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强化,道德成为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道德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彰显。本文从道德教育中主客体的关系入手,着重论述了强化道德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青年毛泽东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紧密相联。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造就了青年毛泽东独特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从根本上支配了毛泽东一生。本文从两个层面分析了青年毛泽东主体意识的形成历程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神话的道德意识源于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源于希腊历史上民族的碰撞和交汇,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生活和海上生产活动,主要表现为宗神道德意识、人文道德意识和人伦道德意识.这些对西方的神道主义、人道主义、西方传统道德观念的确立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机器伦理的兴起引发了人工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问题的争论。我们分析了争论的哲学假设,并认为这种哲学假设的特点导致了明显的概念和术语上的混淆。这种混淆与我们如何看待一些核心概念和术语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反过来,这造成了一种缺乏基础的评估,这种评估在何种程度上提出,以及争论的立场是否兼容或者它们是否从根本上在解决相同的问题?这使得人工道德主体道德地位问题的争论受益于诸如概念、认知、实践,以及道德推理和道德立场等之间的关系上根本方法论的评估。因为这场争论在关于各种生命的道德地位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需要承认存在着涉及"什么是人工道德主体?""我们能够和应该赋予它们道德地位吗?"等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不同于人工智能体.从功利主义角度看,人工智能体的行为是先行程序设定的继续推导,其不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因而不具备自由意志.同时强人工智能体缺乏法规范遵从能力的意志,对其无法进行刑事苛责和施加刑罚,因此不能作为刑事责任主体;从人本主义视角看,强人工智能体同法人在意志能力、财产权利和刑罚配备上均有很大区别,因此无法类比法人将强人工智能体拟制为刑事主体.理应将人工智能体看作人类社会治理的辅助工具,从而有效规制人工智能体带来的刑事风险,解决人工智能犯罪的刑事归责问题.  相似文献   

7.
确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有助于学生情趣的激发,有助于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三大精神的培养.组织自主活动是培养主体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非常重视道德的国度,道德问题在历史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道德主体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专心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所特别关注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对此也做了深入的微观研究。本文化的现实生活存在的道德问题出发,结合中国传统道德、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和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探讨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实质和内涵,尤其是探讨道德主体能动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信息化时代社会主义道德主体建设的方法、途径及原则,并从作者所从事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到来及智能机器自主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催生了人工智能威胁论,引发了正反两方面的激烈争论,而且对道德责任的传统观念形成了有力的挑战,使伦理学中本就复杂的道德责任归属问题更加突出和困难。要合理化解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及围绕机器自主体的道德归属问题展开的争论,我们必须在对道德责任的内容、归属条件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道德自主体的标准问题,最终将问题聚焦于道德模型的设计与建构上,并根据对道德责任的重新界定,在智能机器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把善的理念嵌入其中,并且坚持预防性原则,让机器承担前瞻性责任,以使人工智能产品运行时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为人类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德适应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何以可能?这是一个具有伦理意蕴的基础性的元问题。道德适应与现代性紧密相连,现代性的解放作为道德适应中重要的形塑力量深刻影响其叙事过程。边界意识是道德主体适应现代社会的首要意识,是道德适应的朦胧表达,并以价值边界意识、话语边界意识、交流边界意识等形式呈现。而共同体是道德适应过程的理想存在,共同体在道德适应过程中具有多重属性:如共在性,共生性,共意性。共同体意识建构是道德适应的可能归宿,这体现在德性蕴藏于共同体意识之中以及道德环境的优化依赖于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大多将宽容视为一种美德,或者是对个人基本权利的维护,而密尔则将宽容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之美德与自由发展的权利相结合之精神。他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将个人的道德自由与道德主体的宽容相结合,以一种折衷主义的态度,糅合感情与理性,在尊崇自由,重视个人价值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幅宽容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3.
荀子既在人禽之别上肯定了人本质在善,又在人伦实践中分析了材性知能、仁义质具、人能思虑,看到了知性在道德教化中可以为善的潜能。虽然荀孟在人性论持不同的观点,但在德可教化的观念上是一致的。孟子向内发掘了人的德性本能,肯定了德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他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前提条件;荀子向外扩展了人的德性能力,在知性的诉求中渗透了情感的因素和伦理的关切,道德教化的价值设计也有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在儒家的视野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自觉得以成立和维持的基础,是其原动力,人性善和天人合一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敬与静的修养工夫是实现道德自觉的途径,而身、心、家、国的相互转化,是主体认识和发展自我、实现道德自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德主体自觉论思想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一贯重视道德主体的个人,将个人的道德状况视为社会的根本,并认为个人的道德水准取决于道德主体的自觉程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德主体自觉论思想。这一思想所孕含的主体性道德观以及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精神,对于现代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向晋卫 《南都学坛》2004,24(6):21-25
作为东汉的一部官方经学著作,《白虎通义》一书的主要内容充满了极其浓厚的道德意识。《白虎通义》全书主要运用了“文字训诂”和“象征”两种手段,对诸如“姓氏”、“爵号”、“谥号”等儒家的礼制名号和诸如“瑞贽”、“衣裳”、“冠冕”等儒家的礼制器物进行了极为浓重的道德化解释.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从道德上加强了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具有浓厚道德意蕴的“名号”、“器物”对现实中的社会政治秩序也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内隐学习的研究是近年来认知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而内隐学习的意识性正是内隐学习研究的核心.连续、动态变化地看待内隐学习的意识问题,是内隐学习的意识研究的新视角.分离(PDP)内隐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区分和操纵主任务和次级任务的刺激特性和加工程度这两个变量,探讨内隐学习过程中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关系及PSI和学习进程对内隐学习的影响,从内隐学习效果和内隐学习的意识性两个层面上探讨它们连续动态变化的关系,就是内隐学习意识性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道德自由以“无主体”、“无限制”、“无选择”为特征,是一种摆脱了一切外在规定,真正不受任何限制的彻底自由。这种自由在现实性领域是无法实现的。后现代主义者把自由从现实性领域抽出来并归结为可能性.试图在可能性领域,通过实施所谓“去中心化”、“去正当化”、“去因果化”以及绝对的相对化等策略来摆脱各种主客观条件对自由的限制,从而达到道德自由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的最后部分对科学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实践之学的目的是教育人们如何可以正确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行动,以能求得善良和有用的事物。实践之学就是道德哲学,而道德哲学的前提是至关重要的。在经过对道德观念的批判之后,洛克认为其前提就是:自然法、上帝和同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