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以下简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在1949年赢得了全国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把集体经  相似文献   

2.
从“一边倒”到走自己的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在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经验。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根据民主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一边倒”,既是指的在外交政策上倒向社会主义国家,又是指在经济建设上学  相似文献   

3.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以下简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在1949年赢得了全国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把集体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作了系统阐述,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发展,对于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从1840年起,中国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正是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的结局,给中国革命的前途提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但是,前个时期国内泛起一股反社会主义思潮,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为清除思想混乱,有必要从我国近代史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结合上,谈谈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自鸦片战争爆发,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就由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便人民完全陷入  相似文献   

5.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0多年的曲折发展和艰辛探索,终于在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实现了的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这条道路。为了加深理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新认识和研究毛泽东在探索这条道路中的贡献以及为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1956年中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坚决排除“左”右倾错误的干扰,胜利地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把中国革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如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他又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的大地上着手建设社会主义,实质上提出了探寻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的任务;但由于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一任务并没有完成。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之后,如何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全党全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在党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的经济思想是我们党的重要思想宝库。其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经济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战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阐明的有关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应处理的各种关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民主革命阶段,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有其内在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认真研究毛泽东同志有关民主革命阶段的经济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决定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问題的一个重要革命时期。这个时期,党的任务,是要彻底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为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条件。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时期,根据革命的任务和国內阶級关系的新情况,明确地规定了党在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并在战争、土地改革、工商业、統一战线等各方面制定了党的具体政策。这就保証和促进了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的策略和政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毛泽东同志把党的策略和政策看做是党的生命。毛泽东同志說:“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軌,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我们党正是依据毛泽东同志所制定的策略政策,不断把革命从胜利推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曾经引导我们的党和人民,在反复的实践中解决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道路。从而赢得了这两次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九五六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和毛泽东同志又立即领导人民开始探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阶段的初期,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党的“八大”的文件及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些重要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结晶。本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立即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从而产生了毛泽东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这种探索及其成果形成的科学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从1956年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可认为是这种探索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今天,我们党正在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沿着毛泽东所开  相似文献   

11.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我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我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批判"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邓小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江泽民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的胜利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中国化作出的伟大贡献。两条道路的共同特征是善于创新,敢闯新路。其最大的融合点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开拓者和理论奠基人.毛泽东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怎样走?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进行过长期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索。从1956年以后,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其正确和成功仍是基本的.特别是他在理论上的伟大创造和不倦地坚定地探索真理的精神,对于今天我们深刻领会和掌握邓小平同志运用毛泽东思想立场、观点、方法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转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初始阶段,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国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扎根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思想成果。一、关于中国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的设想民主革命的胜利,虽然为新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业,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作为一种科学命题来说,是近十几年来首先由邓小平提出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但是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则是由毛泽东首先倡导并一贯遵循的。如同他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一样,探索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毛泽东思维、决策和实践的重心。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毛泽东为我党领导经济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二、毛泽东为我党领导经济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三、毛泽东的经济改革思想使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一生有两大探索:一为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一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前者他获得了伟大的成功,后者却遇到挫折。但毛泽东不失为最早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149页。以下引用本书只注页数)1982年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又进一步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372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是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晶。怎样理解这个命题,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几个层次。本文就自己的体会谈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民生之本,立国之纲。1955年底,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加速完成之际,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给亿万农民指明一个奋斗方向,毛泽东统筹考量我国现实国情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领导制定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这一指导农业发展的专门规划。这一规划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进步等重大问题的集中思考和实践总结,是党独立自主探索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这一规划的出台与实施为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并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开拓曾长秋毛泽东毕生追求的,一是要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设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二是要把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他为之奋斗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实现了。随后,毛泽东为实现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