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9·11”事件后,在恐怖主义和反恐战争的推动下,大国关系经历了深刻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多特点,特别是美国成为这次大国关系调整的关键因素。对这些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当前大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同大国结盟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历史经验主要有四个 :(一 )是否同大国结盟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出发 ;(二 )为保证同大国结盟后既能分享结盟利益 ,又能避免成为大国附庸 ;(三 )中国同大国结盟是为了反对外来侵略 ,维护世界和平 ,而不是为了联合称霸主宰世界 ;(四 )同大国结盟思想是中国面临巨大战争威胁背景下的产物 ,而正是这种局限性构成了邓小平提出“真正的不结盟”思想的直接借鉴 ,为“全方位开放”的必要性作出强有力的实证。  相似文献   

3.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史学界至今尚在争论之中,大致有三种观点,即:“三九说”、“三七说”、“三一说”之分。“三九说”是传统的观点,认为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进攻波兰,九月三日英法对德宣战,是“二战”的起点。因为,这个战争爆发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区”——殴洲,又是“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或重要作用的相互敌对的大国”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上,很多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因为大国权力更替而往往发生战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这一“陷阱”,指出中国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并进而在联大演讲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实质上,“修昔底德陷阱”是一种历史现象而非历史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集中阐释,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崛起开出的一剂良方,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自信、智慧与担当。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大背景下,时有小国受大国指使,服从于大国之目的而与其他国家进行战争,这种战争乃是代理战争。《左传》一共记载了12次代理战争,据之可以归纳出代理战争的八个特征。春秋时期的代理战争与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代理战争的实质相同,都是大国争夺体系霸权的一种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思想是“和平”、“合作”、“信义”。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表现为“天朝大国”的以“抚”为特征的恩威兼施;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表现为以“信”来“保全和局”;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表现为借助列强之力维持和平;从八国联军战争到辛亥革命,表现为“委屈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广东国民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从南京政府成立到“七七事变”,表现为对日妥协有“度”以及努力促和;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表现为立足于战争,不放弃和平,并以“信”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很好传承。  相似文献   

7.
“9·1 1”事件和“打恐”战争爆发后 ,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国关系基本稳定 ,并趋于改善和发展。大国安全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集体安全和南北问题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和平、缓和、发展和稳定的国际形势遇到了极大挑战。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全球战略攻势阻止不了世界多极化进程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前,抗日战争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中国是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主要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中国战场消耗日本军事力量四百五十五万余人,对整个日本军事力量,尤其对陆军是个最大的打击。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在帝国主义国家关系中,战败国割地、赔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战后围绕德国战争赔款问题的斗争相当激烈。赔款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德国履行“凡尔赛和约”对战胜国进行赔偿问题,但围绕这一问题的背后亦可看到几个大国在欧洲的争夺与勾结。英、法、美等大国出于对欧战略的不同,对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一些大国不顾美国霸权的威慑,竞相加入到争夺中东石油的行列。美国为了阻止其他大国获得中东石油支配权和萨达姆政权以“石油牌”抵抗制裁,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尽管美国与其盟国在中东石油利益上存在着竞争甚至冲突,但是有着共同的一致性利益。考察冷战后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中东石油之争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中国实施石油安全国际化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富汗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山国,但一直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在阿富汗展开争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双方在阿富汗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阿富汗地缘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此后,美国主导了阿富汗的重建,并乘机实现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阿富汗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不可或缺的棋子。  相似文献   

12.
非洲:“多党民主”与“潘多拉魔盒”肖枫在西方大国的诱惑和高压下,“多党制民主”席卷非洲大陆,因之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应盒”被打开了:党派角斗、部族仇杀、地方割据、战争火种、盗匪横行、兵变丛生、天下大乱事实证明,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饿着肚子不能搞“民...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和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 ,提出“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 ,以促使中国全力进行战争和战后协助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此 ,罗斯福总统逐步形成支持战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政策 ,并为实现这一政策在战争的各阶段在多层次与中国和英国进行多次外交努力。对此 ,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曾寄予巨大希望。由于英国坚持维护自己的殖民主义利益 ,加上罗斯福总统战争结束前夕的逝世 ,尤其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美国政府自己改变了这一政策 ,致使战争结束时英国重新占据香港  相似文献   

14.
进步主义时代是美国成功实现崛起的重要节点.20世纪初期,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推动下逐步形成的“商业、扩张和武力的互动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纵观美国历史,对外经济扩张席卷之下的争霸战争与美英之间的大国协调是美国成功实现崛起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意图实现崛起的大国而言,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崛起道路,有效缓解崛起困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无数鲜活的生命在这场战争中被摧毁。新兴大国德国国家实力的崛起对国际体系的冲击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国际环境,而英德两国对国际形势及相互意图的误判,导致两个敌对国家联盟的形成,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避免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国际关系是解决大国之间安全困境的必要途径,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在现实主义理论的视阈中,对军事力量的追求是国家对安全和权力最大化追求的必然结果,国家的安全程度和权力大小也在军事力量的层面上获得统一,军事力量也因此成为大国崛起的核心构成和象征.长久以来存在的将军事力量视同大国权力象征与安全保障的倾向,实际上暗含着大国通过战争崛起的逻辑,以至于大国被定义为有能力在战争中取胜的国家.应该说,军事力量的兴衰与战争的胜负同大国的兴衰密切相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崛起大国的地位既靠军事力量的使用而赢得,也因它的过度使用而丧失.如果说,从大国的崛起方式和挑战国意识中可以找到大国崛起与战争相伴而生的国家单元层面的原因的话,那末,从新现实主义的结构分析路径出发,新兴大国的崛起将既是体系结构变革的产物,同时它又必然导致现存体系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引发持久的权力转移,其间必然伴随着大国冲突和战争.应该说,无论是从单元路径还是从结构路径出发,绝大多数现实主义者都持以下观点正在崛起的国家大都有奉行利己主义和扩张主义对外政策的倾向.同时,任何新兴大国的崛起都将招致国际体系的震荡不安.  相似文献   

17.
由于西方制裁、油价暴跌,俄罗斯作为石油出口大国经济严重受损,自2009年以来首次陷入衰退.卢布兑美元暴贬50%,频频刷新历史新低.卢布崩盘暴跌,本质上是一场赤裸裸的现代货币战争,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对俄罗斯卢布的“绞杀”行动.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的形成,国际政治中的战争引火物比比皆是,1898年美西战争的硝烟未散,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陆的南部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英布战争。英布双方为什么会火并起来呢?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着分歧。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把英布战争的真相歪曲得面目全非,他们称英布战争为“布尔战争”(即布尔人发动的不义战争)。布尔史学家则把英布战争称为“英国战争”(即英国侵略布尔人的战争)、“独立战争”。苏联史学界认为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是争夺剥削非洲人的优先权的战争”,但同时,又称布尔人对英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社会的产物。二十世纪的欧美社会.变化万端,错综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西方社会危机积聚已久的一次大暴露。弗尔斯说:“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状态中,而且趋向战争;德国政府只不过是确实引导了这一普遍运动而已。”从此,“欧洲的那个舒适、信赖、文雅和举止大方的时代开始结束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改变  相似文献   

20.
最早系统提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是战后被判为文化战犯嫌疑人的老牌右翼文人、作家林房雄。他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提出了“东亚百年战争”的假说,认为日本算不上是“帝国主义”,也不存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纵然失败却是无悔的战争”。该书全面肯定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是战后右翼思潮及军国主义史观死灰复燃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