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循作为综合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其《孟子正义》把朱熹、戴震“经世致用”的诠释理念提升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一并实现了实证与创新并重、理论与经世并重的学术路线,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的穷经、明道、救世观,在诠释理论和诠释实践中得到双重落实,也由此而使之以既不乏创新与发挥,更注重实证与贯通的兼容并蓄、博大会通的学术特色,成为超越一般补苴拾掇的纯粹考据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厘清柏拉图与孟子正义观内涵基础上,分析了两位思想巨擘之正义观在人性论、维护手段、衡量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及在研究出发点、角度、目的、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共性。  相似文献   

3.
高丁国 《社会科学论坛》2006,19(10):180-184
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孙奭,奉诏校勘<孟子>一书,并为之正义.与以往的章句之学不同,孙奭正义<孟子>,疏于名物制度解说,注重经学大义.朱熹等认为,该正义不似疏,没有解出名物制度,只是围绕赵岐之说,语气敷衍,如乡塾讲章;<宋史·邢昺传>和<涑水记闻>所记邢昺与孙奭等校勘的书籍中没有关于孙奭做正义的记载;正义所引用的一些典故,所注的出处有误.并以此为由,断定<孟子>一书中的正义非孙奭作.笔者根据<宋会要辑稿>和其他的一些文献资料的记载,认为孙奭确曾正义<孟子>.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孙奭,奉诏校勘《孟子》一书,并为之正义。与以往的章句之学不同,孙奭正义《孟子》,疏于名物制度解说,注重经学大义。朱熹等认为,该正义不似疏,没有解出名物制度,只是围绕赵岐之说,语气敷衍,如乡塾讲章;《宋史·邢昺传》和《涑水记闻》所记邢昺与孙奭等校勘的书籍中没有关于孙奭做正义的记载;正义所引用的一些典故,所注的出处有误。并以此为由,断定《孟子》一书中的正义非孙奭作。笔者根据《宋会要辑稿》和其他的一些文献资料的记载,认为孙奭确曾正义《孟子》。  相似文献   

5.
顾迁 《船山学刊》2007,63(1):70-73
清儒焦循的《孟子正义》不仅对经典和古注都作出了合理详明的考证和解释,而且蕴涵着焦循本人的价值判断和富有想象力的理解。从诠释学角度说,焦循不仅“设身处地”地重构了作者的思想,而且做到了“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这得益于焦疏的博采精收、善于折衷,更反映了扬州学派博通善于发明的学风。本文重点探讨焦疏的注释方法及内在精神特色,并藉以发掘中国传统经典注疏体式的深沉意义和方法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赵阳 《船山学刊》2010,(2):75-77
焦循对汉学名之为"考据学"特别反感,多次指陈"考据"之无据,认为纯粹的考据只能被视之为"补苴掇拾"之学,务碎琐,难识大体。基于这样的认识,焦循返躬自身,尝试以义理之学去弥补汉学的不足。文章以《孟子正义》为焦点,从义理学之途径、义理之学的旨归、义理之学的局限等角度,对焦循的义理之学做个较为客观的观照。  相似文献   

7.
孟子以仁义礼智之心作为人之为人、人禽之辨的根本,这种人性论自提出后就因其先验性而受到质疑。但现代人类学倾向认为文化在人由古猿到智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它最终导致了人类心智的形成。心智指的是人类生物体的某类倾向定势,主要指人类创造并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以及与之相伴的人类道德的倾向性,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之心指的就是这种文化学习能力和道德倾向性,它意味着没有独立于文化的人性。没有文化的人类会是没有多少有用本能的怪物,只有极少的可理解的情感,而且没有智力,是智力的残疾人。换言之,没有文化的人类不能称其为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才将仁义礼智之心作为人性的根本。仁义礼智之心是先验的,但由于它是在人类的文化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又是经验的,只有在相应的文化中才能被感知。所以说道德建设的根本在于文化建设,这也正是孟子仁政思想所要表达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认为孟子所讲的"不忍"是"性",但实际上"不忍"是"情",是自我对于他人的一种情感。正是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忍之情,所以每个人都能行道德之事,做仁爱之人。但由于受到"利"的影响,人们的情感开始变得麻木,开始残忍地对待他人,而这正是现代社会道德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论孟子伦理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人之深层细微的心理情感活动寻求仁爱之心的内在根据 ,所谓“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他提出仁宅义路、居仁由义 ,从内在与外在、基础和行为的统一确立了“仁义”道德的根本内核和道德人生的基本取向。由此 ,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 ,相依互补 ,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 ,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相似文献   

