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生关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课程背景下,教师普遍起主导的作用,基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则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接受知识,愉快学习和做人,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本文针对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求、现状分析以及构建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朱成林 《职业》2020,(3):61-63
培养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如何在新时期处理好师生关系及如何调研学生并因材施教进行探讨,并就教师的惩戒权问题分享了个人的见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注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很大。教师的健康心理有助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能为学生健康心理产生和发展树立榜样,使学生变得乐观向上、克服学习困难、踏实肯干,日常生活变得有条不紊;有助于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教师和学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主体,其构成了一个密切相连的"实践共同体"。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然而,目前教师与学生仍存在着一种被动、僵化的关系,难以充分调动和切实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努力再造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职业》2007,(2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培养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研究采用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教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中职财会专业课教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是主导,是外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愉快的教,学生专心的学。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  相似文献   

6.
良性师生关系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社会教育氛围,也促进人才培养和师生共同发展.近年来,师生矛盾、冲突事件频发,我们时常为师生矛盾所困惑,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二者的关系,积极努力地构建良性师生关系.中学师生关系受到学生性格特征、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家庭培育方式、学校规章制度及社会舆论等的影响.师生关系并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问题,而是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关系,本篇论文将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方面进行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7.
侯宪磊 《现代妇女》2014,(11):322-322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写作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营造探究式的、互动的学习氛围,鼓舞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并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成绩,掌握写作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一个重要平台,教师与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但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的普及与应用都给新时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本文基于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构建高校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新方法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许妤 《职业》2022,(2):94-9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心理互动、言行互动,师生共同发展,可以形成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对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到教学中,为教师的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互动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不仅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的地位,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文章就如何将互动教学法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展开探讨,以期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将面临挑战.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立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每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龙锦秀 《现代交际》2010,(9):181-181
评教是促使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之一。学生评教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未必真实、有效、可靠。有效的评教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负责任的评教则会影响师生关系,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和负担,因此要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本身都要正确对待评教。  相似文献   

13.
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目标之一,而理智情感是情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时期,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培育学生理智情感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学生理智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师可以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优化教学方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加强初中生理智情感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经过调查,笔者发现,现今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众多问题,出现"模式化""浅表化"和"片面化"的现象。对此,笔者在分析语文文本解读出现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语言学文本解读法、社会学文本解读法、伦理学文本解读法和接受美学文本解读法,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解读案例,将理论的阐释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补充和丰富语文文本解读的研究结论,为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提供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15.
吴晓娜 《职业》2011,(12):158-158
一、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新型师生关系是模块教学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便会集中精力地听课、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教师讲起课来也津津有味。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特质和个性倾向来吸引学生,教师的个人品质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职业学校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课堂上行为的情感性比较强,而理智性相对较弱些,对那些他们认为"合得来""看得上"的老师的教学活动往往乐于积极配合。模块教学是教师智慧施展的过程,教师对每个学生满怀希望,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  相似文献   

16.
赵婧杰 《职业》2022,(2):47-49
移情机制的介入对于技工学校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但许多技工学校由于教师对移情机制重视不够、学生移情能力不足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等原因,师生关系存在"缺情"问题。技工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形成互相理解、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热爱学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进行多方面的互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应通过尊重学生、注重情感、具有服务精神等方式,尽种种努力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晨 《职业时空》2008,4(10):49-49
英语写作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英语写作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生活态度。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写完上交。教师批改后,再在课堂上作简要评讲。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意与灵感,让学生运用语言无所适从,不能达到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目的,作为教师也没有起到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本文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写作活动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苏凌函 《职业时空》2012,(7):111-113
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的根本所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中师生间的教学交往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座位安排的不合理、课堂提问的不公正、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平等。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教师不能正确看待每个学生,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制不合理;教师素质和师德不高,对学生缺乏关爱。为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评价方式,正确评价每位学生;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采取分层教学法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