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愁是中国宋词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发现众多宋词将愁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为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这些隐喻根植于人们的具体经验。对宋词中愁的隐喻的认知解读,有助于体会宋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杨阿朋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2)
本文对比分析了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的区别和联系,研究发现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在隐喻的范围和分类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别可以促进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8)
本文梳理了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三字惯用语的使用隐喻情况,三字惯用语的隐喻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同时根据源域的不同将三字惯用语分为饮食域、动植物域、动作行为域、娱乐域等类型。 相似文献
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8)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介绍概念隐喻理论为切入点,从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7.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6,(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虽然英美法律职业精英极力抵制法律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认为隐喻有害于法律的专业性、权威性及准确性,并贬低隐喻的地位及作用,但法学家们在阐释法律问题时却又对隐喻青睐有加,使得法律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因此,本文尝试从认知机制及认知功能视角对法律隐喻做出分析,以更好的理解法律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8.
9.
10.
空间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而“前后”的空间隐喻认知却少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的共性,描述英汉空间隐喻认知共性的表现,这包括两个特点:一个是空间隐喻的普遍性;另一个是空间隐喻转换的整体规律性。从而得出结论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共性存在很多领域。 相似文献
11.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1)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概念隐喻是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是用一个范畴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范畴的概念。颜色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当我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其他认知域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本文通过对英汉颜色习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为该领域的语言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以及提升其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2.
13.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9)
隐喻的传统修辞学研究、纯语义研究、语用研究、认知研究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在隐喻的诗学功能、隐喻的辨认、隐喻意义获取的阐明问题上存在不足,而从语用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能解释这些问题。隐喻的理解是隐喻研究的重要方面,隐喻的理解通过在认知语境中进行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在结构和功能上对英语和汉语被动句进行认知诠释,然后又对其在认知层面进行异同对比。 相似文献
16.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22)
词汇是语言中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民族的词汇体现出跨语言的语义文化差异和语用文化差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理论在词汇文化内涵教学上的应用的角度进行初探,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进而指导大学英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5,(13)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些交流在汉语和日语这两种语言上留下印记。因为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中日敬语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与此同时,因为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历史、文化因素,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敬语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尝试对中日敬语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言学习和中日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6)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对委婉语进行解释,描述了英语委婉语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并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英语委婉语现象。 相似文献
19.
20.
杨燕平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2)
由于人们的大量创新使用,“X去哪儿了”形成了新的具有能产性的构式,作者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该构式进行解读.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社会意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理来解析语言现象,于是本文建立了一个MPS模型(隐喻理论、突显原则和选择三个理论的整合)来阐释“X去哪儿了”构式,尝试去证明该构式在经过了新的认知加工后产生了新的语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