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一个主题思想是十分明朗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唯有改革才有出路.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实行改革?怎样实施改革?以什么标准衡量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邓小平改革理论必然要回答并构成了这一主题思想基本内容的东西.学习这一主题思想使我们深切体会到,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是唯物论的,又是辩证法的;但它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改革思想中的运用,而且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即以时代主体能动性为契机,使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社会改革观的高度上有机统一.在邓小平看来,时代的主体当然不是个人,而是党,是群众;主体的能动性不仅体现在改革的理论认知的时代要求方面,而且表现在充满勇于改革探索的时代气息方面.改革必须以“自己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为历史前提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4月29日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指出:“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是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时间跨度是10年(1982──1992),这10年是中国进行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邓小平同志对国家、民族贡献最突出的时期。他在这一期间的讲话、著作当然也是形成最能体现自己爱国主义思想体系的载体。这个思想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热爱人民,叫做爱国与爱民的同一性。 国家和人民在逻辑学上不是同一概念。但是,国家是由民族、人民组成的。民为邦本,爱民为治国之先。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1页)国家是人民创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也是爱国主义的核心。热爱中国人民,是邓小平同志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他曾在多种场合下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英文版《〈邓小平文选〉·序言》) 救民于水火,是邓小平同志走上革命道路的动力。本世纪初期,是旧中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邓小平同志生长在这样的年代,对当政者的腐败、无能所造成的民不聊生局面有深切体会,对我国近代史上的丧权辱国有切肤之痛。正如邓榕说的;“他们怀着拯救国家的热望,冲破  相似文献   

3.
评孙中山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鸦片战争伊始,闭关锁国的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与欺侮,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摆脱奴役、走向复兴而探索、呐喊和奋斗。在这百年的艰难历程中,孙中山与邓小平无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提出的“向西方国家学习,振兴实业”与邓小平主张的改革开放思想,是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与强盛。1  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首先,历史的惨痛教训决定了必须对外开放。探究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之侮”的缘由,孙中山认为,就是“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国际战略观的历史地位周海文70年代后期尤其在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并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局面。邓小平正确把握世界局势.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形成了崭新的国际战略观,这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回答。本文作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世界历史”性的伟大事业,因此应该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文章从民族特色的世界历史性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定位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第二代领导人的核心,在他们身上凝聚着整个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风风雨雨,汇集着中华民族历史探索中的优秀成果,分析这二位历史巨人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变迁,对于正在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是十分必要和十分宝贵的。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演革而言,毛泽东代表着中国从落后中奋起,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早期探索,他奠定了思维方式走向现代的一切基础,这便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矛盾特殊性的认识方法,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辩证思维方法,以及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所创导的思维方式,使之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和现代意义,这便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唯物主义,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思维框架,以改革和开放为根本方针的现代活动方式,以战略发展三部曲和走一步看一步的操作方式相结合的现代行为方式,等等。沿着毛泽东和邓小平所开创的历史道路前进,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邓小平在管理国家的长期实践活动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由此出发,文章分四个历史时期探讨了邓小平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归纳了邓小平管理思想的特征,分析了邓小平管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的祖国统一论是一个伟大创举季丽新施秀海“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的解决港、澳、台问题的科学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及实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曾就许多文艺问题发表过重要讲话 ,形成了邓小平文艺理论体系。其中“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的思想指导着新时期文艺创作持续而健康的发展。文章从创作精品和文艺经典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一理论的重大贡献和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的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曲折历史证明,知识分子社会属性的认识是关系国家盛衰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脑力劳动者的思想,提出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工人阶级;在政治地位上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先进开拓者,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世界现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其世界观改造的性质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基本相同的;在政治上对知识分子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  相似文献   

11.
任晓伟 《唐都学刊》2004,20(3):66-7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邓小平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对苏共二十大和斯大林问题的重新评价,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认识。这一认识为他在苏共二十大20多年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来看,邓小平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科学认识和评价,为中国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根基。由此,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这成为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关于人权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言论,构成了他的独具特色的人权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新成果,是我们捍卫和完善社会主义人权、批驳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人权观,准确、完整、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它,才能反击和战胜西方敌对势力的“人权攻势”。笔者认为,邓小平的人权观基本上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看待人权问题。在人权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人权观。四方资产阶级鼓吹“天赋人权”、“人权天国界”,认为人权是超阶级、超社会、超…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待知识分子的方法在实践和理论中存在着差异,同时也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毛泽东对于知识分子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既有理论上客观、公正的认识和探索,又有实际问题上的偏差和失误。邓小平在汲取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有了认识的突破和方法创新。为何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和历史代谢关系,应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和思想背景中探求缘由。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历史探溯吕铁良龚桂云生产力标准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真回顾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探讨其确立的历史环境,对加深理解邓小平思想理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据目前已...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理论成果。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成果,对于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经过20年努力,使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共广州市委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努力提高把握全局、科学决策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 一、学习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提出加快广州经济建设的新思路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理论的精髓,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的最大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去突破重重障碍,重新确立起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从而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使中国大步跨向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与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哲学思想方面,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一、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邓小平同志坚定地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观察国内外的现实生话,反对和排除从概念、原则出发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撕开各种错误思想的“革命外衣”,正本清源,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所处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但这一原理曾被无情地颠倒和践踏,给我们的民族带来过灾难。邓小平同志1975年在极端  相似文献   

17.
一、邓小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把解放思想放在第一位,以务实的态度恢复了党的思想路线 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路线,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贡献,也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邓小平同志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是从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开始的.他把解放思想包括到党的思想路线上来。他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恢复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强调首先是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其一,特定的历史性。一方面,“文化大革命”十年,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大搞禁区、禁令,制造现代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圈子里,不准越雷地半步,否则,就要扣帽于、打棍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只好不去开动脑筋,不去想问题;另方面,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一段时间,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主要负责同志,提出“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错误的思想路线,是新的教条主义。因此,邓小平同志率先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4):15-19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共领导人根据各自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变革任务,对科技价值问题展开了深入论述。从"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再到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是"国家强盛之基"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科技价值观领域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杰出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尤其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处处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芒。当前,认真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的辩证法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把握共性个性统一的辩证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共性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思想结晶,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一、毛泽东首先提出社会开放思想,邓小平则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 有人认为,毛泽东没有提出过社会开放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支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要弄清此问题,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社会开放?从客观方面讲,它是人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过程;从主观方面讲,它是人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从主、客观这两面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就能有助于正确看泽东思想宝中的社会开放思想,这是思想是中国社会开放思想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并将其应属于改造中国的实践.从信效西方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到信效国十月革命推翻反动腐朽的统治者,从而改变旧中国封建落后的历史,这一过程本身就包含有找开国门.向世界各国招收和借监先进和文明成果的思想和行动.应该说,毛泽东同志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十分丰富,1936年冬,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事务”时提到,如果中国真正得了独立,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贸易利益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将会有此过去更多的机会”,中国不仅同友好国家进行互助互利的贸易,而且”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新中国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