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拉比约书亚与文喜禅师在对待神(佛)态度上的相似性为拉比犹太教和禅宗之间的宗教对话搭建了桥梁。拉比犹太教和禅宗都是高扬"人"的宗教,在人神关系上极力强调人的价值,从而使神(佛)作为信仰权威的色彩不断淡化,两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然而,两者在本质的人神(佛)关系中存在差异,拉比犹太教依然为神保留绝对至上的位置,通过语言逻辑无限趋近于上帝之道;而禅宗将人与佛的地位拉平,不仅消解佛、菩萨之无上权威,而且消解人佛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剔除了语言逻辑的作用。宗教对话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流实现彼此之间的深刻理解,而以相似性为开端进而挖掘两种宗教的本质区别这一过程,有效地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可以作为宗教对话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信仰的一种“此在”的历史性表达形式,“诸宗教”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回到“宗教”之本义,并在此视域下分析李提摩太之佛耶对话思想。李提摩太之佛耶对话的主体并非两种“具体化”后的制度性宗教,因此,李氏之佛耶对话并非“援佛入耶”的“置换模式”,而是以上帝之国在世界的建立为目标、以治理世间之苦难与罪为途径的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佛教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由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悉达多·乔答摩被后世佛徒尊称为释迎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在佛教典籍中,释迦牟尼也被尊为“佛陀”,简称“佛”。据说释迦牟尼出家后,到深山幽谷苦行六年,然后在菩提树下盘腿静坐,冥思默想,一连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证得正果。在佛教各派的观念中,“佛”主要不是被视为人格神,而是被视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成佛也就是象佛那样获得智慧和证悟。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  相似文献   

4.
唐代岁时节庆中的公共宗教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佛道二教在唐代的盛行,在一些传统节日中唐人欢庆活动的宗教色彩更加浓厚,而宗教节日的活动也在向世俗化发展。唐人在传统的和宗教的节日习俗中的公共宗教活动展现了唐代城市居民宗教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本学期,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曾邀请任继愈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化讲座上讲“中国古代佛教与道教”的有关問題。在宗教的起源,佛教与道教历史活动的特点,《佛藏》与《道藏》的版本、內容以及它?婺男└辈分档梦覀兣械匚盏确矫鎲柼?任继愈教授都作了簡要的說明。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出現的一种必然的社会現象:原始人已有灵魂不灭和方物有灵的观念,这只是一种蒙昧状态的迷信意识;到了阶級社会,便产生宗教的組织形式、教义,并出現依靠宗教为专門职业的“巫”、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文学有不解之缘,宗教在发展,文学形式在不断更新。但每一个朝代,每一时期,宗教总是不失时机地恰到好处地利用新兴的文学形式为宣传宗教哲学服务。即以宗教与歌辞的关系而论,在词的萌芽阶段,佛教哲学已与歌唱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现今所能见到的敦煌曲辞中,佛辞即有二百九十八首之多,超过了敦煌曲辞的半数。此外收入《全唐五代词》中的尚有近二百首道教词作;《全宋词》中除去释道徒写的有关社会现实的作品不论,与佛道哲学有密切关系的尚达数百首之多。限于篇幅,我们不拟在本文中叙述这些“仙音佛曲”的发展演变,仅就最集中、最系统、最能体现此类作品,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佛、道二教兴盛的朝代,其时佛、道内部派别林立,寺庙、道观遍及全国,道士、僧尼人数众多.不少佛徒、道士不仅频繁出入宫禁,参与政治,而且封土封爵,势比官卿,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设斋、译经、求仙、问道等佛道活动遍及朝野上下,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巨大.唐代僧人法琳说:“像教兴行,于今不绝者,实荷人王之力也.”一语道出了宗教的兴盛与帝王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佛道二教和帝王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佛、道二教在受皇权制约的同时,又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从政治、思想、生活等方面给既是政治家又是凡人的皇帝以重大影响.另外,帝王之间也存在经历、性格、文化素养等的差别.所以,尽管每个帝王采取的佛道政策不尽相同,存在佛先道后与道先佛后的差别,但是,诸帝并没有简单地禁绝某一宗教,弃而不用,而是在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需要,适时地侧重选择某一宗教,对另一宗教进行某些限制,其实质是佛道兼用.本文拟对唐前期诸帝采取佛道兼用政策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探讨灭佛的激烈的宗教运动如何渐渐转变为佛道二教共存且相互影响而形成较为温和超然的佛道观念。从"三武一宗"的历史史实入手,以《西游记》作佛道融合的例证,从文化与经济两个角度探讨佛道观念的转变。最终得出佛道二教在思想主体地位的淡出与经济势力遭受打击两方面原因导致佛道相互之间的关系温和,界限模糊。  相似文献   

9.
论宗教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的“志怪”、“变文”、“佛道曲辞”、“说经”、“说参请”、“道情”、“宝卷”.“善书”、“释道剧”等一类文化现象,其主流是用文学的样式敷演宗教的内容,属于“宗教文学”范畴。它们采用对人的心理渗透力最强的语言文字为工具和传播媒介,将宗教关于自然、社会、人的虚幻观念及其神祗、仪式、方法等具象化;采用化意为象的寄寓、象征手段,使宗教信仰和文学审美这两种本质上处于矛盾  相似文献   

