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体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关于人类的身体及其象征的符号文化.这种符号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而进化的.只不过我们的考古学家所能发现的东西并不太丰富,所以借助于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民间故事、远古传说甚至是现存于地球某个角落内的未开化部落习俗来考察和追朔原始社会初民是怎样以他们特有的人体语言和表现方式建构起他们的人体文化,常常成为人体文化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于是,神话将成为我们研究人体文化发展的第一站,也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目不暇接的始发站.  相似文献   

2.
孙帅 《浙江学刊》2013,(1):23-29
本文旨在从原罪与淫欲问题入手分析奥古斯丁的人性论观念.从哲学上讲,初人犯罪是为了模仿上帝,希望像上帝那样拥有主导自己的自由,按照自我而不是上帝来生活.作为对原罪的惩罚,上帝将人交给了他们自己,然而,这样一来人的自我却彻底陷入了无法收束的境地.因为,被交给自己的人遭遇到了自我的分裂,从而丧失了控制自己的权能,不得不在存在的“沉沦”中逐渐接近虚无.淫欲就集中体现了人被交给自己之后的生存状态.淫欲意味着身体对灵魂的反抗,这一反抗根源于灵魂或意志自身的分裂.奥古斯丁的原罪学说表明,对人而言,真正的自我并不在我这里,而在超自然的他者即上帝那里;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于意志意愿自身,而在于意志意愿上帝的意志.一旦人试图从上帝那里转向自己,人就会失去自我,意志就会像一个巨大的“重量”那样落到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3.
亚当一个人在伊甸园里孤独地生活着,他变得越来越沮丧。上帝问亚当:“怎么了?” 亚当说他寂寞极了,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上帝答应为亚当创造一个伴侣,一个女人。 上帝说:“这个女人将为你采集食物,为你做可口的饭菜;当你衣服脏了,她会为你洗,她将对你百依百顺,赞成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从不违背你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关于创造性的观点:作为上帝的创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探讨了作为创造性(而不是"造物主")的上帝概念。尽管创造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但由于它与我们的宇宙是进化的——各种新实在是在时间之中出现的——这一信念相关联,所以它似乎是一个可信的概念。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三种创造性形式:宇宙的最初形成(大爆炸理论);在进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创造性;人类文化的创造。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当把这种创造性本身看做上帝:上帝就是创造性。因而,上帝言说被赋予了一种可以用当今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语言而辨明的所指。在这里,上帝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他在现代对世界与人类生命的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帝在并且与我同在是康德终身的信仰,但上帝怎样在、怎样与我同在却是康德“批判哲学”神学观的核心问题。康德指出,上帝应是经验世界的非在,宗教神学本体论、教会神学宇宙论和自然神论证明等关于神的观念偶然随意,并不能证明上帝之在。经验界的上帝死了,道德世界之在、内心希望之在才是上帝的居留之所。人类只有通过对道德的探索才可能确立上帝之在。道德的核心是责任,责任的基础则是人对自由的呼唤和自由的实现。当人向道德的上帝敞开自身,人便开始了一种源于信仰、显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直觉:思。“思”使我们走向上帝,“反思”则使上帝接纳了我们。真正的上帝应是人的自由生存的注解  相似文献   

6.
杨荣进 《东西南北》2012,(16):20-21
美国人常说,冷战日寸期他们对苏联核弹的恐惧要大于上帝的审判。不过从1991年12月25日开始,那样的感觉似乎消失了。他们不再那么心惊胆颤地收看对手的电视演说,不再绞尽脑汁地修筑私人核掩体,也不再担心世界会瞬间毁灭。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关于动物试验的伦理问题的讨论中 ,目前大抵有以下四种观点 :1.基督教神学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上帝造人时也造了动物 ,但后者不是上帝的化身而且没有灵魂。十戒中没有保护动物的禁令。教会之父奥古斯都和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上帝为人造了动物 ,所以人类可以使用和屠宰动物。但这受上帝禁令和神学自然法度的限制。对动物的无意义的残忍和宰杀是没道理的。2 .康德观点 根据康德的学说 ,只有对能确定自己理性目的的生物 (即人 )才配讲伦理 ,对动物无伦理可言。只有当对待动物的残忍行为使人类变得粗俗时 ,这类残忍行为才应受到伦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韦伯认为,西方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启蒙”这一过程。在世俗的或启蒙的文化中,个人将不会再寻求用崇高或神圣的力量——上帝,神圣的事物,或像卡玛(Karma)那样的玄学的原则——去解释事件,或者为他们的生活赋予意义。世界应当被视为一种自然的秩序和人类的力量——普遍的动力,本能,欲望,进化,重力和运动的机械法则,等等。社会学不仅要研究这一世俗化的动力机制,而且其自身也成为“启蒙”的领域。正如18世纪的社会思想家揭示出宗教是人类的骗术那样,社会学家也揭示出,许多世俗的现代新上帝同样是人类的创造物,这个创造物被叫作自然。  相似文献   

9.
殷商宗教观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殷人的上帝崇拜与祖先崇拜不相冲突,融为一体。这是因为殷人的宗教观具有极为现实的、世俗的和实用的性质;而殷人宗教中的上帝也并非某种抽象的精神实体或理想人格,也不是全民性或人类性的至上神,而是一个与商族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的部族神。由于殷人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所以宗教的礼仪系统本身就变成了社会的礼俗系统,发挥着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作用。可见,殷人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合一,开启了宗教世俗化、人文化的历史取向,最终导致了中国文化不可能衍生出纯粹的宗教。  相似文献   

