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惯用语作为一种结构较为灵活的习语词组,在汉日语言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汉日惯用语均可通过棱柱形模式进行认知。我们得出汉语的颜色词惯用语主要包含了三种隐转喻类型:单次隐喻、隐喻和隐转喻并行。而日语的颜色词惯用语同样包含了三种隐转喻类型:隐喻、隐转喻连续和隐转喻并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前者基于文化共性,后者则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2.
愁是中国宋词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发现众多宋词将愁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为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这些隐喻根植于人们的具体经验。对宋词中愁的隐喻的认知解读,有助于体会宋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比分析了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的区别和联系,研究发现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在隐喻的范围和分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别可以促进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三字惯用语的使用隐喻情况,三字惯用语的隐喻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同时根据源域的不同将三字惯用语分为饮食域、动植物域、动作行为域、娱乐域等类型。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介绍概念隐喻理论为切入点,从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对比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语言学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人体手部和头部动作为研究语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俄汉民族的身势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隐喻认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虽然英美法律职业精英极力抵制法律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认为隐喻有害于法律的专业性、权威性及准确性,并贬低隐喻的地位及作用,但法学家们在阐释法律问题时却又对隐喻青睐有加,使得法律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因此,本文尝试从认知机制及认知功能视角对法律隐喻做出分析,以更好的理解法律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8.
水乃生命之源,一方面,在法、汉语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时间、力量、灾难、失败";另一方面,法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水"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通过选取与"水"相关的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法、汉语言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水"的概念隐喻投射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情感是由基本的情感组成,如高兴、快乐和兴奋等积极的情感;相对于积极的情感,如悲伤、愤怒、恐惧和紧张等消极情绪也构成了人类的基本情感。本文把消极情感隐喻作为研究对象,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的有关消极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10.
空间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而“前后”的空间隐喻认知却少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的共性,描述英汉空间隐喻认知共性的表现,这包括两个特点:一个是空间隐喻的普遍性;另一个是空间隐喻转换的整体规律性。从而得出结论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共性存在很多领域。  相似文献   

11.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概念隐喻是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是用一个范畴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范畴的概念。颜色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其他认知域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本文通过对英汉颜色习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为该领域的语言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以及提升其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在表达忍耐、不满、拒绝等自我主张时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中日两国人在表现自我主张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传统修辞学研究、纯语义研究、语用研究、认知研究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在隐喻的诗学功能、隐喻的辨认、隐喻意义获取的阐明问题上存在不足,而从语用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能解释这些问题。隐喻的理解是隐喻研究的重要方面,隐喻的理解通过在认知语境中进行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本文以近年来的中日流行语为对象对二者在词语分布、造词规则、流行语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管窥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现状和国情的差异,以期有助于两国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在结构和功能上对英语和汉语被动句进行认知诠释,然后又对其在认知层面进行异同对比。  相似文献   

16.
词汇是语言中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民族的词汇体现出跨语言的语义文化差异和语用文化差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理论在词汇文化内涵教学上的应用的角度进行初探,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进而指导大学英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些交流在汉语和日语这两种语言上留下印记。因为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中日敬语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与此同时,因为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历史、文化因素,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敬语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尝试对中日敬语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言学习和中日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对委婉语进行解释,描述了英语委婉语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并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英语委婉语现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邮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电子邮件中出现最多的语言形式即为请求表达。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请求表达在措辞以及展开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电子邮件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请求策略对请求目的的达成有着更直接的影响,更需慎重考虑。本文将对中日电子邮件中的请求表达的展开构造以及使用策略进行分析,并考察上下关系对中日语言中请求策略的影响,从而找出中日电子邮件中请求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人们的大量创新使用,“X去哪儿了”形成了新的具有能产性的构式,作者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该构式进行解读.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社会意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理来解析语言现象,于是本文建立了一个MPS模型(隐喻理论、突显原则和选择三个理论的整合)来阐释“X去哪儿了”构式,尝试去证明该构式在经过了新的认知加工后产生了新的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