10.
“义”“利”关系作为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孟子究竟是侧重“义”还是“利”争论不休。其实,孟子对“利”的认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表现为其不但将“义”看作最大的“利”,并希望人们能够确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利益观,而且也告诫大家不能将“利”仅简单视为形而下的“利”,应该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因为这一层面的“利”才有可能是最大的“利”。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治、哲学、教育及伦理道德等思想之中,但实际上,孟子的传播思想也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技巧、传者和受众、传播功能等基本的传播命题上都提出了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孟子的传播思想对于当今的传播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孟子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看,性善论、仁政思想、义利观和道德修养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这几个方面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内圣外王”为主线,以道德修养论为实现“内圣”的基本路径,以仁政为实现“外王”的方略,突显“仁义”伦理的思想特质,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奴性人格,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意识与士节体系。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孟轲的"四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山 《社会科学》2005,(6):79-88
孟轲从一个儒家的"私淑"弟子成就为儒家学派中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确立"亚圣"地位,主要得力于他的善性、善养、善政、善教的"四善"主张.孟轲的善性论,为儒家理想人格的普及提供了依据;善养浩然之气说,为"义"找到了一个落实处;善政即仁政说,将孔子的"为仁"重心,从个体移向整个社会,使"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功能;善教说,则为封建统治者指示了"王天下"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和谐的伦理关系能促进人类道德生活的完善,而非均衡、不平等是孔孟伦理关系模式的鲜明特征。洞察这一伦理关系模式的长短得失,对于完善我国当前的道德体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历史上,孔孟儒家伦理思想对我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很长一段时期曾经居于意识形态地位,其中的伦理规范亦成为人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为激发和调动"经济人"趋利求富的欲望和动机,使国家和人民尽快脱贫致富,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其思想的着眼点在于效率;邓小平将"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并作为最终的价值旨归,其思想的重心无疑是公平."先富"和效率只是手段和策略;"共富"和公平才是目的和归宿.在中国目前"先富"与"共富"远非完全和谐、甚至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的这些提法是对邓小平"先富"与"后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在新时期实现"效率和公平"和谐统一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孟荀之君子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荀为儒家思想的主流, 自不待言.他们的思想实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伦理道德为儒家思想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点. 在儒家看来, 做人最基本的努力是修养合于仁义道德人格; 人生最崇高的目的是实现合于人性的道德理想. 几千年来, 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亚洲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 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析劳动     
郑克中 《东岳论丛》2003,24(5):68-71
劳动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这一概念从来就没有被科学地界定过 ,一旦将其纳入到科学的视野中 ,人们就会惊奇地发现 ,它与我们通常的理解几乎是大相径庭的。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根本不可能成为劳动的基本属性 ,劳动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的谋生手段。对这一观念的新的解释 ,将导致人们对劳动分工即社会职业分工产生革命性的认识 ,进而也会对未来社会进化趋势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蒋正明 《齐鲁学刊》2006,(3):153-155
分配公正既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领域的合理分配,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活动协调运行的前提。立足于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基础来研究分配公正的本质和分配的经济原则,揭示分配公正的表现特征和运行规律,是伦理学研究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绿色体育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自己,保证健康,这是绿色体育之为“体育”的基本伦理底线;尊重对手,公正竞争,这是绿色体育之为“竞技运动”的应有伦理内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这是绿色体育之为“绿色”的基本伦理向度。这三大价值支点构成了绿色体育的伦理精神。其中,促进健康是体育运动最根本的内容;维护公正是体育运动从个体的、非竞争的功能转化为群体的、竞技的性质之后至为关键至为看重的内容;和谐自然是绿色体育至为新颖至为根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