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粲诗赋光耀千古,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中国赋文,也影响了朝鲜朝文人,朝鲜朝中期文人李安讷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安讷以王粲作品为载体,引"王粲赋"、"登楼赋"典故和化用王粲赋句入诗,撰写仿作《次王粲登楼赋》,成为朝鲜朝"和粲赋"中一面重要的旗帜,推动了王粲赋在朝鲜朝的传播.故探讨李安讷对王粲及其赋的接受对中朝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解决朝核问题的会谈中,美朝决策一直存在尖锐碰撞.之所以出现决策碰撞,主要在于美朝两国对对方的错误认知.美国对朝鲜政权生命力以及"以压促变"政策效果的错误认知,使得美国难以作出正确的对朝政策.而朝鲜对美国态度的错误估计以及核边缘政策的反复使用,使得朝鲜也不断作出不利于美朝合作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2):127-136
"朝士视察团"赴日考察在朝鲜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是19世纪80年代初,朝鲜李氏王朝试图突出重围,主动迎接时势巨变的一次明智选择,加速了朝鲜王朝的社会转型,影响、改变了朝鲜社会的历史走向。视察团成员此后大多数被授予高官,担当要职,成为朝鲜近代化运动的规划者、参与者,左右着朝鲜内政外交方针的制定和执行,影响着朝鲜历史演进的趋向。换言之,到1910年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之前,"朝士视察团"成员就是朝鲜历史的践行者、书写者。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在该问题的研究上尚存在若干缺陷或错误。  相似文献   

4.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不仅引发了其后众多文人的强烈共鸣,而且它作为一种"召唤结构",满足了朝鲜朝时期诸多文人的期待,成为朝鲜朝文人言说自我的一种象征语言.朝鲜朝文人通过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词语、诗句及意境的引用,在时调和歌辞中充分表达了自我的内心诉求,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朝鲜朝时调和歌辞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朝美核谈判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目前学术界相关成果时效性强,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朝美核谈判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变量,分别是朝美核谈判和朝鲜军事宣示与行为.这两个变量指标值的统计学分析说明朝美核谈判过程的主旋律是和谈与对峙同时发生,且此消彼长;美国总体上基本保持了较稳定的与朝对话趋势,但朝鲜与美国谈判的意愿渐趋走低;朝美首脑峰会将给双方和谈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与损害;朝美核谈判的前景不容乐观.朝鲜国内情况并非美国认知的"即将崩溃或终将崩溃".美国的这一错误预判影响了美国对朝政策的制定,是朝美核谈判屡陷僵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朝政策始终在遏制与接触之间徘徊。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政府以对朝接触为主,美朝关系大幅度改善。布什政府在其第一与第二任期分别采取了遏制与接触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奥巴马政府制定"战略忍耐"的对朝政策,其实质是通过遏制手段对朝施压,迫使朝鲜弃核。然而,目前朝核局势仍处僵局之中。美国对朝政策源于美国决策层对朝鲜的认知。由于美国对朝鲜始终抱有敌视态度,使得美朝关系一直反反复复。这还导致美国对朝鲜以及朝核问题的错误认知,造成美国决策的失误。如果美国政府意图突破朝核僵局,反思对朝鲜的认知,改进对朝政策,推动美朝接触,进而突破朝核僵局。  相似文献   

7.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朝鲜朝文人在中朝外交使节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李攀龙、王世贞在中国文坛的声名及其复古文学思想,并开始购买这二人的著作.其后,在朝鲜朝社会普遍存在的"慕华"思想,与由此衍生出的"同文""并世"意识,以及朝鲜文坛学习"秦汉古文"风尚的推动下,李攀龙、王世贞的复古理念在朝鲜朝文坛得以广泛传播.这不仅引起了散文创作风格向"艰涩""奇僻"的转变,也促成了"秦汉古文"在散文学习范式与散文选集领域经典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疍户长期受陆上汉人的歧视和压迫.明太祖因为这种歧视把昼户划入贱籍,贬之为贱民.清雍正帝废除疍户的贱籍,扫除了中国古代长期遗留的疍户贱民制度,是疍户解放的开端.这一措施加速了社会对疍户歧视的消亡,合乎民情,顺应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但雍正帝并未解除疍户在政治方面的束缚,该措施又缺少可操作的配套措施,使这一善政实施效果不理想.封建社会固有的等级制度和良贱观念使得疍户开豁问题复杂化,疍户的真正解放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讽喻诗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也是其成就最高、流传最广的诗歌类型.古代朝鲜文人对白居易讽喻诗多有学习,主要体现为高丽朝和朝鲜朝文人的接受,而朝鲜朝时期文人对于白居易讽喻诗的接受较之高丽朝诗人群体明显得到了加强,包括诗歌数量增多,批判意识及情感更加强烈,讽刺范围更为深广.这种变化是由于高丽朝、朝鲜朝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自觉意识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总办朝鲜各口交涉商务委员陈树棠自1883年10月被派驻朝鲜以来,与朝鲜先后签订了三项有关通航与租界章程,从而促成近代中朝经贸关系之急剧发展,并代表清政府负责办理中朝外交事务,还曾协助朝鲜高宗政府办理近代外交事务,实际上是近代中国最早派驻朝鲜的最高级商务领事官员.至1885年10月,清政府试图进一步加强对朝鲜的干涉政策,遂召回陈树棠并代之以袁世凯.陈树棠两年的驻朝商务及领事工作,应是近代中朝关系史乃至晚清对外关系史上的一段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朝鲜朝文人对钱谦益的接受,具体方式包括肯定钱氏文才、次韵作品、引用观点及编撰年谱等.朝鲜朝文人接受钱谦益的主要原因在于钱氏在文学和历史方面的成就与影响、对朝鲜古代作品的重视、为朝鲜朝文坛批判拟古派提供了依据以及钱谦益本身作为东林党人和性理学家的特点.朝鲜朝文人对钱谦益的接受促进了朝鲜朝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柳麟锡师从朝鲜朝华西派李恒老,秉持"卫正斥邪"和"尊华攘夷"思想,是朝鲜朝末期较为典型的保守派文人.作为指导抗日救国运动的朝鲜义兵将领,他在诗文和散文中分析了东亚时事,作出了价值判断,刻画了具乌托邦功能的"中华形象"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日本形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东亚认识".柳麟锡试图激起东亚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激发共同的情感,完成"斥洋"话语.柳麟锡建构起来的"中国形象"和"日本形象"属于译介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在思想化、主题化、情绪化层面上的表现和反映,它无法从根本上触动本土文学的形式和话语变革,但是却为探讨文化的接受、知识的再生产及其文学化过程提供了文本.  相似文献   

