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产业时代,技术与传媒为艺术扩展出新领域的同时也引发了艺术创造的危机。在时代条件的制导下,艺术"本真性"的缺失使得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继续追寻以"本真性"为基础的艺术评价原则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艺术创造中的"诚意"应被视为大众文化时代艺术评价的基本原则以区分艺术与伪艺术,伦理原则应当被确立为艺术反思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育异化现象是当今体育伦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竞技体育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人为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人的需求和欲望、竞技体育经济伦理制度的缺陷、名与利的驱动、渐进的商业化运作,都会造成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的混乱.透过伦理学"本真性"视角,管窥竞技体育道德失范的行为,从内因、外因、动因和诱因四个方面探寻竞技体育伦理"本真性"缺失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重要标志,旅游者前往文化遗产景区的动机主要为追求文化的真实。旅游解说是展示文化遗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旅游者有效"解读"和建构文化遗产原真性至关重要。但是,大多数文化遗产景区存在导游解说"庸俗化"、"娱乐化",自导式解说的文化教育功能薄弱等现象,严重影响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内涵的原真性展示。为了杜绝旅游界中存在的对文化本真性解说的误传误导现象继续下去,有必要从旅游解说规划、旅游解说资源、旅游解说受众、导游词、旅游解说人才、自导式旅游解说等方面重构全方位、忠实地呈现和诠释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旅游解说系统。  相似文献   

4.
以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为例,对反问式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设问式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和反问式设问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和阐释。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用于传信时,语义特征是"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只是其语境中所存在的充分条件的前提的必然的毫无疑问的结果,其疑问项的信息域是个空域";语用阐释是"非真性询问"谁"特指疑问句是说话人在知道答案的前提下,运用疑问句的形式给予听话人信息、实物或服务亦或是向听话人求取实物或服务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5.
主体既是现实存在,也是心理存在.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虚拟主体.它可能按照"理想原则"建构,也可能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网络交往充满了悖论,一方面有对欲望的宣泄;另一方面,有对理想的抒写.网络的虚拟性释放了人的本真性,按照本真性进行交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主体间性.它是一个矛盾场,一个过渡场.一方面存在向艺术交往过渡的可能;另一方面,让人降格为欲望符号,互为客体,以他人为地狱,导致交往的单向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遗产旅游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实现遗产资源向公众展出功能的主要方式。但我国的遗产旅游业过多追求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而遗产的本真性价值以及如何极大地展现遗产背后的内在价值,却始终被遗产旅游业界和学界所忽视。因此,探讨旅游视角下世界遗产的本真性及其价值,展现世界遗产本真性价值和一系列派生价值,如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旅游语境下,应该强调的是通过遗产本真性价值展现给旅游者提供真实性体验。  相似文献   

7.
庄子反对儒家的政治思想,认为"仁义"并非"道德之正",不符合人的自然真性,人的自然真性是素朴的、天然的,不应该予以人为的添加。庄子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和持守这种自然真性,他将持守这种真性的人称为"真人","真人"就是一种上达于"道"的能够保全真性、恬淡虚静、逍遥自适的理想人格状态。治理天下也并非"真人"的愿望,如果不得已时,"真人"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无为",最理想的治国之道应该是"在宥天下",而不是儒家之刻意尚为。庄子还以"至德之世"作为"无为"之道的参照,艺术化地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神往,这些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改革开放以来四个阶段的划分为依据,着重从青年的生理、知识、行业、职业及事迹形象等五个维度分析《中国青年》杂志中所报道的人物,从而反映改革开放到入世初期这一"无互联网时代"~((1))中国青年典型形象的变迁过程和特点。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无互联网时代",中国青年的典型形象转变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契合;其职业形象由工农等单一形象向多元形象转变;其事迹形象以"工作成就型"为主体,"个性自我型"逐渐突出。  相似文献   