10.
瓦尔特·欧根(1891—1950)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鲁道夫·欧根之子,其经济思想深受其父哲学思想的影响.欧根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德国开始得到应用的.哈奇森把欧根称为联邦德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奇迹"的"智慧之父".欧根认为,经济不稳定往往不一定是客观条件所致,而是人为的.能够维护人类自由、尊严和正义的社会市场经济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明智政策的产物.今天联邦德国的经济状况就为这种经济理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欧根认为,世上没有哪一种经济模式是永恒不变的,它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社会经济模式却决定着实施经济政策的办法以及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途径.在欧根看来,社会市场经济有助  相似文献   

11.
人类曾构想过一个无知无欲、幸福美好的精神乐土——伊甸乐园,培根也曾设计了一座充溢着知识氛围的科学圣殿——所罗门窗.人类总是具有不同的文化朝向,而现代社会这种科学与人文文化间的距离似乎在不断拉大;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却并未能沿着这两条路径重新找回伊甸园或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圣堂,相反却日渐感到价值、信仰的贫乏和这两种境界的走失。一、若即若离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被马克思誉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真正始祖的培根曾精心地设想了一个科学的乌托邦——新大西岛的所罗门立,在那里国王不再是柏拉图推崇的哲学家而是睿智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不论时尚界还是奢侈品、车界、设计界,都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混搭和跨界。也难怪,在这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年代,只有在传统之上创新、创意,才能赢得未来。在青岛,也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受益者,接受西方文化思潮,骨子里却热爱中国文化,他们用创意、创新、融合的方式给青岛带来中国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就其宗教方面的重要性来说,重新确定了世俗和神圣的定义。在把人类从自然界众神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等方面。基督教把世俗化引进了西方文化的知识结构。早期基督教神学是围绕着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和作为救世主的上帝这两个中心发展的。有区别地承认耶稣基督是上帝或人,这对基督教来说是重要的,这比承认上帝是超越宇宙的造物主和立法者更为重要。由希腊玄学引申出的化身思想,为世界的重新神化提供了方法。作为化身神学的表现,西方中世纪社会对基督教会的渗透,造成了大量世俗东西神圣化和神圣东西世俗化的混乱现象。16世纪  相似文献   

14.
自从古希腊人把位于他们东面的小亚细亚半岛称为“东方”以来,人类历史上就沿袭下来“东方”和“西方”这一对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东方”与“西方”,赋予它们以丰富、复杂的内涵。在思想文化史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一直被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它们2间既对立、撞击,又交流、融合。在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对立日趋淡化的今天,文化的冲突有凸显之势。如何摆脱文化民族主义的诱惑,理智地处理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学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这是一个关乎下个世纪人类命运的大课题,不可等闲视2。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15.
“渡来人”和日本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人历来将早期从中国大陆去日本列岛的中国人称之为“渡来人”。顾名思义,所谓“渡来”,即从海上而来之意。在隋、唐时期之前,中国人去日主要经朝鲜半岛小驻,然后穿过“对马海峡”抵达日本。而到了隋、唐时期及其以后,便直接经黄海、东海、南海去日本了。  “渡来人”赴日所形成的文化意识,在人类交往史中,堪称一种创举,他们那可歌可泣的举措,蕴含了人类的聪明和才智,坚毅和果敢。“渡来人”群体,起到了中国对日交流使团的作用,他们对日本的开发和建设功不可灭,他们对日本人的思想启迪乃至“大和魂”的形成作用甚大。因此…  相似文献   

16.
保护人的环境和维护世界和平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努力解决生态问题是争取人类避免核灾难斗争的组成部分,这就是1986年8月25日至28日在瓦尔纳召开的"生态学与和平"国际理论讨论会的宗旨.保加利亚生态学家是这次讨论会的倡议者.他们经过了6年的准备,他们的刊物《保护自然界》从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18.
1986年初,为庆贺著名法国宗教史学家,新比较神话学的创始人G.迪梅奇尔(Georges Dumézil)88寿辰,法国学术界、出版界和新闻界纷纷撰文,开辟专栏或出书介绍这位法国人文科学界的老前辈,赞扬他为世界人文科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与此同时,法国加利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波利耶上校的上帝》和修订本《洛基》.但这位法国思想界的伟人却不幸于1986年10月11日在巴黎溘然长逝.人们对他的突然去世深感悲痛.法国著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在悼念迪梅奇尔的文章中,对他作了高度评价,把他比作打开人类精神建筑之门的钥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科技化和消费化特性消解了传统宗教存在的基础,人们突出自我和怀疑一切的心理不断加强.然而,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加重了人们心灵的失落和空虚,因此亟待一种符合现代社会特质的宗教形式出现以满足他们情感的渴求.从理论上看,贝尔提出的新宗教概念可以满足当前大众精神皈依的需求.但是,新宗教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需要一些操作性强的文化形态来辅助其实践,在众多可选方案中审美文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审美文化在实践层面上符合新宗教的"代言"诉求,它可以利用各种贴近大众的行为模式和操作方式,使大众在平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心灵皈依后的平静,极大地拉近宗教与大众的距离,降低人们寻求宗教帮助时的门槛.审美文化之所以能够满足宗教代言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在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整合大众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同质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产生皈依的愿望,进而实现现代环境下宗教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国内学界因意识形态、理论视野、研究路径等方面的局限,对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从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层面或视阈,尚缺乏从哲学层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文化哲学视角看,基督教中的“上帝”恰恰是人的作品,是人的形象的升华和摹本,不是上帝造人,而是“人造上帝”,体现出人的主体创造精神;基督教是一种以隐性形式表现的“人本主义”观念,而不是“神本主义”;基督教教义是人类对自己的“自身关怀”,而不是上帝对人的“终极关怀”。从文化哲学视角发掘人本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既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人本主义思想的广博内涵,又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