13.
1882年5月22日,薛斐尔代表美国与朝鲜朝签订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美国成为第一个与朝鲜朝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薛斐尔也成为打开朝鲜朝国门的第一人.薛斐尔与朝鲜朝的最早接触源于奉命调查“舍门将军”号事件,借助日本斡旋美朝关系受挫后,最终在中国的帮助下完成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经济扩张主义思想是薛斐尔推动美朝建交的原动力,而其外交智慧和坚韧性格也是条约最终签订的重要保障.尽管薛斐尔在美朝建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是受前任政府的委派以及发表了有关中国的不当言论,薛斐尔并没有受到美国政府的应有重视.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上半叶,朝鲜朝士大夫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华夷观”的传统思维模式,客观地肯定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受到这种朝鲜朝“社会总体想象”的影响,金昌业等朝鲜朝的燕行使臣就塑造出了“丑陋”、“悍麂”但又勇武过人的满族人形象.他们既描述了满族人怪异的体征,凶狠、顽劣的行为,更是凸现了满族人擅长骑射而生存、立国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朝鲜朝文人朴趾源对士意识进行了重新定义,希望能够从意识形态上转变朝鲜儒生的腐化堕落,转变儒生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从读书、经世和交友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朴趾源的士意识,同时发现朴趾源的进步士意识为朝鲜朝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柳熙福  马云鹏 《理论界》2013,(4):171-173
实现朝鲜半岛南北统一是韩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之一,被列入了现行宪法,成为韩国对朝政策的基点。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与金大中、卢武铉政府时期的对朝"和平统一政策"迥异,但都坚决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基于"非均势核威慑"的分析方法可以知道: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维持韩美同盟对朝"单向核威慑",韩国可以低成本地确保对朝外交优势,并掌握朝鲜半岛统一的主动权。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实施至今,正面效果并不明显,从"非均势核威慑"的视角看,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的负面效果可能使朝鲜半岛,甚至是东北亚安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在任职驻朝商务委员期间,为在朝华商争取到一系列相对优厚的政策,促进了华商经济的成长、壮大;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对华商的保护与管理,保证了华商经济的持续发展。在经商区域上,华商实现了由沿海通商口岸向内地的延伸;在经营品种上,华商由传统的生活用品,发展到金砂、牛皮等贵重物品;在运输手段上,完成了由原始的肩挑手提到近代化的机器轮船的跨越;在组织方式上,华商不再是锱铢必较、独来独往的商人,而是与中朝官府密切合作的商帮,涌现出了以"韩国首富"广东巨商谭以时为代表的一批华商巨贾;在国际地位上,实现了由弱变强的转变,打破了日商对朝鲜市场的垄断,成为与日商并驾齐驱的两大外商之一,大有弯道超越的趋势。华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朝鲜的民生,部分地左右了朝鲜的国计,有力地配合了清政府的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18.
试析唐代奴婢和其他贱民的身份地位(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代奴婢,居于贱民的底层,是当时社会上身份最低、受奴役最深的一个阶层,却是唐代社会阶级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唐代“良人”“百姓”“奴婢”“贱民”的范围在唐代社会阶级结构中,存在着等级制度。如地主阶级中有士、庶的等级划分,在贵族、官僚集团中有品级高低的区别,甚至法律规定他们在车服、器用等方面都不得任意僭越。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没有象西方国家那样形成封建土地制的等级结构,因而不存在全国土地全部逐级封赐的制度,贵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不存在土地关系上的有条件占有制,  相似文献   

19.
董明 《齐鲁学刊》2015,(2):54-60
朴趾源的《热河日记》具有浓厚的皇明情结。该情结乃是在朝鲜持续了近200年的主流情结,其本质是中华情结。它与明朝万历年间鼎力救助朝鲜壬辰之难和崇祯末年勉力派兵援朝有直接关系,既是明太祖以来中朝始终交好的必然结果,也是朝鲜屡受后金和清侵凌掠夺、民族仇恨刻骨铭心的深刻反映。朝鲜自古有"小中华"之称,中华情结源远流长,皇明情结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凝结与升华。朴趾源主张师法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固然不是"墨守成规"、"疏于实践"、"有名无实"的"保守派",而谓其反对"尊明思想"亦属未当。  相似文献   

20.
美朝双方在安全与战略利益以及目标诉求上存在的尖锐矛盾,最终使朝鲜走上了发展核武器之路.朝鲜拥有核武器不仅违背中国及周边大国对朝鲜半岛的基本原则,还为日本发展军事力量提供了借口,同时也为美国军事打击朝鲜创造了可能性.这对与朝鲜咫尺相邻的中国而言,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中国坚决反对朝鲜拥有核武器,并投票赞成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有关决议,中朝关系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六方会谈持续进行,承担起了国际社会所期望的负责任的大国重任.毋庸置疑,未来中朝两国还会继续保持和发展传统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