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以物为主语和汉语以人为主语是英汉语言之间存在的一大显著差异,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源。《边城》自从问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出现了众多英译版。通过对比分析金介甫英译版《边城》中的片段及其对应的原文来进一步探讨英汉主语的表现形式及句式差异,希望提醒英语学习者在翻译等学习时应注意适当转换,以满足英汉语言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英美人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而汉民族主体、客体相互浑融的理论,通过实例分析了以英美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对汉译英的影响以及以汉民族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对英译汉的影响,并且分别在两种思维过程中将主体与客体进行比照,目的是让学习者懂得思维差异带来的主客体使用上的差别,鉴别这种差别在译语上的反映,并有意识地区分主客体使译语表达更加纯正地道。  相似文献   

3.
思维模式会对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各个层面的语言习得水平产生印象。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环形思维模式和西方线性思维模式对中英文篇章层面的影响,包括英汉两种语言形合相对于与意合、线性相对于环形、直接相对于间接的篇章特征,旨在激发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中西文化不同思维模式差异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4.
日语习惯上把人称词分为自称、对称、他称三种。本文通过对中日两语言中的对称代名词的对照比较,研究探讨日语对称代名词的使用特点和文末待遇表现以及隐含用法。更好地感受日本人的心理定位意识,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运用同一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去真正读懂理解异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张玲 《职业》2009,(15)
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互为表征,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结构的差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模式存在差异,他们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会有所区别.英汉思维方式之间就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还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中国学生用英文写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汉语思维习惯影响.因此,使学生意识到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写作实践,是提高他们英语写作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杨威 《现代交际》2012,(7):30-3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为了提高运用法语的交际能力与效果,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级别的语言.法语商务口语讲究实效,使用词汇简单明了,避免空洞浮夸;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本文尝试运用夏尔·巴依文体学的直接表达法和间接表达法,来分析商务法语口语中的各种文体特点.例如:在语音方面要尽量多地使用联诵;在语法方面,主语人称代词、疑问句句式和语式方面都有特定用法.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并互相影响,因此,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同一事物的表达上也有所不同。本文立足于词汇选择、句式结构、语篇等层次,着重分析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并互相影响,因此,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同一事物的表达上也有所不同。本文立足于词汇选择、句式结构、语篇等层次,着重分析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能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而用于体现语言艺术魅力的手段之一的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它贯穿人类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是语言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对语言中喻体取向的探究,更能有助于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异同。尽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喻体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但喻义却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对喻体的"趋同性"研究,探讨喻义鲜明的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中的交际语是语言词汇系统中庞大的一族,其中交际套语在东西方国家的商务交往与合作中使用最频繁。交际套语负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差异,若使用不当便会引起文化冲突,阻碍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研究英汉交际套语礼俗规约、特性,注重话题选择及其适应,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为语料,从语气、情态和人称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探索如何通过人际功能实现其演讲意义,并达到传播中国思想、推动中非深化合作的目的。研究发现:在语气系统中,演讲者主要使用陈述语气,为听众提供信息;演讲者多次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作为主语,拉近与听话者的距离;演讲者大量使用中量值情态动词"will",表示中国对合作的意愿。  相似文献   

12.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民族的思维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而文化背景不同,和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影响,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对两种语言相互转换有着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杜义美 《现代交际》2013,(10):29-29
英语翻译成汉语一直是学生们认为很难的一个练习,更别提得高分了。其实汉译英练习没有同学们想象得那么难,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是要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排列上是有一定区别的,汉语注重逻辑顺序而英语注重从属关系;汉语句子可以弱化主语,但英语中主语的地位十分突出;对于长句和段落翻译,一定要有语篇意识,不能只盯住一个个孤立的句子。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的改革,本文对汉译英的翻译技歹了作了一些探讨,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水平。  相似文献   

14.
韩国语的连接语尾"-??"含有丰富的语法意义,且句法结构上有一些制约,理解和使用较难。在语义上,包含对比、原因、契机和追加;在句法结构上包含前后主语的一致性、后句时制的限制、终结语尾的限制和主语人称的限制。在这里采取分析连接语尾"-??"的语义,句法特征的方式,归纳"-??"含有的意义和句子成立条件,以便韩语学习者能够对连接语尾"-??"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研究导源于西方的历史,决定了在这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领域中,中国一开始必然是以他者的面貌出现的;围绕着这一立场形成的冲击-回应和国家-社会两种分析路径,不但都是将中国作为研究客体,而且都是建立在某种相互对立的二元分析结构之上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崛起带来的其自身地位的变化,以及从事中国研究的研究者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研究以中国为他者的单纯的客位立场开始改变,不仅作为客体之成员的中国学者产生了在中国研究中确立中国主体性的向往,而且非中国学者也希望既能够在中国研究中确立其本国的主体性,又能够通过自身的他者化而获得真正理解他者的能力。如此,中国研究中主客体的并置,以及不同主体之间获得某种共通性的可能,或许能够为当代中国研究的范式重构提供某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田膺琪 《现代妇女》2014,(1):209-209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饮食方面的差异则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就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形,追求色、香、味。而西方则是在烹饪时却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本文基于此种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来梳理中西文化元素间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文化对接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自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洲思想界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使得近代社会科学从其哲学母胎中得以脱颖而出。这一知识体系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向非西方文化地区不断渗透和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知识体系开始引入中国,并且在与中国已有的文化和知识研究的竞争中取得了绝定性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在西方系统学习过社会科学方法和理论的中国学者们,也开始思考这些西方舶来品对于中国文化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逻辑性结构关系究竟何在的问题。这样一种具有主体意识的思考,给中国社会科学的早期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切实的基础,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心理学领域,潘菽于1939年写就《学术中国化问题的发端》;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以吴文藻和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社会学派为开创中国社会研究及社会科学本土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可惜的是,他们所追求的学术道路在20世纪中叶而被迫中断了。  相似文献   

18.
新干方言人称代词从形式上看比较丰富,从语法上看,它们在句中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本文从新干方言人称代词这一语言事实出发,运用描写分析法,突出新干方言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9.
油画艺术起源于西方,是西方绘画史中主体的绘画方式,其在创作技术和材料工艺等诸方面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本土风格。我国乡土油画集西方艺术与东方思想于大成,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油画艺术精髓的同时,注入了我国传统绘画的思维理念和写意精髓,进而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油画作品,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本文以中国乡土油画为根本出发点,对乡土油画的写意性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对影响其写意性的因素和意义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修辞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一门艺术。英汉两种语言在常用修辞手法上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语言体系、文化历史及思维心理等不同,差异也随之产生。这些异同点对于翻译至关重要,对此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分析和对比了英汉修辞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