10.
裕固族的宗教民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裕固族地区存在着与宗教有关的各种民俗事象 ,可划分为凸显性宗教民俗和非显性宗教民俗两大类 ,前者主要指一些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民俗 ,后者则是体现在裕固族人生礼仪过程中的、受到宗教影响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1.
老舍以中国传统文人强烈的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始终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尽管幼年老舍因为刘寿绵的施恩与佛教文化结缘较早,但他在宗教信仰上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教。曹禺虽然在形式和组织上并未皈依过任何一种宗教,但是曹禺戏剧作品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宗教情愫鲜活地向人们昭示着曹禺与宗教的不解情缘。从家庭环境和氛围来说,曹禺具备同时接纳基督教和佛教的条件和可能,但是曹禺最终弃佛从耶,和老舍耶佛并尊的宗教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佛教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继承其师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印顺不断破斥历史上存在的佛教"鬼本论"、"神本论"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等学说,而提出其"人间佛教"思想。究其实质,这一过程是印顺立足"宗教"之本义,通过辨析儒佛、佛道、佛耶及佛教内部的多重关系而实现的。具体来说,印顺之"人间佛教"是以"信、智、慧"为"修持心要",以"法与律合一"为"理论原则",以实现人间成佛为目标的宗教。此为基础,印顺开启了以佛法为本位的佛教与其他宗教对话之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以儒为主干,以佛、道为辅翼,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多元互动的良性机制。三教之间的互动及其内部哲学与宗教的互动,使中国人在哲学与宗教之间、理性与神性之间可以从容选择;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来往,形成中庸、平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明中后期,随着社会思潮的涌动,出现了大量的佛道度脱剧的创作。有部分剧作依旧秉承了证佛理仙道和佛道度脱的传统。但是文人剧中的佛道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元以来明初“仙佛剧”有了很大的不同。与前代剧作相比,宗教理论性增强,故事性强,世俗性强,语多讽刺,构成了明代中后期佛道度脱剧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梁武帝舍道事佛是中古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疑案,但此一说法真正被关注是在唐代。与其斤斤计较此说的真伪,不如从唐代宗教文化环境中考察其发生与功能。从现存文献来看,唐代帝王史臣在反思南北朝政教关系的潮流中,将梁武帝崇奉佛教与萧梁亡国联系起来,道教徒也乘势将此提升为佛教亡国论,但梁武帝舍道事佛并未被儒、道二教关注。唐初佛徒对儒家、道教的批判采取了不同的回应方式,梁武帝舍道事佛主要承担起了抨击道教的使命,但受儒、道联合批评佛教惯例的影响,此事同时具有了扬佛、抑儒、贬道的宗教功能。唐代佛徒对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叙事突出了宗教对抗关系,这是对傅奕等道教信徒攻击佛教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佛道文化向来是武侠小说的重要资源,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语境中,武侠作家对宗教亦有借鉴,塑造出不少佛道人物形象。就审美意蕴而言,宗教人物形象传达了宗教思想,同时对儒家德性、民间伦理、现代观念等有所兼容;从艺术性来看,宗教人物形象除少数较有立体感外,其余多具有扁平化、符号化、模式化等特征。从文学史视角来看,该形象群总体多保守,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山东佛、道教的衰微主要表现在寺院宫观和僧人道士急剧减少,僧道教理教义水平的降低和清规戒律的废弛。外部原因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当局佛、道教政策的变迁,社会的黑暗和兵匪的破坏,其他宗教和会门的竞争。内部原因为僧道出身成分和出家动机的变迁。对此,当时佛、道教界的有识之士力图重振佛、道教,但是,佛、道教衰微的局面终未扭转。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各种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尤以佛、道二教最为显著。佛、道二教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们与民间节俗相结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教节俗——三元节(上元、中元、下元)、佛诞节和降圣节,给中古时期人们的文化休闲娱乐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时代“道佛争论”的真像──忽必烈统治中国之道[日]中村淳(续前)(2)主办者蒙哥眼中的宗教争论在哈喇和林的包括道佛论战在内的宗教争论始终是蒙哥皇帝主持的。因此,以下将进行进一步深人的研究,并以中村、松川1993年介绍的少林寺圣旨碑第一截为线索,从...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是否为"辅教"之书,乃学术史的一桩公案。这一公案形成的文本原因,在于《西游记》具有似佛非佛、似道非道的表象,论争各方皆能从中找到"立"和"破"的依据。《西游记》驳杂的宗教表象是对宗教经典、人物和故事的"误读",小说也由此具备了解构主义特征。表现之一是"新的文本的产生",之二是宗教意义的消解。故而,无论视《西游记》为佛教书,还是道教书,任何试图将其定于一尊的努力,皆与《西游记》的解构性质迥不相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