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域态势感知是美国国家安全和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印太战略”的持续推进,美国积极推动构建美国主导的、地区盟友和伙伴参与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网络。在美国加强对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国在印太地区强化海域态势感知布局也呈现诸多新的特点,包括地理范畴上从聚焦东南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国拓展、抓手上从偏重军事安全向打击非法捕鱼转向、力量运用上更加侧重海岸警卫队。美国相关布局将提升其对中国的海域态势感知优势,为其强化对华海上围堵、搅局印太海域治理、离间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2.
宋子丰 《南方论刊》2022,(12):12-13+36
拜登政府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是美国“印太战略”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旨在遏制中国、重构亚太乃至全球经济体系。该经济框架以美国利益为先,内在构架空洞模糊,各国参与热度较低。“印太经济框架”实施前景暗淡,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为应对“印太经济框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坚定践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促进地区团结合作;鼓励自主创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博顿草案"是美国国务院远东司于1947年3月起草的一份对日和约草案.由于冷战的兴起和东亚形势的变化,该草案一经提出便充满争议.尽管博顿两次修改这份草案,但由于其始终未能摆脱战时罗斯福政府扶持中国、压制日本的东亚构想,所以围绕对日媾和与东亚战略重心议题,美国国务院、军方、盟军驻日最高统帅部等各方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辩论.在大辩论后期,以乔治·凯南为首的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强势介入,他们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思维出发,重新审视东亚战略并主导了对日媾和问题,先后出台了PPS10号与PPS13号文件.这两份文件是美国东亚战略的指导性文件,终结了对"博顿草案"的外交辩论.其后,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东亚政策的重心逐渐从中国转向日本,在改造日本的同时,将日本变成保障美国的东亚安全、推行遏制战略的重要基地.围绕"博顿草案"的大辩论不仅使得美国东亚战略制定的主导权从国务院远东司转向政策设计室,同时,也促使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以及盟友的安全,正在极力构建一个多边合作体系框架。随着印太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并影响着域内格局的走向。东盟地处"印太弧"的中间位置,是印太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是澳大利亚、日本及印度的"纽带"。本文则通过东盟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地位、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的选择、东盟内主要国家态度及东盟在功能性领域的发挥进行解读。试图通过分析找到一条围绕"印太"概念中东盟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印太战略主要体现了美国以"点"带"面"、"以海制陆"和"战略对冲"三重地缘政治逻辑。为推动渐进式台独,台湾蔡英文当局积极加入美国印太战略,强化美台关系,充当美国战略支点,争当美国印太海权盟友;同时,坚持以"新南向政策"对冲"一带一路"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岛内经济社会陷入困境,致使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大败,此外,蔡英文当局加入印太战略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对抗性,导致地区安全局势脆弱化;最终,引发地区国家的"示范效应",加速了美国印太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6.
联盟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支柱。随着美国国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拜登政府着眼于构建印太复合联盟。印太复合联盟综合了联盟和同盟的属性,包含联盟构成圈层化、联盟议程多元化、联盟目标制衡化和联盟基础弹性化四个维度。印太复合联盟的产生主要基于分担霸权护持成本、发挥盟友主动性、重塑联盟关系和减少地区国家对“印太战略”的抵触等考量。印太复合联盟以美日韩印澳和欧洲主要盟友为“内核”,东南亚和南亚中小国家为“中间地带”,太平洋岛国为“外围”,综合了安全、经济和地区治理议题,借助议题合作的方式制衡中国,在所谓“民主”价值观下突出意识形态弹性化。美国构建的复合联盟导致印太地区内出现功能相似但成员相异的“平行体系”,加剧地区阵营化态势,还使地区公共产品俱乐部化,甚至与地区国家的需求出现错位,并引发治理冗余和治理失衡并存的现象,削弱了地区国家的获益前景。  相似文献   

7.
从美国政府注重语言战略和加强高校外语教学的历史看,1957年苏联卫星成功发射引发美国<国防教育法>出台,开创美国高校外语教学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之先河.21世纪之初的"9.11事件"引发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出台,使美国高校外语教学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进入新阶段.这些都为我国进一步改进与健全外语教学体系以及汉语在"开放"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提供了启发与警示.  相似文献   

