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词补意法是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之一。由于俄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词义范围、修辞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 ,有些内容在俄语中不用书写言传 ,即可推理会意 ,但是如果刻版地按照原文字面译成汉语 ,有时会觉得内容不够完整、意思不够清楚、重点不够突出或者语感不够妥帖等弊病 ,甚至在逻辑上有矛盾 ,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容易造成歧义 ,引起误解等。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根据原文有机的整体 ,深刻地理解原文 ,仔细地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点 ,然后摆脱原文形式上的束缚 ,把其形虽不露于词表 ,其神却洋溢于言语中的潜在意义补充译出。加词补意法原则是必须重视原文 ,加词不加意 ,补意不增意。许多优秀译著已经说明 ,在翻译实践中运用加词补意这种方法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要的 ,是达到确切翻译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其形式包括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 :音韵、外形、节奏。诗歌翻译传达的不仅是字面意义而且是审美情趣。所以 ,在对同一首诗进行翻译时 ,译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阐释 ,但总的一条规则应是 :在不损害原诗内容的前提下 ,尽量摹写原诗的形式 ,即 :重“意合”求“形合” ,以诗译诗。这样做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原诗风貌 ,引导读者体会其原汁原味。I .WilliamWordsworth :TheSolitaryReaper9Nonightingaledideverchant10Morewelcomenotesto…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翻译任何一本藏文典籍时,只要它的篇首有赞颂词,是否也应译出呢?我们认为,不论从保持原著的原貌和完整性,或者从该赞颂词用在该篇之首的需要来说都应译出。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不论是正式翻译出版或内部印发的极有限的那一部分翻译典籍来看,大都没有译出。其原因虽是多方两的,但总的说来,原因不外两种:一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二是赞颂词本身存在的实际问题,前者对藏文典籍篇首赞颂词的形式和内  相似文献   

4.
我在《中国翻译》1991年5、6期发表了《译诗六论》,后来又补充了两论,一共是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有相通之处。古人说过:“译即易,谓换易语言使相解也。”(见《翻译论集》第1页)所以我想,翻译学也可以说是《易经》,“换易语言”之经;自然,译学的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是形同实异的,现在解释如下: 一论: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二论: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三论:译者异也(≡),译文可以创新立异。一至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四论: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五论: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六论: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四至六论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  相似文献   

5.
“优势论”和“竞赛论”是值得提倡的。“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 )可作为译诗的指南。“翻译腔”是一种形式上的忠实 ,而结果却是不忠实原文信息的内容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实现连贯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层次,一是小句级层,英语是主语加谓语的句法结构,而汉语却可能呈现话题加评论的语义结构;二是在句子和语篇层次上,英语偏重形合,汉语偏重意合。所以在译者作为交际活动的主宰,促成跨语言交际活动即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语篇实现连贯的差异性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只是相对的,这里的相对性是指原文的连贯并不必然导致译文的连贯,而是需要译者具备对原文语篇内容的理解、结构的认识以及对译语语篇构建的能力,与此同时,原文的连贯结构也是一个必要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语言符号的音美,形美,意美的分析方法,对许渊冲英译《葬花辞》进行研究,以实例说明了许渊冲英译本是如何实现原文音美传递、形美传递、意美传递的。指出了翻译是语言符号艺术性再现,译者做诗歌翻译时要为原文的艺术性服务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中“三美”的功能对等与译者的读者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渊冲提出的译诗"三美"论(即音美、形美和意美)是诗歌翻译的指导原则.文章通过列举各种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在音、形、意三方面的功能对等,并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时刻考虑到译文受者的理解与感受,增强读者意识,才能创造出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根据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以《江雪》的英译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审美效果的再现,指出诗歌翻译是创造性的审美再现过程。要使译诗成功,译者应该从意义、音韵和形式3个方面着手,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是格律诗向自由体的转化 ,而闻一多提倡的“格律诗运动”是从自由体向格律诗的转化 ,二者是逆向而行之 ,但他们的诗歌主张都是适应当时的社会要求的 ,留给后人很大的影响。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把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就是诗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文学里的一种精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高难领域。传统的诗歌翻译观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风格以及形式上一一对等,忽视了译者在解读原作时的能动参与作用。而接受理论的翻译观则认为:诗歌本身存在一些意义未定点和空白,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读者对原文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译者因期待视野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译文。本文以《露西诗组》第二首的汉语翻译为例,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相似文献   

