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几乎是一对孪生子。因为“全盘西化”论必须以否定本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为其前提;而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盘西化”论。1988年夏,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堪称为这对孪生子的典型。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不同于对历史的反思。因反思目的在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即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剖析、驳斥“台独”分子篡改历史而散布的种种谬论:1.“台湾民族论”;2.“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3.“台湾命运共同体论”;4.“新主权观”;5.“有效管辖论”和“对等政治实体论”;6.“台湾住民自决论”。  相似文献   

3.
史学研究什么是“史学对象论”,史学关心什么是“史学理念论”。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心人 ,而是关心人所特有的命运 ,正是这种关心才构成了史学理念 ,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境界。关心命运是历史学的一种情怀 ,这种情怀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性质。史学理念一旦形成 ,历史学就会以前所未有的热忱和勇气去关注人类历史上的种种不幸、灾难、悲剧和罪恶  相似文献   

4.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反思、总结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教条主义严重错误的教训,在革命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历程中发生的“左”倾错误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批评、反思和总结“左”倾错误的主观主义,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反思和总结在革命道路上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创造性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反思和总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排斥中间阶层的“左”倾错误,形成了争取最多数同盟军的统战理论;批评和反思在组织问题上宗派主义的“左”倾错误,形成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和毕飞宇的《玉米》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当中。两者均以女性人生为主要言说对象。对女性命运的书写表现了两位作家对现实的某种关注。前者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在“妇女解放”的呼声中农村劳动妇女的新貌,后者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对中国女性命运进行历史的反思。尽管他们都站在男性性别立场,但在不同审美观、女性观的规约下,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相似文献   

6.
“让步政策论”的命运可谓悲矣! “四人帮”横行时,它被扣上了“诬蔑农民革命,美化帝王将相”的大帽子,成为“必须批倒批臭”的反动观点;“四人帮”垮台后,有些同志又说:“四人帮”鼓吹的“开辟道路”论是“让步政策”论的翻版,所以还时常把它揪出来“再批判”。“让步政策”论真是这么反动,这样善变,必须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吗?我始终认为不见得。现在,科学的春天已经来到,是到了正确评论“让步政策”论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苏联战后的“无冲突论”、“反‘无冲突论’”和批“唯冲突论”文艺思潮,都因建国初期的“全盘苏化”政策而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当代戏剧的走向,造成了许多负面结果。文章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反思,提醒人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应清醒保持自我.在全球化趋势中坚持民族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历史迈入新世纪,如何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改革,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的前途命运,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为此,笔者就资产阶级某些人的“趋同论”思想提出“同归论”观点,用以澄清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模糊认识,从而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全球化作出贡献。 一、“趋同论”的实质是“和平 演变” 所谓“趋同论”,是指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其核心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随着发展,相似点越来越多,最终将…  相似文献   

9.
《张晏斌散文随笔》可以说是对鲁迅开辟的体验底层的传统的继承和对当今文学背弃这一传统的反拨。这部散文集的大部分 ,用作者自已的话说 ,是“以我所熟悉的故乡那个小村庄为观照物 ,以村庄上的种种人和事为写作对象 ,叙述其在极左桎梏下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及其在新旧交替阶段的流变和转化” ,“用文学的形式 ,去热烈地歌颂 ,去猛烈地摒弃”。我们真得感谢作者这份诚挚的底层关怀。极“左”路线笼罩下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 ,不再如贺敬之所“放声歌唱”的那么富有诗意。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去叩问和反思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对于农民命运的反…  相似文献   

10.
启蒙时代理性的非理性发展导致“存在的巨链”的断裂,波德莱尔揭橥作为现代性思想结晶的“应和论”以期恢复人与世界的完整性。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作为熔铸综合的理论产物,不仅借鉴傅立叶的轻浮情欲、组合情欲等过渡情欲理论,斯威登堡的“对应说”、属灵的语言观、通灵术等神秘主义思想,以及德国浪漫主义的想象理论,而且具有浪漫主义时代的精神气质,表现了其审美救赎的淑世精神。但是波德莱尔的此种独立于真、善等元价值的审美必然耗尽美的根基而走向虚无主义,造成唯美主义者普遍的悲剧命运。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探源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应和”论的思想内涵,进而反思现代性基源问题以及汉语学界关于“应和”论的引介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是全球化运动的客观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及提法都由来已久,但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提升和体系化构建,并使之成为指导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中国全球治理实践中不断由理论转化为现实,重塑了国际秩序与世界发展新态势,也使人类超越了从前各种自然性或自在性的共同体,走向一种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建构性与自为性的新型共同体,尽可能自由自觉地把握自身命运。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逻辑结果,其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前途等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具有二元特性的内在实质,注定其在实践中有不定性,直接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的诗人之天命观是其诗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内含着诗人之“世界”、诗人之“返乡”及诗人之“倾听”,隐含着对传统艺术理论的反动和纠正。蕴涵着哲学与诗学的融通。关注诗人之天命,旨在以“它者”的视角,消解传统艺术理论中对创作主体认知的僵化和凝固。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是建构中国理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展示中国道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深厚的创新意蕴。在理论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发展了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在话语上树立了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典范,讲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在实践上开拓了完善全球治理的新路径,主张推进治理理念共识、拓展多边合作机制、强化全球治理制度保障;在伦理上彰显了国际道义力量的新优势,具有整合各国共同利益的大格局、贯通人类永续发展的大视野和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大情怀。深刻领会这些创新意蕴,对于全面准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君权合法性包括王朝的合法性和君主自身的合法性。早期国家的出现也就意味着王权的诞生,君主制度的建立,君权合法性论证的开始。君权合法性理论随着君主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王朝"正统"观和以"天命"、"道德"、"民意"为支撑的君权合法性论证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叔本华更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个体只是体现了这种悲剧命运。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17.
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为雅俗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其道德本体、赏罚主义、需要外在主宰力量等特征使《考城隍》以科举考试选拔城隍、因仁孝的儒家道德意识和关于"有心为善"的较好道德理论水平而施以"给假九年"的奖赏,以及其他情节共同展现了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  相似文献   

18.
阶级理论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形成的后马克思主义一直关注的问题。理论家们主要围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展开相关讨论,这主要体现在阶级的定义、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的功能以及阶级的当代命运等几个方面。本文尝试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便我们对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当前,腐败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经济乃至事关国家兴衰和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但腐败概念的不确定性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反腐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程。文章拟运用共词分析的方法,从收集的国内外70个腐败概念中,通过可视化数据抽象出腐败概念的4个要素以及"公—私""权—利"两组关键词,力求明晰腐败的内涵并形成共识,以利于更进一步确立我国反腐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哈代的小说中存在浓厚的宿命论和命运观,《德伯家的苔丝》充分体现其悲剧般的命运观。通过对意象及其特征的描述,解读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如何运用不同意象更加真切、形象地表现苔丝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