整的海子.  相似文献   

18.
在萨德的作品中,自由派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它具有背叛传统道德、批判宗教神权和追求平等自由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产物,其核心是追求平等自由,其实质是为了实现贵族政治  相似文献   

19.
痛苦的灵魂——论穆旦40年代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在40年代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形而上思考的痛苦凝重的情感色彩。生的希望与绝望、爱的欣喜与怅惘、民族的期待与灾难等都在他的诗中交织、扭结、矛盾和冲突。透过其诗,可以感受出诗人躁动、苦闷、压抑和焦灼的痛苦灵魂。他是一位充满着矛盾与痛苦而又不断地面对矛盾、咀嚼痛苦的诗人。  相似文献   

20.
鲍德温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非裔作家,宗教对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鲍德温的宗教体验不仅帮助他对美国的种族关系进行深入考量,也促使他对非裔美国种族自身的优劣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评判。通过对鲍德温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宗教观由“上帝之爱”向“人间之爱”的转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