12.
唐诗中模糊数字的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诗中的数字大多是模糊数字,这些数字对诗歌的意境刻画起了重要作用。唐诗中的模糊数字除了有一般汉语与英语比较得出的一般的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的数字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正确理解原文,使译文不但“意似”,而且“形似”,才能“神似”。为了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和达到“传神”的目的,本文提出了“模糊等值”法和音译数词法、音译量词法、保留数字翻译地名法和注释法等异化翻译的方法进行唐诗中模糊数字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个体性决定了其翻译文本必须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文学翻译的艺术,是在各种要素之间取得平衡的艺术。成功的文学翻译,应该体现出“信”与“美”和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应首先读透原文,理解它所包含的深意,而后要不断揣摩如何用目标语忠实再现原文的意境和内涵。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即“信”;二是注意原作者的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即“美”。要从准确度和可接受性来把握信息传递效果,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境、情感和风格。如果不能传达,则应转换信息的表达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信”“美”兼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李白《静夜思》英译文的意境即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的对比分析,说明只有译者和作者双方思想融为一体时,译文与原文才能风格一致、进入化境,译者才能“译出神采、译出韵味”。  相似文献   

15.
褒贬译法是指在翻译中严格按照原文的感情色彩来进行,即将褒义词译成褒义词、中性词译成中性词、贬义词译成贬义词的翻译法。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对于褒贬的翻译,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译者要能够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结合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再现原文的感情色彩。此文以《PanyPolitics》为例提出,在词语本义与说写者感情色彩相离时,衍译,较之褒贬译法,能更准确表达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实现“化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是语言学和翻译学界的共识。针对这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译文作适当调整以符合英汉语各自的特点。我们往往会认为通过翻译中的调整转换,在原语和译语之间也存在相应的英汉形合与意合的特点,却很少对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英语原创小说和其对应汉译本之间因果关系连词的对比分析,探讨“形合“与”意合”在原文和译文中的实际情况,进而指出上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对比,该特点主要是针对原创文本而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结合对<小稚·采薇>原诗的解读,对该诗的三篇英语译文进行了赏析和比较.作者认为,译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秉着"信、达、雅"的标准,尽量体现原诗的"音美、形美、意美",那么这首译诗就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自 19世纪末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 ,围绕翻译标准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百年。这期间不断有学者发表自己对翻译标准的见解。有的提出“忠实、通顺、优美” ,有的倡导“正确、通顺、易懂”。凡此种种标准 ,与“信、达、雅”相比较都是大同小异 ,而且大都有此三条标准。因此 ,翻译的标准势必受制于话语体裁、翻译目的、译者个人风格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 ,从事翻译的人常把字面靠近原文 ,意思不一定对等的翻译归为直译 (或死译 ) ,把着眼于原文意思或内容 ,字面脱离原文的翻译归为意译 (或活译 ) ,翻译过程仍然不十分全面。因此 ,在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诗无达诂是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揭示了语内翻译过程中译者任意选择的主观倾向。由于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本质相同,但凡语内翻译中的断章取义,语际翻译中也同样存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发展进程中,译者主观上对译文内容和形式的任意选择比比皆是,林纾的译著可为典型案例。然而,译者的选择应当受到原文的制约,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作出最佳的选择,不可诗无达诂。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际翻翻(interlingualtranslation),在源语言和目的语(sourclanguageandfargetlanguage)关系的处理中要求极为严格。《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定义了“善译”的标准: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点(即对两种语言开展过比对研究);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表达出来(把握作者的观点神韵、叙述风格、写作笔调并刻意模仿);第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我国现代的翻译大师严复确立了“信、达、雅”三大原则,高度概括了好的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