9.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庄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由得道而得真知,从而超越异化,实现人性本真的回归。在庄子的求真思想中蕴含着真性合理的人性论内涵。庄子呼吁人类真性回归,目的在于改造现实社会,主张以真性个体去打造一个舒宁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和动态的精神产品,在衡量其原真性时,应从其基本的形态出发,找出一个作为保护依据的"本生态"。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例,探寻其原真性形态,提出原真性保护策略,挖掘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促进大同古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艺术以"古意"为崇高审美理想,这"古意"难道就是回望过去、重视传统吗?从时间角度看,中国古代有两种不同的"古意":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式;一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中国艺术强调,这非时间的"古意"有两个侧重点,一是为了打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沟通的桥梁,所谓"意与古会";一是为了归复人的生命真性,这是另一种"复古"——让一颗朴素本真的"古心"复活.前者侧重在"同群",后者侧重在"点醒".传统艺术的创造并非排斥时间性的"古意",它要在"古外求古",时间性古意作为一个他者,成为将创造者导人生命真性呈现的非时间境界的前提,"怀古一何深"的传统艺术精神就是其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和经济的影响下,新时期语文教育实用主义观表现出追求经济实用教育目标对"工具论"教育目标颠覆的同时,反思语文教育的本真性,语文教育应在一个历时、共时的视角和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建构起经济目标与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相结合的新实用主义教育观,从而赋予语文教育真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对李安"父亲三部曲"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视阈上,但是这种广角式的解读模式使得李安电影作品的本真性被消解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其实,自我意识才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基点所在,其作品的真正内涵就在于他用一系列的影像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李安以"冲撞"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显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4.
对李安"父亲三部曲"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视阈上,这种广角式的解读模式使得李安电影作品的本真性被消解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其实,自我意识才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基点所在.其作品的真正内涵就在于他用一系列的影像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李安以"冲撞"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显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5.
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在大众旅游兴盛的今天,成为遗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遗产保护来说,人们追求的是遗产的原真性,即特定人群在既定的时间、空间里按照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进行的文化事项;对于遗产旅游来说,由于时间错位,空间位移,旅游者看到的多是遗产制造与遗产表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舞台表演的遗产成为一种"超真实"性遗产,而可能会被接受为"原真性"的遗产,从而完成"传统的发明",遗产的原真性因遗产的动态发展而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16.
青年毛泽东学习目标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学习态度为"咬得菜根"、"取人之善";学习原则为博约结合、学思并进、学以致用;学习方法为"实事求是"、实用有效.青年毛泽东的学习观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几点具体启示是:大学生学习要由依赖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变,要由学会型学习向会学型学习转变,要由封闭型学习向开放型学习转变,要由知识型学习向能力型学习转变.  相似文献   

17.
"真实性/原真性"(authenticity)是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关注的焦点,但由于两类行为体的价值取向差异,致使文化旅游侧重于旅游者的真实感,而文化遗产保护侧重于遗产本身的原真性。相比旅游学科关于真实性研究的厚度,何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学理层面讨论则相对薄弱,影响了保护文化遗产行为的实践。文章从文化遗产的主体性、时空性、整体性、多样性的基本属性出发,分析文化遗产原真性表现形态的内在要求和度量尺度,认为文化遗产的物质构成只是基本的要件,而其完整的文化体系和原生性主体则是衡量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指出常人表明为公众意见的"平均状态".作为常人被从他的本真的可能性的筹划中拉离出来,陷入到非本真存在的无根基状态之中.决心面对死亡之畏把此在从消散于世界的沉沦中唤回到他的最本真的能在.常人和本真性是海德格尔的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所作的此在分析对于当代西方社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拼文化"是网络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都市青年崭新的生活理念和特定的生活方式。"拼文化"的流行发展主要源于网络媒介的普及、经济利益的驱动、青年心理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回归等诸多因素推动。当前,"拼文化"发展体现出由成本分摊省钱向投资理财赚钱、由提高物质生活向享受精神生活和由满足自己需求向帮助他人需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日报·觉悟》是五四时期新思想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园地,其通信栏构筑了编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互动交流的空间。通过对1920—1925年《觉悟》通信栏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思想"觉悟"下的青年,却受困于思想蜕变与社会现实的差异,经由"通信"对自身婚姻、教育和学业等困境的展示,特别是参与由编者选择和构建的时政论题之讨论,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五四论题紧密相连。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觉悟》通信栏在邵力子要"根本解决"和"联合就是势力"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由"觉悟青年"到引导青年"走向革命"的蜕变。《觉悟》通信栏呈现的青年读者思想的变化历程,特别是由日常生活问题讨论所推动的思想革新,也是理解五四思想传播及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