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左传》中的“所”字,除48个非“所”字结构名词用例外,其它419个都分布于“所”字结构。这些“所”字的句法功能,与句子所省名词相当,也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从语篇结构上讲,能够起语义照应、提起话题、音律和谐的作用,还能使整体结构的语义指向与语篇表达的核心意义保持一致,并能使许多非自足句走向自足,使隐晦的结构和成分走向显性。这些特点充分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是具有指代作用和自足功能的显性助词,有使篇章意义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左传》中的所字,除48个非所字结构名词用例外,其它419个都分布于所字结构。这些所字的句法功能,与句子所省名词相当,也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从语篇结构上讲,能够起语义照应、提起话题、音律和谐的作用,还能使整体结构的语义指向与语篇表达的核心意义保持一致,并能使许多非自足句走向自足,使隐晦的结构和成分走向显性。这些特点充分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是具有指代作用和自足功能的显性助词,有使篇章意义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来VP和把/将NP来VP可表达施事的主观意愿或目的,在明清时期均已出现,但对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历史演变学界的研究还很少,有待深入。本文基于大量语料的考察,根据动作发生时是否有位移、动作是否发生将两类结构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进行描写,并联系前后历史时期描写其来源与发展。主要结论是明清时期来VP的语法意义比把/将NP来VP多、来VP产生并主要用于南方通语、把/将NP来VP主要用于北方通语。文章同时辨析了VP来VP1来VP2结构,指出它们都不是目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和"字普通话标准音的多种读音和台湾表连接关系标准音读hàn音,是"和"字语音演变不同时间层次的体现,也是语音演变中"阴阳对转"现象和"元音高化"规律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5.
汉唐时期,吴语经历了由偏僻蛮夷之音向细腻柔和的妙音的转变、地位由低到高由被北方人轻视到被认同接受甚至模仿的过程.唐人心目中吴语妩媚动听,风格轻柔悠扬.唐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吴语方言词汇较为普遍,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来和麦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用混的字,这两个字的意义进行调换之后才是它们的本义,只是因为后来对字形的简单分析使这两个字的意义发生了调换,造成了混用。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起,台州方言在吴语中的分片问题上一直处于游移状态。文章通过台州方言内部各点与南、北部吴语进行最具代表性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特征项的比较,以及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的分析,表明台州方言与南部吴语的相似度超过了北部吴语。台州方言在吴语中是应该自成一片的。如果非得对吴语进行"非南即北"的划分的话,那么,台州方言属于南部吴语为佳。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自字结构",也常常忽略它。它是指以第一人称代词"自"为标志,如果,这个"自"字在一个动作行为中既充当主语又充当宾语的时候,那么,省略后边的宾语成分而只保留前面的主语成分,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性动作行为,往往只保留第一个动作行为前的主语"自",整个结构呈动词性质,可以承担动词的一切语法功能。具体分为三大类,每种类型内部又有着不同的变化,其用法和意义也十分灵活。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古代日本人在阅读古汉语文献时基本采取训读方式。时至今日,现代日本人已经难以继续古人的训读方式,因此采用了现代翻译。本文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中出现的相关例句为依据,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考察并分析多重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的“于”字的现代日译状况,以期从中探索出日本人对古汉语“于”字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0.
四字结构是汉语的精华,也是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言简意赅,节奏明快。本文探讨英汉翻译中四字结构的运用,如何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单词、词组、短语或习语适当地译成四字结构,使译文更为传神达意,风采倍增,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藏缅语的字结构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定语居前的定中结构中,的的使用具有强制性,无的标记的定中结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结构形式;的是语言转换过程中形态脱落的一种补偿手段。藏缅语与汉语的字结构的共性是由亲属语言基因的同质性使然,而非发生学上的共性。汉语的字结构是一种隐性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所"字词组的结构类型,总结得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样式。四种结构中,"所"字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逻辑定语的功能,或具有将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变成自己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结构皆相当于一个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13.
吴语副词“大分”产生于明代。它是由处于状语位置上表大体义的名词“大分”逐渐虚化而成的。吴语副词“终不然”产生于元代,是由反诘副词“不然”前加表强调的“终”组合而成的。它的形成显然受到了“终不成”的类化的影响。而反诘副词“不然”的产生,是由于短语“不然”经常使用于“不然……岂(不)……”句式,逐渐沾带上了否定与反问的意味,并最终虚化为反诘副词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关于介词框架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该文主要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从"入手,研究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问题.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察了"从"字结构和"从"字框架的分布、成因以及"从"字组近义介词构成框架异同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门”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基本词,发展至今,它的语义越来越繁多:本义、引中义、比喻义、假借义、新用法等。  相似文献   

16.
查阅各朝代的字书中砖字的记载和历史文献中砖字的使用,发现现代砖字是起源于甲骨文的專(表音)和瓦当文瓦(表义)。晋代之后,两个独体字组合成甎,并延伸出另一合体字塼。辽宋时期后,又出现了石为部首的磚,并逐渐替代塼、甎字,到解放前磚已成为主体字形。在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專简化为专,正式确定了现代砖字。  相似文献   

17.
从焦点理论出发,通过在最小对立对儿中鉴别工具短语"以"字介词结构前置和后置的功能和意义差别,以"易之以羊"和"以羊易之"为突破口,证明:"以"字介词结构前置时表"方式",后置时表"完成";"以"字结构的前置与"完成"语义标记的演进密切相关,而中古时期的相关语言现象验证了这一观点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把字句是汉语的重要特殊句式。近十几年来,学者们多注重其语义结构和语境语用的研究。本文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分类来考察把字结构中的“了”。  相似文献   

19.
甲骨卜辞中的来被解释为像麦子之形,是象形字,即麦的古字初文,在卜辞中被假借为往来之来,麦是为其假借义而造的后起本字,来字上面的横画学界多认为是文字学上无意义的羡余符号,即赘笔。本文认为,这一赘笔是具有指示性的符号,与汉字构意有关,它标出了麦子的穗实,指出与其他农作物穗实在外形上的差别,即区别性特征,这体现着人们为同类事物造字构形时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古代汉语之“所”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所”字的作用,即指示动宾结构为定中结构,或指示其后续动词性结构为定语,并论及“所”字代替功能的隐现,提出了不同“所”字结构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