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示”同辞是古汉语的一种词义现象,是正反同辞的一类。其特点是:在同一词中,“视”、“示”二义互为对立,互为依存,二义常常相互包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对变化。这一探求,既能促进反训的深入研究;同时可以广泛用于指导辞书的立项释义,开拓训诂思路,纠正某些诂训之不当等。  相似文献   

2.
史书平声示崇说何惠娟汉语四声之名,起自六朝时期,但声调之分,当是自古有之。古代的长言、短言,就说明当时汉语读音声调的区别。考察周秦时期的诗歌,其用韵规律已是“平必韵平,入必韵入”,那时的声调,已有约定俗成的读法。一般来说,汉代以后,汉语四声已具备,到...  相似文献   

3.
示与“大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示”字表示神圣。汉字有关神物的字都有“礻”的偏旁。它的原义让旧学者搞得一塌胡涂。例如《说文解字》卷一示部说:“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于是出现了“示”为“三光崇拜”的说法。近人努力发现它的古义。有人说:“示则实为崇拜光明之义。三垂盖本作○○○,变为□□□,又变为|||也。”有人却说:“三垂象垂示之多。”有人竟说示所从之|,象征着“恍惚有神  相似文献   

4.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5.
《说文》“示部”字所反映的古代宗教文化释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说文》“示部”字所反映的古代宗教文化释证雷汉卿语言学家们早就指出,语言的词汇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并且在有些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其文化特点有关的各种词汇范畴。其中数量因素也起着作用,因为凡对该民族比较重要的现象,相应地也有较为详细的名称;或者说...  相似文献   

6.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容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7.
昆仑之说 秦始皇陵仿效昆仑山。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九生,在2013年发表的《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说“介”     
关于“介”字的本义,已有多种意见而莫衷一是.“介”字从人、从八,“人”处“八”之间,是会意字,这种构形思路与训“介”为间的故训相符.而“介”的分离、边际、侧畔、临近、副辅、独特诸义皆由间义引申而来.“介”又与“间”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二者是间源词.从“介”得声的“界”“冈“衸”等字,意义均与居中、间隔相关.字形、字义、字音以及同源孽乳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其结果表明“介”的本义应训间,为居中、间隔之义.  相似文献   

9.
说“赢”     
说“赢”胡新生周代金文赢、赢字所从的偏旁“”有多种写法.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构形为:方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十二释此字为赢(蜗牛),谓其“象赢出首负壳其纹重叠之形”。又有学者根据前一类构形将此字释为螺蠃的“赢”字初文,谓其象黑蜂之形。③按,两说均可...  相似文献   

10.
说“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甲骨文像三片玉被一根绳子串联的侧视图,是个象形字。古人以玉为宝,所以要用绳子串起来。全文和小篆的写法像“王”,仔细分辨,其实不一样。小篆“王”的写法是第一、二两横靠近,离第三横远。“玉”,小篆的写法是“王”,三横是等距离的。楷书因为怕“玉”与“王”相混,所以才加一点写为“玉”了,以示与“王”的区别。《说文解字·玉部》:“玉,石之美。”玉是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多呈乳白色,一般用来制造高级工艺品或做装饰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玉器证实,远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玉来制造各种…  相似文献   

11.
“士为知己者死”最早见于《战国策》,随之成为封建社会里士人实现其生命价值的独特方式。战国时的“士为知己者死”,有重视钱财之交,高扬自我价值的倾向,这是战国之士重利思想和进取精神的一种折射。降至司马迁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对统治者的人身依附性增强,悲剧色彩更浓。随着阶级社会的灭亡,“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和行为也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12.
说“巷”     
词义训释和字典辞书中义项的分立,都离不开对前人训诂成果的继承,但若不能正确理解前人研究成果,曲为之解,会导致误立义项。赵小刚先生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训诂锥指》一文,认为“巷”字在《诗.郑风.叔于田》中应释为“屋子、家宅”,历代释“巷”为“民居中间的道路、街道”,是由于错注义项致误。笔者以为对“巷”的释义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从词义发展线索看,“巷”本来指里中道路,后来又可用来表示里中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而《汉语大字典》“巷”的第一个义项“街里中的道路;胡同”没有反映词义发展引申的线索,将两层不同的意义并立于一个义项里了,应该分开立项;第二个义项“住宅”实为误立之项,应该取消。故“巷”的前两个义项宜改为:①街里中的道路。②胡同、巷子,指街里中的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  相似文献   

13.
说“气”     
在现代汉语中,“气”是一个多义词,《汉语大词典》共列出二十九种义项。我们通过考察发现,“气”作为语素,它的构词能力也较强,粗略统计的结果,带“气”的合成词和成语就有三百个之多。由“气”构成的词语不仅丰富,而且非常活跃,遍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说“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四部有影响的辞典的动词“打”字,利用当代语义学理论,给出词义成分——模式,以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15.
说“淡”     
说“淡”李戎“淡”是一种美的境界,是一种品位极高的美。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需先生在台湾出版的《国文天地》杂志第六卷第八期的《荣趣》一文中说:“我喜欢淡:譬如淡蓝的天,淡绿的湖,淡泊的陶诗,淡如水的交往。记得弘一法师为广安法师写过一幅字日;‘世法唯恐不浓,...  相似文献   

16.
说“大家”     
作为一个人称代词 ,“大家”在人称指示的价值场中存在 ,它统括“我、你、他” ,混同了对话参与者和言谈对象的角色分别 ,表示亲近和团体归属 ,并从指示用法引申为非指示用法  相似文献   

17.
18.
说“颜色”     
在现代汉语中,“颜色”一词人人能懂,个个会用。正因为它是一个常用词,所以就容易被忽视,以致有的人在读古文时,也往往不假思索地用今义去理解它。其实,在先秦、两汉时期,“颜色”并非一个词,而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含义,古人作过明确的解释:“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许慎《说文解字》)所以,段玉裁说:“凡羞愧喜忧必形于颜,谓之颜色。”(《说文解字注》)用我们的话来说,“颜色”的本义是指两眉之间所表露出来的气色,泛指面容气色。如:  相似文献   

19.
古城西安十月份举办了首届中国酒文化节。如何理解“酒文化”,如何看“酒文化”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武复兴的文章也将给你增添别开生面的知识和趣味。  相似文献   

20.
说“玄妙”     
道教宫观,大都冠以“玄妙”二字,魏晋时期,苏州建有著名的“玄妙观”,唐开元年间,荆州也建有气宇恢宏的“玄妙观”。道教以老子的学说为主要哲学依据,“玄妙”一词本于《老子》。老子创立“道”为万物本源的宇宙观,以“道”为最高最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