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 白话代文言的主张 到底起自何时 多年以来,人们都把以白话代文言的倡导功劳,记在胡适、陈独秀等人名下,说此种主张自“五四”前办的《新青年》始。其理由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就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同年2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过八首白话诗;与此同时,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明确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 目前一些已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论著,几乎均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之后的第四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了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随陈迁到北京,1918年1月,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仁刊物,据《新青年》六卷一号和沈尹默的回忆,编辑委员会先后有:陈独秀、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刘半农、沈尹默。这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围绕《新青年》杂志,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1920年2月,迫于北京政府的高压,《新青年》随陈独秀南迁到上海,除北京的故旧外,陈望道、李汉俊、李达、沈雁冰等应邀为其撰稿。当年5月出版了迁沪后的第一期(8卷1  相似文献   

3.
1923年10月,胡适在致友人的一封信里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这三个杂志各自代表了什么时代,胡适在信里未做说明。我现在对《时务报》和《新民丛报》所代表的时代也略而不论,仅对《新青年》以及接续《新青年》的《向导》及其所开创的时代,做一简要的论述。《新青年》月刊原名《青年杂志》,于1951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创刊,1922年7月终刊,共出版了9卷54号。第一、二、三卷由陈独秀主撰。从1918年1月第4卷1号起,改  相似文献   

4.
钟扬  戴文红 《江淮论坛》2003,1(4):131-136
将陈独秀与胡适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陈独秀再三催促与坦诚切磋,胡适未必能“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陈独秀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之前已基本形成其新文化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远非仅仅对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响应或为文学革命鸣锣开道,其思想内涵也是极其深刻与丰富的。其一为“革命”正名,其二指明文学革命与政治革新的关系,其三确立文学革命的对象,其四明确文学革命的目标。而以往的研究对这份“五四”文学革命的宣言书的思想内涵的估量是很不够的。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合编的《孙中山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7月版),对于孙中山的事迹记述甚详,不过略有遗漏。读《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其中所收廖仲恺和沈定一致胡适的几封信,亦记有孙中山的言行,根据该年谱的凡例,似应补入以下这些材料:1.1919年6月上旬,孙中山嘱廖仲恺把《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一书五册寄给胡适,并约请胡适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此书作评论。〔见1919年7月11日廖仲恺致胡适信:“前月承孙先生命,寄上新版书五本。……孙先生拟烦先生在《新青年》或《每周评论》上对于此书内容一为批评,……”〕案:《孙文学说》卷一《知难行易》于1919年6月5日由上海强华书局出版,廖信中所说新版书当系此。2.1919年6月中旬,有人闻陈独秀和胡适(系误传)被捕,要求孙中山打电报营救,孙中山说:“你们要我发电给谁?”稍后(8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接见北洋军阀徐世昌和段祺瑞的代表许世英时,对许说:“独秀我没见过,适之身体薄弱点,你们做得好事,很足以使国民相信我反对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苏联和中国的大多数经济理论工作者,不论是著书立说,还是登坛讲学,当谈到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或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时,总说劳动力商品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这种说法在《资本论》解说和《政治经济学》教材之类的编著中,比比皆是。例如:有的说,“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相似文献   

7.
《红太阳的陨落——千秋功罪毛泽东》一书"结束语"中说: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暴力革命的道路,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它把从《〈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摘抄的只言片语凑在一起,造成连贯文章的假象。据恩格斯同一文章,全面概括其思想体系,完整引证作总体解说,便可拆穿《陨落》的谎言及其断章取义导致颠覆原意的恶劣做法。从而证明:马、恩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是其终生为之奋斗的纲领。致力议会斗争只是针对特殊条件所作的革命策略的调整。《陨落》此举,依然是挖掘颠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陷阱,以达到其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究竟生于哪一年?目前有两种说法: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小辞典》编写组编写,1981年1月出版的《历史小辞典》第109页称:陈独秀生于1885年。而《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1979年9月出版的《辞海》第987页称:陈独秀出生于1880年。该书1963年12月版亦持此说。但是,根据民国七年三月十五日发行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第230页刊载的陈独秀《丁巳除夕歌》,一名《他与我》一文推算,我认为,陈独秀应出  相似文献   

