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月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道德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显性课程,二是隐性课程。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的提高,仅靠显性课程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托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逐渐熏陶而成。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一种标志 ,网络正急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基础和核心工作的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迎接网络的挑战 ,寻找德育工作新的思路 ,这是我们学校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论隐性课程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种“隐性课程”界说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隐性课程的基本教育功能,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黎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116-118
高职公关课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和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浅议德育中的隐性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德育过程中 ,隐性教育较显性教育有着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教育内容的隐含性 ,教育过程的顺然性等特征。在德育效能弱化的形势下 ,教育工作者应从扩大教育领域 ,树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系统工程的概念 ,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转化等方面着手 ,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7.
隐性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补充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具有教育过程的超时空性、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内隐性、教育方式的自主性的特点,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目前还存在认识不足、载体不多、保障制度欠缺、教师素养不高的现状,可通过课程教育的诱导渗透、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网络文化的引导熏陶、学生心理需求的适度满足、社会实践的扎实开展等途径,促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毛天虹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61-63,80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着直接的、深刻的、持久的影响.有许多强化隐性教育的措施和手段都包含在创建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这个大范畴中.文章分析了隐性教育的特点及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最后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 ,其教育的效果作用是不同的 ,当显性教育的效果不大明显时 ,如采用隐性教育方式往往会收到奇效。因此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探索隐性教育的特征、作用。利用互联网、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等隐性教育的功能 ,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环境中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实效性不断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有隐蔽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是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构建需要遵循方向性原则、受教育者主体性原则、借鉴创新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生活、隐性课程、师德师风和社会活动体系等五个方面。现阶段,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范翠英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4):98-101
社会化和个性化既是个体发展的目标,又是学校德育的双重功能。社会化和个性化在德育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德育的使命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融合。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就要将儿童看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主体。指导学生的社会交往是促进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富康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6):42-43
隐性心理教育具有针对性、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学校管理者应从改变观念、培训师资、充实评价标准三方面入手,真正落实隐性心理教育,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高等人才的重任,其整体素质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因素。研究生导师通过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情感素质和培育良好的环境氛围,能更有效地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游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80-84
隐性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方式,它所具有的教育意图的潜隐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实践化的特征,能有效的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广大学生的价值传输。本文尝试基于隐性教育的视角.从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人手,探讨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道德教育的显性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8):309-311
新世纪的道德教育,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前瞻未来。传统的显性教育在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已显示出某些不足。为强化道德教育的效力,应当在德育的显性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黄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18-119,144
通过瑜伽健身课中隐性教育方法的实践运用,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以及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友爱互助的精神,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蒋艳清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208-209
传统的以显性为主的教育方法由于过于直白和彰显,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而隐性教育由于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越来越被受教育者所接受。隐性教育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它要求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 相似文献
18.
毛天虹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158-160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很多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精辟论断,都给现代人以启示。文章对老子思想中对隐性教育的启示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关于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和特点,以及老子思想中有关隐性教育的启示,指出现代教育应从老子思想中受到启发,进一步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小虎 《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81-84
隐性教育就是在区域化、例行化的实践中,自觉地通过活动的具体情境传递学习、生活中的共识。隐性教育具有实践性、非话语性、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同一性、开放性和自觉性。现代高校隐性教育是普遍现象,并且现代性强化了隐性教育的不确定性,辅导员必须反思性地运用隐性教育的理论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