8.
韩美同盟在军事安全、经济科技等方面正发生根本的转型。促使韩美同盟转型直接的原因主要有美国挑起的中美战略竞争,美国加速实施“印太战略”,朝鲜半岛的内生变量等。韩国的地缘战略和外交路线正在由“安美经中”转向“安美经世”,从过去单纯的“美主韩从”转变为引导、利用美国为其成为所谓“全球枢纽国家”的目的服务。韩国的国家整体战略指向加速西倾,并与美国及其主要盟友伙伴走得更近,中美韩三角关系愈加失衡。美国正在借俄乌危机加快打通北约和印太两个同盟板块,促使北约对接遏制中国的使命。韩国处在东北亚棋眼的地缘位置,类似于乌克兰在欧洲的地缘区位,韩国应在“齐楚”之间寻求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些学者依据“安全复合体理论”的相关概念体系,认为东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安全复合体”。但本文认为,无论是从概念视角抑或从战略与文化的不同视角分析,把东亚称为“安全复合体”还有欠考虑。推进本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决不能仅凭一厢情愿的理想和激情,更要认清并基于本地区潜在的冲突因素或显在的矛盾现实。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岛屿地区是美国地缘政治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印太战略”的始作俑者,美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不断丰富“印太战略”框架,打造各种版本的“印太战略”。拜登上台后,着力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升级“印太战略”。在地缘政治结构的影响及“印太战略”升级的背景下,拜登政府竭力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打造并完善“蓝色太平洋伙伴”,借以对中国进行强有力的制衡。作为一个制衡中国的联盟体系,“蓝色太平洋伙伴”是美国在“海洋自由”原则驱动下的海洋扩张活动或实践,主要目的是维护其海洋霸权。未来拜登政府将推动“蓝色太平洋伙伴”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朝着更加实体化、机制化、军事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利用乌克兰危机,聚焦欧洲和印太两大战略方向,加紧推动北约新一轮战略转型,不仅激活冷战结束后一度濒临“脑死亡”“肌无力”的北约组织,还重新赋予其“东进”印太、遏制中国的战略使命,通过扩大北约“全球干预”战略功能,试图构筑一个“以遏华为目标,由美国主导,以印太和欧洲盟伴为羽翼,东西呼应、两洋联动”的全球安全架构。目前,美国在推动北约“东进”印太方面,已促成亚太四国作为“邀请嘉宾”参与北约峰会和外长会,形成“北约+亚太四国”合作机制,升级日韩为“定制合作伙伴关系”,并力推北约在日本设立联络处和北约合作网络防御卓越中心,强化北约在印太地区的实际存在。美国推动北约“东进”印太是为了应对印太地区的大国战略竞争,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达成控欧遏华弱俄、震慑朝伊的多重目的,其在策略上重点采取了外交诱拉、舆论鼓动、机制塑造和身份认同等手段,以形成北约“印太化”和印太盟伴“北约化”,达成“东西对接、双向奔赴”的局面。美国推进北约“东进”印太势必引发地区内国家关系复杂互动,冲击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破坏基于自由、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秩序,给中国运筹大国关系、经略周边、维护领土海洋权益以及维持地区和平稳定带来多...  相似文献   

12.
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历史上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突显出海洋战略的重要性,海军实力、海洋安全是国家维护安全与利益的基石。作为新兴崛起的大国,中国必须有维护海洋安全的能力,这关系到中国的领土完整、经济命脉、国家安全以及生存发展。当前中美竞争形势日趋紧迫,特朗普已将贸易战、科技战频频升级,未来很有可能发展至海上封锁、武装冲突。因此,海洋安全问题已成当务之急,中国务必加快远海护卫力量建设、大力推进海洋安全战略、明确规划维护海洋安全的战略方向、全方位经略沿线海域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国家发展战略看,喀什经济开发区是推动新疆经济发展,打造我国向西开放重要门户的一项战略举措。它不仅强化了国家安全,而且也有利于民族宗教问题的解决。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看,喀什经济开发区是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领头羊”,是西部地区优势资源转化基地和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示范区。从新疆发展战略看,喀什经济开发区是打造新疆与中亚、南亚经济圈的重心,是促进南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4.
虽然新一届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要到2009年9月份才出台,但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判断、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已经悄然转型.为了在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继续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最终实现"反恐"与"争霸"相结合的战略目标,新一届美国政府基于克服经济危机、处理战争残局和应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战略判断,开始从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向"理性收缩"和"接触战略"调整,收敛扩张锋芒,注重现实主义、多边主义,软实力制胜和"预防性遏制"的战略手段.但美国固有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的局限,使得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型仍是一种时刻矛盾、摇摆不定的失衡调整.  相似文献   

15.
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是国家经济安全尤其是对外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实现我国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尤为必要。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也要求实现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存在制度缺失、立法层次不高、立法内容陈旧且存在冲突等问题。推进我国战略物资储备法治化,需要制定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法来规范战略物资储备的基本问题,并对粮食、石油、矿产等若干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进行专门立法。  相似文献   

16.
陈凌 《兰州学刊》2004,(5):44-45,41
东亚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 ,建构主义的共同体和平论对东亚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有助于东亚各国形成相互信任和集体共识 ,创造东亚稳定的安全环境 ,从而形成一个建立在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共同体。使共同体和平论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正义"理论范畴下对"律师正义"概念进行剖析,将其合适延伸,可以认为:"律师正义"追求更为高级的人们对于民主自由的认同与诉求,它不再是简单的善恶判断,而是民主与自由的神圣不可侵犯,以及这一民主与自由的法律保障.对"律师正义"在中西方不同的培植土壤与生存环境进行进一步探究,可对律师正义于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推动做出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其在地缘政治中的条件、对外关系史上的地位和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历史机缘,决定了云南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应当成为连接"三路"、"两洋"、"两洲"的核心枢纽。  相似文献   

19.
张曙光 《社会科学》2006,46(10):66-75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美国针对外来威胁的战略选择集中表现为遏制,从而构建、推进了国际关系的冷战状态。大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与冷战状态的起源和延伸存在关联。冷战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状态生存的动因研究可从四项议题展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具有六个基本特征,美国遏制战略的多元内涵具有五种选择。依据国内外冷战国际关系研究的成果,可以认为,冷战有可能正在从国际关系的例外转成常态。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崛起有其内在原因与共性要素,但几乎所有的大国均为海洋大国.总结主要大国崛起的经验,立足中国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更清晰地梳理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的演进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海洋防御战略、海洋开放战略、海洋强国战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所体现的核心理念,很好地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价值观,包括"求同存异"理念、"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念、"和谐世界"理念以及"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助力了国际海洋法的理念创新.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在国际海洋法制度形式、海上安全制度、海洋公域开发制度、海洋环境保护制度以及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制度等方面,促进了国际海洋法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