9.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先后聚集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面大旗之下,以咄咄逼人之势向以孔孟儒教为代表的“旧道德”和以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并发表公布的”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920-1932年),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新青年》与其出版发行商群益书社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对此一新披露资料的初步爬梳和与其他早已经公开的相关资料比证,可以看出,1920年《新青年》与出版发行商群益书社之间的矛盾、决裂乃决意“独立办刊”,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而且,此一事件也与其后《新青年》编辑同人思想分歧乃至最后分裂问题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将其视为《新青年》编辑同人思想流变的一个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引发全国政治运动的高潮期,《新青年》同仁们原有的不太显露的思想分歧,开始逐渐表面化。胡适这篇带有前瞻性的总结性文章,表明他继续坚持思想文艺方面的变革路线,并系统提出一个建设新文化的纲领。这个纲领同他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中所持的立场,保持着高度紧密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五四是一个群星明灿人才喷涌的时期,许多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还有持久影响的也不少。其中,胡适、陈独秀、鲁迅,无疑是屈指先数的前三名。一胡适以26岁的青年,在《新青年》首倡白话文学,同年归国任北大教授,积极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新文化启蒙运动,“暴得大名”  相似文献   

13.
1916年陈独秀与胡适在《新青年》上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具有强烈革命精神的陈独秀以“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的划分试图使以“古文”为依托的“文以载道”传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胡适则主张按照西方文学规范来置换中国的文统观念,确立“小说为文学之正宗”的地位,建立新的文学格局.事实证明,胡适模式日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承认.随着写作者或者评价者立场的不同,“文以载道”、“应用之文”与“小说为文学之正宗”的观念成为写作与评价现代散文自由取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一 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作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是一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趋同论”的彭吹者。和熊彼特、丁伯根、加尔布雷思等“趋同论”者相比,托夫勒的理论和他们的理论在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终将吞没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永恒论的鼓吹者,  相似文献   

15.
1919年的《新青年》一至五卷合装本出版广告不仅提醒后人,批孔并非空穴来风,又说明《新青年》此后的作为,以至许多现今正在讨论的问题,几乎全都派生于批孔,并预言将来必会因此产生许多纠葛。2至3卷《通信》较之陈独秀《新青年》上的批孔文章,更具有批孔过程的纪实和实录性,而可见这一过程的艰难和丰富。对批孔与文学革命二者由此及彼的关系体味最深的,除了陈独秀、胡适,就是钱玄同,还有鲁迅、周作人。在此后的历史上因此而产生的一次次纠葛中,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并没有在这些当事人身上隐去,所发出的声音虽然有别,但是都一致坚守《新青年》当年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灌输”论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社会主义是从外面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它不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这一著名论断是人们所熟知的。 近几年,围绕“灌输论”问题,理论界产生了一些争论。争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究竟是谁最早提出了“灌输论”。 起初,有的论著认为,是考茨基在社会主义史上首次提出这一论断。①1901年10月16日,考茨基在《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纲领的修正》一文中说,现代的社会主义学说是从资产阶  相似文献   

17.
1917年1月,胡适与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动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的胡适,曾把这场历史变革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蔡元培先生也说它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端;近来,又有些学者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余响”或“回光反照”,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东方文艺复兴’。”把五四文学革命看成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命题是否能够成立呢?这还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理性思维,对其做出全面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最重要的刊物《新青年》后期出现明显的转向.这与其创始人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密切相关,而直接诱因则是陈独秀不再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事既与校外的新旧之争相关联,也涉及校内的大学体制构建,以及与办学取向异同相关的人事之争.而陈独秀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转移,及其主张的谈政治与《新青年》侧重思想的既定方针之间的紧张,还需作进一步的考察.与思想倾向关系不大的经费问题,反倒可能是使刊物与中共联系起来的一个实际考量因素.重新探讨《新青年》转向的因缘脉络,由此揭示出“五四”远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一五年九月,《青年》杂志问世,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这个杂志的创刊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它的行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者,又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者。他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以《敬告青年》为题的发刊词,说:“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对当时中国陈腐的思想、孔孟的反动旧礼教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胡适本是《新青年》时代的“同人”。1921年初胡适提出改变《新青年》的政治方向,否则他便要分裂的主张;鲁迅坚定地站在李大钊一边,听任他分裂,保卫《新青年》的特别色彩。此后一段时间内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到1922年才又开始通信,内容大抵是关于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的。鲁迅其时正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处讲授中国小说史,而胡适也颇致力于古典小说的考证。1921年底,胡适为新版《西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